高玉泉 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学校
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落地,历史课堂教学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检测少了,作业也少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也迎面而来:学科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布置少而精且有针对性的创新型作业?如何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双减”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教,学生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教与学既有不同,又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诸环节达到真正的整合,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一方面,历史教学离不开插图、地图册、挂图,有时为了把历史事件讲清楚,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动用大段时间对地图进行详细讲授,以达到教学目的。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往往是静止的教学挂图,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手段相比,地图展示法展示方式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Flash、3D 等软件技术使地图变“活”成为可能。例如:在讲授平津战役时,我出示了一张动态的平津战役示意图,我与学生一同分析战争形势、制定作战路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俨然成了平津战役中的军事指挥员。学生通过识图,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艺术等许多领域。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信息库。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述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可以到相关网站上查找相关材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对于图片资料的大量运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简单准确,省时省力,大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辅助学生的学。因此,我将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强化预习环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强化预习环节,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始预习探究,包括搜集有关资料,阅读相关内容,展开必要调查,亲身实验观察,教师将指导与检查预习探究作为启动新课教学的第一环节,而学生将报告展示预习探究作业并开展探究性讨论作为新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转变教师角色,朋友般地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巧妙营造开放型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过程更加利于学生接受。
学生对那些现实的、身边的历史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切入点。2022 年清明节,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去位于通州区森林公园的周文斌烈士塑像前,缅怀革命先烈,瞻仰周文斌烈士雕像,并向烈士敬献鲜花。我就以学生活动中的部分照片和视频作为抗日战争这一内容的切入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渗透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的同时,了解国家的历史并逐步树立为家乡与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目标。在讲到解放战争时,我展示了我收藏的几张不同时期的纸币,并向同学们发问:生活中的纸币随处可见,但60 亿面值的纸币大家见过吗?学生们从未见过,通过展示60 亿面值纸币的图片,学生可以感受纸币带来的信息,那就是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漫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掠夺百姓财富,这也是国民党军失败的一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导思、导学、导练,培养了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它又跟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的眼光不应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应当以现行教材为基础,兼容其他相关的教材或素材,确保学生在接收到更广泛的科学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各学科之间多种形式的渗透、交融活动,学生就能立体地、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历史思维是人们认识过去、考察现在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历史思维再认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素养和能力。如何构建历史思维,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度提供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具体材料,尤其是一手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方面,创设直观形象的历史情境,把学生置于近似历史的情境之中。
作业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既要符合“双减”的要求,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并提升历史素养与能力。首先,我力争做到题型全面、合理。其次,精选作业内容,力求典型。再次,要分层布置作业,难易适度。最后,对于个别学习自主性偏差、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不强的学生,要开小灶、鼓干劲、发现其优点和特长,适时加以鼓励,激发这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是事过境迁,无法让我们去亲身经历和体验,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历史不能重演,也不能在实验室中再现,更不能通过实验去感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以讲为主,有时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乏味无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使学生心生厌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讲授与回族相关的内容,我从网上收集了伊斯兰建筑照片、清真食品标志、回族的名人(清官海瑞、航海家郑和、思想家李卓吾、著名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等文字与图片资料,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双减”,就需要彻底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要想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抽出一部分在课堂上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回顾、进行训练。另外,针对班里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布置分层作业,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还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只有这样,优化课堂结构、优化作业布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双减”。
综合以上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双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会在思考与实践中砥砺前行,为“双减”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历史课堂,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