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远 南平市建阳区文化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目前,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非遗工作的支持力度。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严重阻碍着非遗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加强“非遗后”时代抢救性记录的认知,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落实,以促进非遗的全面保护和健康有序发展。
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一些非遗逐渐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进行非遗的抢救性记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抢救性记录是指在非遗元素濒临失传之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记录,以保留非遗的历史信息和技艺传承。具体涉及的工作内容可分为抢救性调研、抢救性记录与编纂、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其中,抢救性调研是抢救性记录的基础工作。通过深入非遗社区,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收集资料,调研人员可以全面了解非遗技艺的基本情况、历史渊源、传承路径以及传承人的故事和经验。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记录与编纂工作,包括记录非遗技艺的具体步骤、要点以及相关传统仪式、活动等,并将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和整理,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在非遗保护中,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抢救性记录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三维重建、数字化档案等技术手段,更好地保存非遗元素的细节及空间特征,使其更易于传播和推广[1]。
总结起来,抢救性记录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体系,通过记录非遗技艺,促进其传承和推广,为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在“非遗后”时代,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着现实的压力和挑战。很多非遗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逐渐减少,知识和技艺没有得到有效的记录和传承,导致宝贵的非遗技艺面临着失去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抢救性记录,可以及时、全面地收集、保存和记录这些非遗技艺的相关信息和传承方法。即使没有实际的传承人,后人仍然可以通过抢救性记录学习和研究非遗技艺,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记录不仅可以保护非遗的完整性和纯正性,还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非遗,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使得抢救性记录可以更好地还原非遗技艺的细节和场景,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出真实的非遗演练环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另外,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抢救性记录的存储、管理。数字化档案可以将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文字文献等进行数字化保存,以确保非遗记录的安全性。同时,方便检索和管理,使得非遗记录的使用更加高效便捷,更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
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很多非遗项目面临“人去艺绝”的困境,即传承人有限甚至无人传承,导致非遗技艺濒临失传。针对这一问题,抢救性记录成为减少“人去艺绝”现象的最佳途径,可以将非遗技艺固化为文字、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具有更强的可传播性和可复制性,便于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使传承人可以通过这些记录学习和继承非遗技艺。同时,抢救性记录的详细和全面性,可以弥补传统口传方式的不足,确保非遗技艺能够被保存和传承下去[2]。
在当前的“非遗后”时代,许多传统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中断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技艺后继者的严重缺乏,致使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受到了威胁。在传承非遗技艺过程中,经验和技巧通常是口头传授。然而,由于掌握非遗技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再加上年长的传统技艺传承人逐渐退休或去世,很多年轻人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学习这些技艺。而且,传统技艺蕴含很多复杂的技巧,通常需要手工制作,与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方便的趋势相冲突,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项目传承和发扬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非遗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给非遗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在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带来了一系列困难,特别是在“非遗后”时代的抢救性记录中。流行文化的盛行和国际文化交流频繁使年轻人更多地偏向于新兴的文化形式,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触相对较少,从而减少了他们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和参与,给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增加了难度。这种文化冲击和侵蚀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传承中断,使传统技艺失传。此外,多元文化的涌入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其失去原本的纯粹性和独特性。一些非遗项目可能被改编或被当作娱乐产品来呈现,致使非遗项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被曲解或丧失,对非遗的抢救性记录带来不良影响。
在当前的“非遗后”时代,由于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相关专业人才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艺传承过程,能够识别和记录非遗项目的重要元素和特点,以及掌握相应的记录技术和方法等。目前,虽然有一些学术机构致力于培养非遗保护人才,但整体上专业人才仍然不够,无法满足广泛的抢救性记录需求。另外,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以便更好地从文化、历史、艺术、人类学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展示非遗项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现实中,不同学科领域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和沟通交流,导致在对非遗进行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协同工作,影响了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进行非遗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和资料的归档和保存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抢救性记录的归档和保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首先,非遗项目涉及的技艺和传统知识往往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授,而缺乏书面记录或正规的文档资料,使很多宝贵的信息和资料因传承人的离世而丢失,给非遗抢救性记录的归档保护带来很大难度。其次,抢救性记录涉及大量的图片、录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采集和保存,其保存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如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要求。但由于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现实中很难做到完全符合这些要求,从而导致记录的资料面临保存的风险[3]。
目前,非遗抢救性记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首先,信息碎片化是非遗抢救性记录困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字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包括非遗项目的片段性记录和介绍。但由于信息碎片化,公众很难获得准确、全面和系统的非遗知识,导致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理解变得片面化,不利于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数字时代的互联网技术使得非遗项目的资料和作品可以更轻易地在网络上共享和传播,但也面临侵权的风险。一些人未经授权便使用和传播非遗项目的相关内容,侵犯了知识产权。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原创者的权益,也可能阻碍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非遗项目中,瓷胎竹编被视为一项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非遗技艺。在“非遗后”时代,为了实施对瓷胎竹编的抢救性记录,应加强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结合。首先,要加强瓷胎竹编非遗技艺的传承。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教师必须是瓷胎竹编领域的专家,掌握传统技艺的核心要素,使学生能够接受到传统技艺的系统培训,确保瓷胎竹编非遗技艺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其次,在传承的基础上,可以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使其与当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相结合。例如,可以将瓷胎竹编技艺应用于现代家居、服饰等领域,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的作品,以此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瓷胎竹编非遗技艺,使其在“非遗后”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锔瓷作为一项重要的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技艺。在“非遗后”时代,为了推动锔瓷的保护和传承,抢救性记录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与相关专家、艺术家和传承人的对话,收集有关锔瓷的历史、技艺和传承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深入了解锔瓷的演变过程和传统技艺的特点。其次,锔瓷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上。通过与其他地域文化进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可以组织锔瓷传承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陶瓷艺术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的技艺和经验。这样一来,锔瓷非遗项目就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灵感,也为锔瓷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的非遗项目,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非遗后”时代,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非遗技艺,建立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建立专业的非遗学院或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专门开设皮影戏相关的课程,包括皮影制作技巧、剧本编写、演员表演等,增强学生对皮影戏非遗技艺的认同和热爱。除了设立专业学院之外,还可以与相关院校合作,开设皮影戏相关的专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皮影戏的学习和研究中来,培养更多的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其次,可以邀请资深的皮影戏传承人和专家担任教职,将实践经验和传统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促进皮影戏的抢救性记录与保存,从而提高皮影戏的传承质量。
刺绣作为一项重要的非遗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了对刺绣这一非遗技艺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建立非遗传承档案和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刺绣的历史、技艺、传承人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等信息进行详细整理和归档,能够确保对刺绣非遗技艺进行全面和翔实的记录。同时,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共同建立刺绣非遗档案库,包括刺绣的种类、图案、技法、材料等详细信息,为研究、教学和传承工作提供方便。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数据库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提供快速准确的查询结果。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相关的图案、样品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方便在线展示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刺绣非遗技艺[4]。
花丝镶嵌作为一项珍贵的非遗项目,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在“非遗后”时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广和传承花丝镶嵌对于促进花丝镶嵌的抢救性记录以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通过建立非遗宣传平台来展示花丝镶嵌的历史、技艺和精美作品,向公众介绍花丝镶嵌的魅力和独特之处。通过发布相关的文章、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将花丝镶嵌的知识和艺术融入大众的生活中,提升社会对花丝镶嵌非遗的认知和关注度。其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花丝镶嵌的制作过程和艺术效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花丝镶嵌非遗的传承和推广中来,为花丝镶嵌非遗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非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技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非遗面临着快速消失和被人淡忘的威胁。抢救性记录的实施就是为了应对这个挑战,通过加强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提倡非遗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建立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非遗传承档案和数据库、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广非遗等手段对非遗进行系统化和全面化的记录、研究和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和传统技艺,以确保非遗能够在后代中得以延续,为非遗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