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於清 李 平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建好实践教学平台,用好实践教学载体,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推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与感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探讨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思政课程作为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养成的铸魂工程,不仅要将理论讲深讲透,同时也要关注实践课堂的体验性。构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提升高职思政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田野里“消化”书本,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帮助大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1]。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书本回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有利于让学生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而部分教师片面注重理论课的教学,且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需要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及其作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升大学生的理论阐释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并在实践教学中外化于行,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开展好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感悟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助于让抽象的理论在实践中具象化,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指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的相辅相成。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统一。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专注力不强。教师可以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二是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统一。教师在课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实践性项目研究,形成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双向互动。三是课堂理论教学与虚拟实践教学相统一。教师以实践任务为导向,选取数字博物馆、线上纪念馆等虚拟空间,带领学生进行线上参观、体验。
主导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安排和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全程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跟踪和管理,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偏离实践教学目标。而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实践教学的具体对象,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强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管理、整合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各门思政课程均开展了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内容同质化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克服“各门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乏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设计”[3]的弊端。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整合各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克服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同质化、实践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做好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准备工作,主要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调研。第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整合后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各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并编制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大纲。第三,高职院校要对整合后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确定教学管理的归口部门及其职责,并鼓励教师依据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建好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思政课程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性环节。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用好校内、校外、线上虚拟等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多方拓宽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社区、乡村等联系,共同建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线上实践教育资源平台等,打造立体化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第一,高职院校要充分用好学校校史馆、专业课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因地制宜,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家国的高度认同感。第二,高职院校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红色场馆、示范企业、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场所,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亲身感悟,汲取营养,增强辨别力。同时,高校应基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学校与校外单位的沟通与交流。第三,高职院校还要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建立使用便捷、容量大、立体化和交互性强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项目,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沉浸式学习。
“考核评价要真正把思政课承担的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4],因此,构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还必须创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确保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又能对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完善实践教学多维评价标准。当前,实践教学包括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自行完成的实践性学习两部分,特别是学生自行完成的实践性学习,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从多维度制订并完善评价标准,并对评价结果予以反馈,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的正向激励。三是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学生和实践单位均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并作为评价主体完成评价职责。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优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做好校内协同育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一是要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部)、思政课程教师之间应达成育人共识,确保实践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二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形成校内各部门协同育人的合力。其中,承担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课教学部要制订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订详尽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精心组织好教学过程,确保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建设好思政课程的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程教学团队,保障课程的实施。四是确保经费投入。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可见,高职院校通过强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凸显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改变思政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印象,立足“三全育人”,确保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桥梁,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合力,真正实现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