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芳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六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6)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因此,提升教师数字化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拓展教师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互动教学平台等,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然而,当前教师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充分等。
教师培训与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培养教师清楚认知自己职业发展路径,加强职业规划意识,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方式单一等。
教师评价与激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评价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然而,当前教师评价与激励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教师心理健康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当前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
教师团队建设与合作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团队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然而,当前教师团队建设与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合作机制不完善等。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数字化元素的应用,要着重考量教师如何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成长为教育教学能手。这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和场景。
许多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对数字化设备的熟练操作和教学软件的应用,无法有效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数字化能力的短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数字化创新思维
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无法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缺乏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
一些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设备、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等工具进行教学。
3.缺乏数字化评价能力
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数字化评价能力,无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评价工具进行学生学业评价。
4.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一些教师缺乏与同事、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无法有效地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合作和交流。
一些学校和地区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教师缺乏足够的数字化教材、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资源,无法满足数字化教学的需求。另外,数字化教学设备不足,也无法满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需求。
一些学校和地区缺乏对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培训,教师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无法有效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而缺乏对数字化教学的有效管理更无法保证数字化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无法对教师的数字化能力进行评估和管理。
国家教育部门对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极其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等文件要求,还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在数字化背景下,要积极关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我校为了丰富和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利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着重在如下领域展开工作:
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推动教师提升素养、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信息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的关键软实力,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要切实聚焦教育数字化变革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使教师在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促进教学升级和教育整体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学校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增进学校师生对数字中国战略的理解与认知,营造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师生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我校在2023 年5月~6 月积极组织举办“2023 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以下简称“提升月”)。学校制定了“提升月”工作方案,以“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助推教育新模式”为宣传主题。活动中突出主题,做好宣传,认真策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力求实效。学校成立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领导小组,营造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宣传氛围。由领导小组通过《倡议书》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还通过学校电子屏幕播出相关宣传语,在公示栏张贴宣传画和标语,面向全体师生征集宣传用语,开展科技创新小组和社团活动等系列活动。
通过活动,大大提升了师生的数字能力。如2205 班李同学的提升月活动感想就很有代表性:“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炎黄子孙,文采风流人赏;礼仪之邦,文化灿烂辉煌。”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火箭、空间站、卫星、磁悬浮列车等,可见华夏文明的飞速发展。视频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利用网络计算农作物的结果期、统计社区管理、教育教学……将网络、数字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数字可以是高楼大厦上的电子大屏幕,可以是无人驾驶汽车,亦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又或是手机中的各个软件,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字时代已然来临,生逢盛世,不负韶华,青年当有为,先辈们努力建设新时代,作为下一代的我们,也应好好学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可以看出,大家对数字化行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升了。
我校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以服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行动目标,组织学校全学科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一批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相聚线上,教师们能够随时登录,反复观看。我校积极组织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活动,如分批次组织各学科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课,效果良好,对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我校开展学科信息技术融合课,主要着力于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科融合课中,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方向,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并以此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2.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上好学科融合课的关键。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同时要注重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学科融合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学科融合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4.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学科融合课的核心。在学科融合课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科融合课的重要保障。在学科融合课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等。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6.增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学科融合课的重要环节。在学科融合课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7.注重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学科融合课的重要环节。在学科融合课中,教师要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通过评价与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创新教学方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语文、生物、数学、英语等教研组积极教研共同打磨,产生了学科融合课的模板,就很有代表性。该教学设计多频次,多角度应用信息技术元素,在效果达成方面表现突出。
我校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我校的应用。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开展教师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师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
我校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使用中,首先实施调查研究,前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测评打分;对其使用国家智慧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全体师生的网络使用情况。随之对好的经验经验进行总结法,总结全国、各省市、各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和不同的经验,合理取舍,以变化和调整去适应实践中不断变化的情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校在智慧平台的应用实施过程中,以系统的、宏观的视角比较研究各校教师信息化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探求其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最终落实在应用国家智慧平台的实践上来,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上来。
在智慧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制定了推广工作方案,重点推进双师课堂应用场景的使用。在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应用新模式,通过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观优课—议同课异构设计—课例展示—评课”的教学研究模式。应用双师课堂时将平台内所有资源融会贯通,并融入本校特色,通过建立学科资源库,对在线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资源校本化、特色化,覆盖各学科。教学中细学平台课例,课堂提质增效;做实“观、议、展、评”四环节,深化教学目标;研磨平台课例,创新使用双师课堂。通过高效运用双师课堂,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并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促进了我校教学方式变革。
2022 年成为第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省级专家指导团队成员。2023 年获得石家庄市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示范创建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和现场展评优质奖。
通过高效运用双师课堂,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教师研修的自我生长系统被启动,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使教师由单兵作战转为合作学习。平台将所有教师放在一个研究体系下,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促使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并与其他同行产生思维碰撞,滋养了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很好地实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只有重视教师队伍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紧跟时代潮流,深刻认识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和趋势,才能重塑教师角色,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