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畲族民歌的发展困境与传承路径

2023-02-20 10:19斌,熊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云梯畲族民歌

汪 斌,熊 辉

(1.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中心小学,安徽 宁国 242332;2.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安徽畲族的发展概况

安徽皖南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其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的96%,20世纪90年代初,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云梯畲族乡于1992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全乡面积51.1平方公里,水田2300亩、山场66899亩,人均7分耕地、10亩山场,是典型的山区乡。境内土地肥沃,盛产山核桃、笋干、毛竹等,农林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畲族的历史渊源

畲族是一个被动的称谓,“畲”字在汉文史书出现很早,《诗经》中的《周颂·臣工》记有“新畲”,《周易·无妄》记有“不耕获,不菑畲”。《尔雅·释地》解释为“田三岁曰畲”,《说文解字》解释为“畲,三岁治田也”。以上记载“畲”字有个共同的含义,即刚开垦耕种过二三年的田,俗称熟田(地)。宋代范成大《劳畬耕》记载“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南宋刘克庄《漳州谕畲》记载“西畲隶龙溪,就是龙溪人也,南社隶漳浦,二畲皆刀耕火种”。《长汀县志》记载“畲民一般在春分以前放火烧山,播种五谷”[1](P12-13)。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福建、浙江、广东、江西三个省,零星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省[2](P110-111)。畲族远源于汉代的“五溪蛮”。汉晋时期,“五溪蛮”的一支首先进入粤东。在唐代又有源自“五溪蛮”的“莫瑶”,由湘东南迁入闽赣交界地区,他们在宋代形成畲族。对于畲族的历史,学术界有畲瑶同源的说法,认为瑶之始祖即是畲之始祖,即传说中的盘瓠[2](P36-38)。有畲族史歌之称的《高皇歌》(又称“盘瓠王”歌)。就以歌的形式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这首史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金虫背梁一绺乌,五色花斑似彩布;

红绿白黄生的好,皇帝取名叫盘瓠;

二人成亲几多年,养出三崽人端正;

还有一女桃花样,带上金殿来讨姓;

大崽随爹号姓盘,二崽篮装便姓蓝;

第三个崽将一岁,皇帝殿里讨名来;

雷公云头响的现,笔头落纸便姓雷;

当初出世在朝中,靓养三男女一宫;

招亲在殿为夫妇,女婿名字便姓钟。

以上这段畲歌歌词主要介绍了畲族的起源。民歌中唱出了盘瓠问世与三宫主为婚后生育三男一女,即长子“盘自能”、次子“蓝光辉”、三子“雷佑”、第四女“盘龙龙”招“钟志深”为婿。此四者是畲族的四位始祖。

(二)安徽畲族乡与畲族人口规模概况

云梯畲族乡属天目山和黄山余脉交错形成的山区丘陵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地面海拔一般在150米~450米,最高点位于龙王山,海拔1587米。云梯畲族乡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地处宁国市东部,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太阳镇交界,西北与仙霞镇相依,东北邻近浙江安吉县章村镇[3]。云梯乡区域总面积51.1平方千米,境内多依山而建梯田高耸至云雾缭绕的山间,恰似云间的梯田,云梯之名称由此而来。

畲族人自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陆续从浙江、福建迁徙至宁国东部云梯乡等地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宁国畲族民众主要有蓝、雷、钟三个姓氏,云梯蓝氏畲族主要有三支,现存浙江兰溪市《蓝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年间,兰溪蓝氏迁入宁国云梯白鹿村,繁衍至今已有六代,这一支现有人口100余人。白鹿西坑蓝氏是由兰溪西方坞畲族村一家五口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迁徙于此,已历经七代人,人口达70余人。千秋村铜岭关蓝氏是由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迁徙至此,已历经六代,发展至100余人。云梯雷氏畲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浙江桐庐县迁至千秋村铜岭关,已历经六代,另一支是清光绪年间从福建浦城迁至白鹿村落花坞雷氏,已历经六代。与浙江毗邻的仙霞镇钟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一百多年前从福建浦城县迁徙至云梯独山头的钟氏,已经繁衍至第八代,另一支是清光绪年间(1883年)由浙江淳安县迁徙至千秋村的钟氏,已历时六代人[4]。2012年云梯畲族乡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人口6110人,其中畲族人口18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9.8%,千秋畲族村人口1173人,其中畲族人口814人,约占全村人口70%;2023年云梯乡统计资料显示:云梯畲族乡总人口61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800余人。

二、安徽畲族民歌的发展阶段与主要类型

(一)安徽畲族民歌的发展阶段

云梯畲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和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他们对外一般讲云梯、仙霞一带地方方言,族内通话仍以畲语为主。畲族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其中以山歌、神话和传说最有特色。畲族人善歌,畲族民歌是民间文学与民间音乐的结合,畲族民歌即成为畲族口头文学传播的媒介和桥梁[5]。畲族人民认为畲歌与语言同生,畲族称歌唱为“歌言”,歌言者,即以歌表言,歌即言。说明畲族音乐与语言的产生可能是同步的,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畲歌与社会生活共同生长。畲族认为“歌言原是祖宗礼”,这“礼”,显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秩序,一种为畲族人民认可且世代得以自觉遵循的规矩[6](P13-14)。传统民歌世代口口相传,每逢喜庆日便以对歌祝贺,丧葬以哀歌悼念。2010年7月,宁国市云梯畲族民歌入选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梯畲族民歌歌词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古朴自然,清新活泼,充满山野气息。歌词中含有大量畲族人民自己创造的词汇,不经精通畲族文化人士的翻译解释,一般人很难读懂和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趣和意境。游文良在《畲族语言》中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畲语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第二阶段是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第三阶段是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2](P309)。在此基础上,可将畲歌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远古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畲族祖传的历史长歌中,主要作品有《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等,歌词长达四百多行,说明畲族祖先从广东潮州凤凰山繁衍子孙后代,迁徙到福建、浙江等地的故事,这一时期的畲歌承担着传承民族历史的作用,时刻教化着畲族民众不能忘记祖先[6](P72)。

2.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畲民在潮州居住时期,广东潮州是畲族先民的发祥地。唐代中期至宋代,畲民的政治、军事、劳动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生活更加平安欢乐,人口大增,由南征的三万多族众增加到一百多万族众。在这种情况下畲族先民的民歌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歌唱自己的首领、家族势力和安详的生活。

3.宋元时期

这是南方畲族民众受到朝廷镇压,逃离潮州散住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地。虽然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但受民族歧视比较严重,畲民逐渐被封建统治者纳入统治范围,这时候的畲族民歌以诉苦为主。除了怀念旧地之外,畲族的民歌内容也有了较大发展。

4.明清时期

明代以后,畲族移民主要进入闽东、闽北、浙南、赣东北各地,通过长期的畲、汉交往,近代畲民族文化中逐渐融入了汉人的生产生活习俗[2](P307)。因此,畲歌中也逐渐出现汉民族文化的内容,如《元朝十八帝》《明清纪事歌》《清朝十皇帝》《末朝歌》《长毛歌》《刘基寻将》《八仙过海》《奶娘传》等。

5.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民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力,政治、经济和生活上彻底翻了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更大。畲族民歌随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民歌曲调产生了。如:《畲乡好来畲乡美》《竹海林声》《唱不完畲乡的好春光》和《敬酒歌》等,反映了畲民的新生活和畲乡新面貌。

(二)安徽畲族民歌的主要类型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畲族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它记录着畲族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历史,传递着畲族人民沟通感情、凝心聚力、以歌传知、扬善惩恶、比睿斗智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间艺术。

云梯畲族民歌一般为老人口传、无文字记载。经云梯畲族民歌传承人蓝开友先生多年收集、整理,逐步有了文字记载。云梯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和男女对唱,一般为一领众唱、多人齐唱等清唱形式,没有乐器伴奏。云梯畲族民歌还有一个独特的唱法,“假音”演唱,这种唱法在云梯地区已不多见。云梯畲族民歌的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构成了独特的闽皖调特色。一般为五、六度大跳,尾音一般落在“3”音上,属民族角调式,也有少量羽调式和徵调式。值得注意的是,云梯畲族民歌(原生态歌曲)的音调系列一般为四音系列(如一首歌中只有1、3、5、6四个音,而没有2、4、7三个音或一首歌中只有3、6、1、2四个音,而没有4、5、7三个音),而不是汉民族的五声系列(1、2、3、5、6)或七声系列(1、2、3、4、5、6、7)。正是这些“回声”音调系列,构成了云梯畲族民歌与其他民族民歌的区别。

蓝雪菲教授主张从民俗文化角度,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对参与者、发生时间、场合、内容、方式、目的诸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她将畲族民歌分为嬲歌,婚嫁音乐、丧葬音乐、醮仪音乐等四大类[6](P65)。结合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民歌演唱的实际,大致可将其分为史歌、情歌、婚俗歌、叙事歌、哀歌等五类。

1.史歌

古时候能以歌代言,随时随地就能自编自唱。畲族的民歌起源比较早,早在三皇五帝的第三帝高辛帝(即颛顼之后)时期,畲族就已产生了朴素的民歌。古老的畲族对高辛帝非常崇拜,从那时起就产生对高辛皇歌功颂德的民歌。

畲族最主要的史歌《高皇歌》第一部分是歌颂古人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功绩。《高皇歌》开头的唱词如下:

盘古造天苦哀哀,毛日毛也造出来;(毛:是“没”)

造出水火土三宝,人着树叶青苔苔;(首:是“穿”)

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分人行;(分:畲语读“奔”是“给”意。)

置立皇帝管天下,置立人民白样姓。

高皇歌接着唱的是畲族民众古时候在广东潮州情况,其部分唱词如下:

广东路上是祖坟,荫出蓝雷钟崽孙;

京城人多难做食,送落潮州凤凰村;(难-食:是“难做吃”)

送落潮州凤凰山,伓使纳税几清闲;

作田种山无纳税,自重自食是神仙;

凤凰山上一朶云,毛年毛月水喷喷;

山乃开光毛鸟食,家中何崽又何孙。(何:畲语是“有”的意思)

高皇歌也记录着逃离潮州散住福建、浙江、江西的历史,起部分唱词如下:

福建六府管连江,古田田土十分粧;(粧:畲语是“肥”的意思)

蓝雷三姓名声大,个个都是做官郎;

景宁世界是难当,兄弟大利上字倉;(大利:即“大家”意思)

宁倉又在平洋地,回顾迎转水茫茫。

通过以上这些古老的传唱,能够看出畲族悠久的历史,畲族民歌的起源不是偶然的,是来源于生活和劳动的实践。它教育着一代代畲民要铭记祖先的佑护,传承畲族艰苦奋斗的精神[7]。

2.情歌

畲族古时候就主张自由恋爱。情歌就是畲族男女青年以歌代言,通常是由男女二人对唱,歌词内容多是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情歌,通常是借某种事物来传达男女感情,在对歌时,男歌手将女歌手通称为‘娘’,主要有念娘歌、想娘歌、寻娘歌、送娘歌、采花情歌、带歌和看灯歌等。”[8]

3.婚俗歌

畲族的婚俗上除了陪嫁的东西不同之外,还有婚俗民歌,这也是畲族独特的一个方面。畲族婚俗歌主要有迎亲拦路对歌、赤郎唱借餐具歌、行郎歌、劝酒歌和闹洞房歌等。拦亲对歌主要是由赤郎来完成。向女方东家借餐具的歌必须是由赤郎来唱。在女方的酒宴中,以赤郎为代表必须向新娘的长辈、亲友和村里人劝酒,赤郎必须唱劝酒歌,唱词如下:

赤郎(男):四四方方一坪样,当央两口好龙塘;

乌云遮月一对宝,一对鸳鸯水面上。

女歌手:借使镬灶一坪样,铁镬两口似龙塘;

桶盖囵囵一对宝,水勺舀水水面上。……[9](P335)

4.叙事歌

“叙事歌”内容不仅广泛,而且篇幅比较长,常常伴随事物的发展即兴而歌。叙事歌的内容有:“神话传说歌”“历史要闻歌”“生活故事歌”“小说歌”和“时政歌”等。拉杂歌的内容有:《拆谜歌》《茶歌》《儿歌》和搞笑方面的《大讲歌》等。

5.丧葬歌

丧葬歌,又叫哀歌,是最具有畲族特色的,哀歌是长辈去世唱的一种歌。畲族家老人去世入棺后棺木放置堂屋中央,四周留有空道,除了供做道场时用外,守孝群众中的歌手就坐在棺木周围唱哀歌。有基本定型的曲调,歌词是由歌手随时编唱的。歌词内容主要是对死者歌功颂德,对死者的哀思,有的是教育子孙应孝顺父母大人。

此外畲族民歌的开头会有序歌,接着每部分都列小标题,有的是尾歌;有的分为:歌头、正歌、尾歌;有的分层次“一、二、三……十”有的直接从头唱道尾。

三、安徽畲族民歌面临的发展困境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红白喜事风俗已逐渐被现代化生活方式取代,加上新兴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关注和学习传统畲语与畲歌,导致安徽畲族民歌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一)传承人老龄化和断层化

畲族民歌的传承人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主体,“在一个尚无自己文字的民族里,传承人常常扮演着忠实传承历史的史官的角色。一个民族的历史知识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10]面对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云梯畲族乡的年轻人并不感兴趣,因为畲族民歌不能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他们更愿意在外务工维持生计,而不愿意学习畲歌。此外,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云梯畲民的生活与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民众精神娱乐的形式与内容也都发生了变化,可选择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畲族民歌的传承面临困难,目前云梯畲族乡能唱畲歌的都已五六十岁,非遗传承人蓝开友今年已84岁,传承人群的老龄化与断层化是目前畲歌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民歌传唱的语言运用氛围减弱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和重要特征,畲族语言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发展起来的[11],语言这种非物质形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因此,畲歌与畲族语言密不可分,畲族民歌是畲民用畲语口头创作而成,但是在当今社会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畲族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云梯畲族乡而言,当地中小学教育以普通话为主,畲语的语言运用氛围减弱,孩子们不会说畲语更不会唱畲歌了,久而久之,真正能够讲畲族语言的就只剩下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了,使得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变得更为困难。倘若畲语的生存空间消失了,畲族民歌的社会认可度也将随之下降。

(三)缺乏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畲歌在当今社会很难产生经济效益,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首先,非遗传承人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安心于畲歌创作,其次,畲歌歌会组织需要经费支持,最后,培养传唱畲歌人才需要长期的资金注入。但云梯畲族乡地处大山深处,当地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缺乏资金支持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没有持续的经费投入,很少人会愿意学习畲歌、传唱畲歌,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畲歌就会更加艰难。

四、安徽畲族民歌的传承路径

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动下,政府是传承保护畲歌的主体单位,但仅靠政府一方力量,还远远不够,应结合多方面力量保护畲族民歌,从而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事业。

(一)发挥民族学校教育功能

在云梯畲族乡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宣传与实践,让畲族民歌走进课堂。第一,重拾畲族民歌的育人功能。第二,在校园传唱畲歌,请畲族老师担任授课人,每周至少开展两节畲语和畲族民歌的课程,让汉族的孩子也来学习畲歌,促进民族大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第三,政府每年要组织少数民族歌舞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搭建好传承发展畲歌的平台和阵地。鼓励师生运用民族文化优势创新畲族民歌,让畲歌在学校得以传承和发展,促进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二)传承人引领示范

畲族民歌非遗传承人,对畲歌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这批人年岁渐长,畲歌传承人出现老龄化与断层化危机。因此,建议开设畲歌传承教学基地或者畲歌传习所,邀请畲族民歌非遗传承人担任负责人,开展畲族民歌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开展畲族民歌的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等。非遗传承人蓝开友就参与创作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歌曲,如《畲乡到处好风光》,这首歌的曲调来源于《盘瓠王歌》,是蓝开友根据曲调旋律重新填词的民歌。歌词中“山哈”是指畲族人。歌词反映了畲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畲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情景。曲调旋律走向,节奏处理等和《盘瓠王歌》类同,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畲族民歌的认识,促进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7](P84)。

(三)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

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畲族民歌作为畲民的文化实践,在交流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沟通。但在新媒体背景下,各类短视频平台可以大大拓宽畲族民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让全世界人了解并熟悉畲族民歌。政府牵头组织当地知名网红、文化学者等帮助非遗传承人,利用抖音、小红书、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向大众传播畲歌。地方文旅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定期组织畲歌传承人开展在线授课,定期录制民歌的教学视频,后期加入字幕和解说,通过公众号和抖音等媒体向大众推送。线下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三月三畲歌文旅大会等相结合。此类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是以数字媒体形式保存与传承畲歌,另一方面,也使云梯畲族民歌的教学、传承变得更加灵活自由。

(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云梯畲族乡是宁国市重要的少数民族山区,也是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地区,要利用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将畲族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乡村振兴发展之中,通过完善云梯畲族乡的村庄规划、文化观光、旅游休闲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联动打造一个集“探畲山、赏畲景、住畲家、尝畲菜、学畲语、听畲歌、观畲舞、品畲茶”等一系列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活动[12],打造畲族特色乡镇、特色村寨、特色节庆活动。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文化旅游节,开发和利用畲族民歌,增加畲族民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传统节日的经济文化功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以云梯畲族乡为例,每年的“三月三”是云梯畲族乡最重要的节日,畲民们制作乌米饭祭祀祖先,出外踏青唱起畲歌,还有畲族婚嫁表演,畲族红曲酒制作工艺,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开展云梯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是推动畲族民歌传承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安徽畲族民歌是畲民族的文化奇葩,保护了畲族民歌就等于保护了畲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当然,安徽畲族民歌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用短视频等手段传唱畲歌,拓宽畲族民歌的传播范围,让畲族民歌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复兴。相关政府部门应抓紧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安徽畲族民歌的使用和传播,加强安徽畲族民歌的知识产权保护。借助农历三月三畲民族节日做大做强安徽畲族文化配套服务产业。总之,对安徽畲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云梯畲族乡的畲族民歌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

猜你喜欢
云梯畲族民歌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墨子破云梯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谁,踩着云梯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