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

2023-02-20 05:38任行伟吴宏伟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金融学思政金融

任行伟,吴宏伟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思政课程在当前高校课程体系中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形式开设的,这与当前我国高校长期强调的“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相吻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堂上,还要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各门学科。金融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实现“树人”与“立德”同向同行、协调推进[1]。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在金融思想发展中发掘思政元素,在金融理论本土化发展中融入思政元素,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西方金融学在我国的传播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

近代以来,西方金融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阶段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第三阶段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2]。我们不妨称之为金融学的三次西学东渐。

(一)金融学第一次西学东渐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悠久的传统社会中,中国生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风靡欧洲。英国、法国等借工业革命发展起来,急需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但他们生产的呢绒、羊毛等工业制成品并未得到中国老百姓青睐,致使中英贸易逆差越拉越大。英国为改变这种局面,就采取向中国输送鸦片的卑劣手段来追逐利润。清政府进行禁烟运动,于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开始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同时也开始了金融学的第一次西学东渐。金融一词来自明治维新的日本,日本近代以来模仿欧美模式并致力于“脱亚入欧”[3]。20世纪初的25年间,中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称为《货币学》的外文著作,清华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课程。王怡柯在编译美国金莱《货币学》(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时,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货币状况的内容,可谓西方货币金融学“中国化”的最初成果之一。

金融学第一次西学东渐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热爱祖国、自立自强。中国人民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迫害,但始终坚持自立自强,并清醒认识到只有自立自强才是出路。学者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有价值的西方金融思想引入中国,为金融学人才培育和理论发展贡献力量。这些思政元素可以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金融学第二次西学东渐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

基于当时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建立密切关系。中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批优秀人才赴苏留学,学成归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聪明才智。金融思想第二次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就是从学习苏联开始的,编译苏联经济学以及货币信用学领域的教材和论著渐成风气。刘鸿儒教授于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学习深造,回国后长期担任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重要领导职务。除了到苏联留学,有条件的学校聘请苏联相关领域的专家手把手培养国内教师,再由国内教师讲授给学生。知名金融学者黄达教授就曾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苏联的金融知识。

金融学第二次西学东渐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热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学习和研究金融理论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生动资料。赴苏联留学的一批学子学习苏联金融思想之后回归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一大批留洋科学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纷纷回国,钱学森、赵九章、王大珩、郭永怀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大学生应以先辈们为榜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三)金融学第三次西学东渐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

伴随中苏关系恶化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国内摈弃苏联金融知识体系,欧美金融思想重新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起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标志着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美的金融知识体系逐渐成为各国学习的标本,出现马科维茨、麦金农、爱德华·肖等金融学家。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各项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批金融学著作给中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货币和信用理论》《伦巴第街》《货币、就业和通货膨胀》《理性预期》《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等均由商务印书馆译介。兹维·博迪和罗伯特·默顿合著的《金融学》在全球广为流行,在我国也再版多次。这些著作既丰富了我国金融知识体系,也拓宽了国人的金融研究视野。与此同时,一场关于“货币银行学属不属于‘正宗’的金融学”的论战在一批欧美海归人士与国内从事金融研究的学者之间展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在借鉴西方金融学理论中要避免食洋不化,要立足于我国实际。

金融学第三次西学东渐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金融学发展坚持“洋为中用”,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等价值观内容可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西方现代金融思想基本能满足特定时期学者们对金融知识的渴求,也能满足特定时期政府对制定金融政策的理论指导。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人对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金融理论的紧迫性需求与西方金融理论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建立发展契合中国现实金融问题的本土化金融理论。这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在金融学理论本土化发展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金融学理论本土化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泱泱中华5 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丰富的货币金融实践不断激发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管子》首次提出货币数量论,北宋沈括最早提出货币流通速度,明代邱濬对劳动价值观点进行初步探讨。我国古代很多金融学理论可以为现代金融学提供有益参考,可以为今天中国金融学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丰富资源。金融学理论本土化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既要坚守文化自信,大胆创新,又要谦虚谨慎,积极借鉴西方金融学的先进经验与先进理论。现在,我国经济的总量扩大和全球占比提高,学界出现西方金融理论无法解释众多中国现实问题。下面将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阐释西方金融理论无法解释这些问题的原因,由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学。

(一)分析银行业集中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截至2021年6月,我国银行业的资产集中度为43.76%。银行业集中度是指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几个有影响力的大银行所占整体市场份额之比,在我国是指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占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份额之比。对此,有人认为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过高,这种结论是依据西方金融理论得到的。西方国家关于银行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主要源于对市场结构的分析,采用以贝恩为首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方法,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竞争度高的市场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因此应提高行业竞争度,银行业应降低银行市场集中度。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能简单使用西方标准,必须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去评判我国银行业集中度。我国银行自身在资产规模、服务质量、社会责任等方面都需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我国银行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此而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不仅不高,反而偏低。

这些结论的得出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银行业运行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发挥政府调节作用。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保障银行业健康发展涉及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健康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一致、相辅相成。

(二)分析大国央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有学者鉴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结构,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算不上大国央行[4]。美联储的资产主要以持有的美国国债为主,负债主要以大量美元发行为主。英格兰银行的资产以贷款为主,负债以金融机构存款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以外汇储备为主,负债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主,中国人民银行与英美两国央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很大差异。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央行,其资产负债表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能以欧美央行的标准来刻意改变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努力和汗水换来了数以万亿计的外汇储备,占到了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的70%。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以存款准备金为主,这与广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生活水平的节节提高并没有改变老百姓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预防性储蓄”是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投资渠道,稳定增长的储蓄资金使中国人民银行有底气转变筹资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刻苦努力、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三)分析金融抑制论适用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奋斗精神

国外专家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错误选择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的现象,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强制干预,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皆停滞不前,这就是“金融抑制论”[5]。其作用原理是,较低的利率水平无法吸引大笔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导致投资资金供给不足,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抑制论”曾风靡一时,但“金融抑制论”在我国并不适用。

中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保持较低利率水平,但较低利率水平并没有导致较低的储蓄水平。我国储蓄水平长期保持较高增长,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老百姓在追求收益和资金的安全性上更倾向于资金安全,而储蓄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二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老百姓习惯用储蓄方式来降低后顾之忧。长期的高储蓄给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

“金融抑制论”在我国水土不服问题说明西方金融理论不是普世真理,金融理论发展要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精神联系起来。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金融理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在由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转变的今天,更离不开高精尖人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这与西方现代金融学区别开来。金融学本土化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参与,金融学教学同样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既有丰富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意义。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理论本土化发展相结合的课程思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同时还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金融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结合金融理论本土化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理论密切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提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提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需要自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需要结合相关时事政治,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意志。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这是金融领域的一件大事,体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意味着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多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这是政府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对金融问题的治理和解决,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构建的征信体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解决个体、企业进行投融资时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

因此,不管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金融发展实践都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进一步加以提取和凝练,用于当前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融入思政元素,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快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金融理论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学界需要立足中国现实,研究中国现实金融问题,推进金融理论本土化发展,进而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改革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个有效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金融学课程思政案例,希望能对从事金融学教学的老师有所启迪。

案例一:“超低利率”成因。利息与利率是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利率是借贷资本的价格,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金闲余者向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应得到一定的回报,这笔回报就是通常所讲的利息。“超低利率”在欧美和日本等经济体较为流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从未将利率水平降至零点甚至为负值,这是对储户的负责和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从三个比较中得以体现:第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保护资本家的利益,执政者为资本家服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服务。第二,资本主义制度延绵数百年,开始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制度缺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提高了公众参与经济的积极性。第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金融拉动,金融发展之初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但过度金融化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抑制作用[7];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

案例二:人民币被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国际储备主要包括货币化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及普通提款权等。特别提款权最早发行于1969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一种账面资产,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正式和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起成为特别提款权计价货币,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巨大提升,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反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案例三:巴林银行倒闭。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衍生工具。在讲解期货时,可以讲解一下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尼克·李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负责人,他以巴林银行名义认购了总价70亿美元的日本股指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由于阪神地震导致股票、债券市场大跌,该笔交易使巴林银行损失多达十几亿美元,最终这家有着233年历史的老牌银行于1995年因亏损严重而倒闭。这是西方银行面临市场风险的一个缩影。相对而言,中国现代银行体系较为稳健,这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制度有关。我国银行体系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并未像西方银行那样进行“混业”经营;第二,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实施,使中国人民银行更多向中央政府靠拢,当银行体系出现问题时,中国人民银行享有更多自主权去化解风险,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第三,当面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抉择时,中国居民更看重安全性,西方国家居民更看重收益性,但往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性更强,西方银行面临更高的倒闭风险;第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比较完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构成金融监管框架,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稳健。四个方面反映我国金融体制的优越性,这既彰显了我们的制度自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是负责任的大国央行。

(三)强化思想品德教育,提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思政课还是其他专业课程,在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是极其必要的。思想品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体现,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是课程思政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三观不正的思想行为会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恶劣影响。对此,需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进行,专业课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而不能仅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我们在讲授金融理论时,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思想品格教育,提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金融投资时,常常会讲“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风险和收益相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的“馅饼”往往更可能是“陷阱”。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再如,货币有两大属性:交易媒介属性和金融属性。“亚里士多德困境”强调,如果我们只关注货币的金融属性,生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对于货币,我们更应关注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属性,如果只关注金融属性,那么资金就会大量流入虚拟经济体系,实体经济融资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此,教学可以融入树立脚踏实地的思想品格,杜绝投机心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结语

高校学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学习专业课程,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放松。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为国家事业发展、为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不断输送优秀人才。当前我国金融理论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课本所授金融理论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相脱节,很多现实的中国金融问题并不能通过现成西方金融理论去解决。因此,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金融理论,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神圣使命。发展本土化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理论本土化发展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金融学思政金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