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彤
林如斯,林语堂长女,人如其名,美丽如斯,聪慧如斯,才情如斯,但这似乎注定了她“斯人独憔悴”的红颜宿命。
那是冬天来临前最后的晴和天气,日光照在太平洋的碧波之上,一艘邮轮疾速前进。朵朵浪花轻吻船帮,船上人们的心也跟着海浪荡漾起来。甲板上,一个亭亭玉立的中国姑娘和一个帅气的白人小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姑娘的白裙被海风吹起,千百条褶裥飘扬展开,像一面崭新的帆。她头上戴着硕大的珠花,花蕊里抽出蛾须一般细滑的金线,耳垂上的红宝石坠儿俏皮地摇动着,风一吹,铮琮作响。白人小伙子笑容迷人,有一张那个年代好莱坞明星般的俊脸。
傍晚,海上升起浓丽的晚霞,姑娘挽起裙裾,仰起头,把脸埋进温柔夕光里。
这时,白人小伙子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一束红玫瑰,美艳的花朵把姑娘的脸庞映得更加明媚动人。小伙子拥抱着她轻轻转圈,姑娘裙裾上的亮片在夕阳里闪耀,犹如群星落在海棠花上。
船上有游客认出了姑娘,当她和白人小伙在餐厅用餐时,看到周边有人交头接耳,眼神复杂。偶尔飘过的面包香味里夹杂着“林语堂”“林教授”的窃窃私语……
是的,这个有着仙女神采的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的长女林如斯,她跟那个白人小伙子是瞒着父母家人跑出来私奔的,他们的目的地是美国。
我们先来简单地说一下林语堂的生平。
林语堂(1895 年10 月10 日~1976 年3 月26 日)是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 年和1950 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等刊物,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等。
1923 年夏初,林语堂的第一个女儿在厦门出生,因为难产,林语堂夫妇特别疼爱这个猫咪一样的小婴儿。她出生时夏花灿烂,林语堂给她起名“如斯”。如斯遗传了父亲的长相和气质,身材颀长,容貌清丽;她也遗传了父亲的文学才华,开悟早,有灵性,七岁开始写作,十岁发表文章,是林语堂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第一个读者,为林语堂写《关于“京华烟云”》的书评时也才十二三岁。1939 年,十六岁的林如斯的第一部作品、她和妹妹林太乙用英文写成的日记选《吾家》问世,美国女作家、193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序言中说:“这些文章,完全出于她们自己的手笔,没有成人替她们修改、润饰。”同年林如斯还写了一篇关于赛珍珠的传记,被赛珍珠作为附录收录到自己的作品集《爱国者》中。十八岁时,如斯撰写的反映抗战生活的纪实作品《重庆破晓》出版,引起不俗的反响。林语堂对如斯出色的才情寄予厚望。
林语堂深受西式教育的影响,他喜欢带着女儿们去各个国家游历,也喜欢带着她们出席各种社会活动、文学聚会以及社交舞会。
出身书香门第、美丽聪慧的如斯,二八年华时吸引了一些高门大户的注意,上门提亲的人很多,都被林语堂婉拒了,他觉得如斯还小。
1940 年8 月18 日,林语堂一家返美,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重庆黄山官邸为他们饯行。宴席上,端庄文雅的林如斯坐在宋美龄身边。落落大方、对答如流的如斯让宋美龄心生好感。1943年初春,宋美龄访美,抵达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时,近百名中美人士到车站迎接。在给宋美龄献花的两个姑娘中,其中一个就是身着漂亮旗袍的林如斯,宋美龄微笑着拥抱了她。
1943 年年底,林如斯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纽约道尔顿学院毕业,毅然决定再次回到中国参加抗战。信仰在心,热血奔涌,她辗转来到昆明,在当地一家战地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后来调到中国红十字总会工作,她用自己出色的翻译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建中国第一座血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林如斯二十二岁时,林语堂为她物色了一门亲事,男方叫汪凯熙,是一名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军医。汪的家世背景良好,本人也追求上进,成熟稳重,是世人眼中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林语堂认为汪凯熙与自己的宝贝女儿林如斯很登对,是佳偶良配。双方家长商定后,决定先为两人举办订婚典礼,然后再让他们去美国完婚。但谁也没想到,林语堂和夫人发帖邀请了一众亲朋好友和社会名流,预备了盛大的订婚筵,却被一向文静懂事的如斯放了鸽子——她在订婚典礼前一天,和一个美国白人私奔了!这对林语堂一家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当时,订婚的喜帖都已经发了出去,所有的亲朋好友却在订婚筵当天得知林如斯和一个叫狄克的美国人私奔的“桃色新闻”,这对于赫赫有名的林语堂来说,真是颜面尽失。
狄克是林如斯在美国上大学时的女同学的哥哥,因为这个同学的缘故,如斯与狄克在美国有过接触,当时只是一般朋友,后来狄克为了追求如斯来到了中国。狄克的父亲是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板,但狄克却是个小混混,高中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了。
狄克学业无成,口才却很好;品行不端,个性却很幽默。他在社会上没有做什么有益的事情,却玲珑八面,很懂女人心,谈情说爱有一套。在如斯与汪凯熙举行订婚典礼之前,他给了如斯想要的“爱情”,这“爱情”如此甜蜜美好,像烟花般遽然升空,花丝炸开的瞬间太美太梦幻,迷醉了单纯的如斯。
如斯涉世不深,单纯浪漫,在狄克势如破竹的情感攻势下,她很快沦陷,飞蛾扑火一般投入了他的怀抱。
有人不解:像林如斯这样的天才少女,出身高贵,才华横溢,美誉加身,追求者众,怎么会委身于狄克这样的社会混子呢?
殊不知,在如斯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规划中,吃饭穿衣、买房买车、客厅餐厅……这些目标都太具体、太琐碎、太世俗了,她无意于此。她需要“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奇幻爱情,来托举她激情四射的灵魂;她需要有人以“Poetic Kinetisc(诗意的动力)”撕开她安稳无波的生活,给她的写作带来天光和灵感,把自己开成一朵五彩斑斓的超现实主义的花朵。
因此,当她认为“生命中非他莫属的那个人”一旦出现,其他人便都成了将就。汪凯熙,这个少言寡语过于稳重甚至有些沉闷的青年,自然不是她的选择。
对爱情的深度依赖、对狄克描绘的幸福生活的极度向往,让如斯变得勇敢也让她变得疯狂,她学会了选择性忽略,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不在意不同频的曲解,凭着一腔孤勇,与狄克踏上了一条暗流汹涌的私奔之路。那一刻她无法预料,这场她近乎赌上一切的爱情,会是怎样的结局。
山盟海誓犹在耳,却经不起人世间的险恶和风吹雨打。如斯为了与狄克私奔,放弃了一切——祖国故土、父母姊妹和亲朋师友……
她怎么能想到,当她和狄克到达美国后,在波士顿市政厅注册结婚还不到两年,一切都变了——激情褪去之后,婚姻生活没有了光风霁月、唯美浪漫,她这朵美丽的东方红玫瑰,成了被狄克嫌弃的蚊子血。
结婚后的男人最能暴露本质,狄克露出了其社会混子的真实面目,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一不顺心就打骂虐待林如斯。他游手好闲,到处撩妹,酗酒,出轨更是家常便饭。这来自最亲近的人的羞辱和暴力,让温良柔顺的如斯痛苦、幻灭,更让她绝望——她所遭受的种种磨难是可怕的,她的心灵结构和神经官能承受不了这种粗俗的打击和折磨。她眼里的光芒熄灭了,容颜憔悴,心如死灰。
一步一痛心的爱情,一步一惊心的人生。
孤苦的长夜漫漫,如斯有了记日记的习惯,她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上天给了我才情、亲情、友情,却不肯给我爱情……
在另一篇日记里,她这样说:爱情是个奇迹,它来自天堂,我不配拥有。
1955 年,在经过多年的隐忍、退让、纠结、撕扯、煎熬和折磨之后,林如斯终于下决心在美国与狄克离婚,结束了这桩不体面的婚姻。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1955 年,林如斯带着一身伤痛被父亲接回家里,回到爱她的父母和妹妹们中间。
然而,亲人的接纳和抚慰亦无法让她释怀——从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她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时光消耗在了一场孽缘里,为了一个渣男,她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健康,甚至为了满足狄克“二人世界”的要求舍弃了自己做母亲的权利。然而,她以为的神圣爱情,最终不过是一场噩梦;她对婚姻尽心尽力的付出,却换来狼藉不堪的结局。
十年前她是人人称羡的林家公主,是文坛的“林妹妹”,是众人口中的天才少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十年后她是离婚妇人,是流言蜚语中“离经叛道”的“另类女子”。她聪敏灵秀出类拔萃,却还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她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深陷于负面情绪的如斯从早到晚眼神迷离,灵魂不知道在哪里漫游。看见女儿这个样子,林语堂明白,女儿的世界,碎了。
林如斯生性敏感,一场充满黑暗、暴力和耻辱的婚姻,令她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卑消沉的精神内耗中。她不能原谅自己,更无法相信人性。她走出了婚姻的围城,却一直未能走出自己的心魔。
离婚两年后,林如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她的情绪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仍然是个聪慧美丽的女子,在一家出版公司担任文字编辑,工作十分出色;情绪坏的时候,她哭泣、焦虑、不认人,跌入悲哀的泥淖不能自拔。
为了抚平女儿心里的创伤,让她振作起来,林语堂携全家人去欧洲游历。面对梦幻般的欧陆风光,林如斯无动于衷,也提不起精神。林语堂开导她:“谁没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呢?你还年轻,离婚不是天大的悲剧,让这一页翻过去吧!”
此后十多年里,林如斯数度进出精神病院,终究无法摆脱抑郁症的折磨,令年迈的父母心如刀割,担忧至极。
在那十几年间,林如斯没有作品问世。
父亲鼓励她将唐诗翻译成英文,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介绍到国外。如斯听从父亲的建议,打起精神,着手进行这项工作。
1966 年6 月,林如斯随父母去台湾定居。1968 年5 月,她被调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最初担任院长蒋复璁的秘书,“襄助英文翻译”。之后,林如斯主编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展览通讯》,并用英文撰写了十数篇阐述故宫藏品的文字,深受国内外参观者好评。1970 年6 月,林如斯的译著《唐诗选译》由台北中华书局出版。如斯的译诗独出机杼,精彩动人。中国学者沙枫在《中国文学英译絮谈》中,盛赞林如斯翻译唐诗《宫词》时,“其译笔比外国学者更准确、更优美。”
就在大家为如斯慢慢进入正常生活感到庆幸时,心魔又一次来侵犯她了。
1971 年1 月19 日,正在参加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宴会的林语堂听到一个噩耗:他心爱的长女林如斯在自家钢窗上投缳自尽了!她在给家人的遗书中这样写道:“爸妈: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已经耗尽了心力,我非常爱你们。”
美丽浪漫斯文贵气才华灼灼的如斯,一场豪赌,输掉了自己的一生。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还坚持写日记,苦苦追问生命的真相和意义。
最爱的长女自尽后,林语堂精神涣散,哀痛加速了他的衰老。大悲之中,他写下《念如斯》:
东方西子,饮尽欧风美雨,不忘故乡情,只愿归去。
犹忆抗战军兴,年华正少,脱妆改服笑盈盈,效力疆场三寒暑。
误陷尘缘,许身驵侩。惜花变作摧花人,乱红抛落离人泪。
离人泪,可消失。心头事,忘不得。
往事堪哀强欢笑,娇眼含情默默,欲开还闭。
夜茫茫何是归宿,不如化作孤鸿飞去。
——寥寥几行,道尽林如斯哀婉悲凄的人生。
1976 年3 月26 日,林如斯去世五年后,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溘然长逝。这对慈父爱女,终于在天国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