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
阅读教学的不断创新带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广泛运用“1+X”联读的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1+X”联读中的“X”具有无限延伸之义,而“1+X”的组合方式则意味着不同形式的阅读尝试,使学生能在多元化的阅读中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并提升自身阅读素养,同时该模式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X”联读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日益重视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并且在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与讨论。部编版教材也对学生提出了大量课外阅读的要求。由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如何在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完成更多的阅读任务呢?“1+X”联读模式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阅读教学思路。在“1+X”联读模式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1”部分的阅读项目中,重点突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同时在“X”部分中给予学生较多的阅读选择权利,引导学生灵活安排拓展的阅读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紧凑,同时适当取舍阅读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阅读能力
在“1+X”联读模式中,学生将会体验到更多阅读的可能性,并享受到更多的阅读机会,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可以选择想要阅读的篇目,并自主安排阅读任务,按自己的节奏完成阅读,保证阅读时具有侧重点及延伸性,使教师的阅读教学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并且,“1+X”联读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阅读自由,学生能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潜移默化中获得阅读能力方面的提升。
(三)有利于推动阅读方式的变革
“1+X”联读模式的创新运用也体现出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原有的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得到了改变,对“1”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作出了适当延伸,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单一化、离散化,而是走向整合与延伸。在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改革无形中得以推动。
二、小学语文“1+X”联读模式教学策略
(一)剖析教材,明确阅读议题
在“1+X”联读模式中,议题是开展阅读教学的中心,它是阅读理解的重点难点,同时也为教师选择对应的拓展内容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教材文本可以看做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工具”,帮助教师达成课堂阅读教学目标。“1+X”联读模式中的议题也同样与阅读教学目标有关。教师研读教材文本时,需要立足于教学目标确定议题,为学生精心挑选拓展的“X”。
课文《少年闰土》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学习《少年闰土》及此类文章时,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就是感受人物形象。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针对该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紧紧抓住“人物形象”这一内容为学生设置议题:“感受小说描写的闰土,学会描写人物。”如此一来,不仅凸显了该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重点,还为实施“1+X”联读教学做了铺垫,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二)结合议题,选择合适的“X”文本
“1+X”联读模式与整本书阅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学生从整体层面出发完成阅读。让学生从整体层面出发开展阅读活动,能够丰富阅读储备量,开阔阅读视野,全面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开展“1+X”联读时,需要将教材中的文本“1”作为切入点,结合议题,从整体出发,挖掘拓展内容,形成“1+X”联读链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整本书阅读资源。
例如,课文《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虽然是部编版九年级课文,但此时拓展阅读《故乡》(节选)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闰土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将《故乡》(节选)及其写作背景作为本课的“X”,能够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
同时,《少年闰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少年闰土,而在《故乡》(节选)中出现的则是中年闰土的形象,学生先感受“少年闰土”再认识“中年闰土”,对闰土不同时期的形象进行对比,发现不同时期人物的变化,激发出探索闰土发生如此变化原因的阅读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人物形象出发,逐渐走向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挖掘,可以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更深地理解鲁迅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依据学情,适时运用“X”文本
开展“1+X”联读教学时,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课堂上何时可以“+”,“X”可以是哪些内容,怎么“+”,只有教师掌握好“+”的时机,才能使阅读教学开展得更有效。教学时,教师需要依据教材文本特点、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适时引入“X”文本,且要合理安排拓展文本阅读的时长。
1.课堂导入,引起学生阅读期待
在阅读教学之初引入“X”,能够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唤醒,同时使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关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在该环节中所引入的“X”可以是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好词、好句、好段、作者的简介,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背景、故事主人公、重要事件等等,教师引入这些“X”的形式也较为丰富,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都可以。例如,导入课文《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介绍鲁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为之后挖掘文本深层含义做铺垫。之后还可以抓住文中用词、语序与现在用法不一样的句段,适当补充文字、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鬼见怕”“观音手”等词语。
2.课中引入,加深学生阅读感悟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为学生拓展的“X”本质上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应在文本理解的重难点、关键词或空白处为学生引入“X”,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准确且深入的解读。
对比阅读就是课中进行联读时常用的一种形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比教材文本与“X”文本,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变化或不同之处,之后深入思考,分析产生变化或呈现不同的原因,有了这样的阅读分析过程,学生对文本会产生深刻认知。
例如,《少年闰土》与《故乡》(节选)均是以闰土作为文章的主人公,但是两篇文章却为读者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闰土形象,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因时代背景、社会现实,闰土的少年形象与中年形象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出示中年闰土来到“我”面前时的片段,请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自主阅读,找出描写中年闰土形象的语句,自己体会,并尝试绘制、填写对比表格,比较不同时期闰土形象的不同之处,表格填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这一学习任务在教学时需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小组交流时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交流并完善表格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表格中的对比方面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的不同,学生基本能够找到,教师应考虑学情,对略有难度的“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进行比较。在看到不同时期的闰土有如此巨大差异后,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与之前判若两人?”学生对比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提问,正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方式。教师适时再引入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当时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现实,学生也能初步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
在课中引入“X”,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更加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还能够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变化中感受到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3.课后延伸,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學完本课内容,教师有指向性地推荐与文本有关的课外读物,使语文阅读不止于一篇课文。阅读从课堂逐渐延伸至课外,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例如,在完成《少年闰土》的教学后,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收录于小说集《呐喊》,这本小说集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书中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鲁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这本书,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感受鲁迅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可以认识鲁迅笔下其他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鲁迅文学作品,进而亲近鲁迅其人。这样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面,在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模式作为与新课程改革趋势相契合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运用,使阅读教学的价值能够真正凸显出来,并借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抓准“1”的议题、精选“X”的内容、掌握“+”的时机,在“1”的核心上合理增加“X”的内容,以此来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