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联合对改善川崎病患者免疫功能的价值

2023-02-20 13:03周莲花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周莲花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好发于小儿全身、弥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症,发病早期可见发热、结膜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特点,病情严重者疾病可累及心血管并引起严重的冠脉损伤,因此成为诱发小儿心脏疾病的常见原因[1]。目前,尚未明确川崎病的具体致病原因,多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治疗该病多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重点,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为目前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案,但有研究显示[2],相较于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将其与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在川崎病治疗中可明显改善预后效果,但临床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尚未明确其具体价值,鉴于此,本文遴选86例川崎病患者(2017年2月-2021年10月)作为样本实施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86例川崎病患者作为样本,样本均选自2017年2月-2021年10月,作随机分组处理(每组43例)。

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3例、20例,年龄2-6岁,均值(3.11±0.25)岁,病程4-9天,均值(6.11±0.42)天,体温39℃-40℃,均值(39.44±0.42)℃;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2例、21例,年龄2-7岁,均值(3.14±0.28)岁,病程4-10天,均值(6.18±0.46)天,体温39℃-40℃,均值(39.42±0.38)℃,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首次确诊者;②参考《实用儿科学》中相关标准确诊为川崎病者[3];③无药物治疗禁忌证者;④入院时体温在38℃以上者[4];⑤存在持续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特征者[5];⑥家属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患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者;③接受过特殊治疗者[6];④无法耐受本次研究药物者;⑤家属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⑥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⑦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43例样本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发病10日内应用,按2g/kg剂量静脉注射治疗,滴注时间在10h以上,一次性输注;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可按2g/kg剂量再次静脉滴注。

观察组43例样本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发热期按照30-50mg/kg/天剂量口服给药,退热后48-72小时按照3-5mg/kg/天剂量给药,持续治疗6-8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后根据高热、皮肤等症状缓解情况评价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率≥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在70%-89%;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7]。②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5ml,按3000转/min速度离心10min后,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8]。③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5ml,按3000转/min速度离心10min后,以免疫组织化学碱性磷酸酶法检测CD3+、CD4+,并计算CD4+/CD8+[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由表1可见:观察组临床疗效(97.67%)测定值高于对照组(83.72%)(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血液指标对比 由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3项血液指标测定值相比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WBC低于对照组,PLT、ESR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血液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血液指标对比(±s)

组别(n=43) WBC(×109/L) PLT(×109/L) ESR(m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4.25±3.11 10.42±2.82 311.42±20.42 425.36±60.42 52.42±8.14 78.62±7.14观察组 14.26±3.14 8.51±2.04 311.54±20.36 476.21±78.25 52.43±8.14 83.31±7.92 t 0.015 3.598 0.027 3.372 0.006 2.884 P 0.988 0.001 0.978 0.001 0.995 0.005

2.3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由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3项免疫指标测定值相比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s)

表3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s)

组别(n=43) CD3+(%) CD4+(%)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2.41±6.64 46.11±6.11 31.82±5.72 28.14±4.52 1.25±0.64 0.91±0.28观察组 52.42±6.64 49.45±5.11 31.84±5.76 30.23±4.82 1.26±0.65 1.12±0.34 t 0.006 2.749 0.016 2.074 0.072 3.126 P 0.994 0.007 0.987 0.041 0.943 0.002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内儿童的常见疾病,其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症为病理改变,在临床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后医师需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持续加重诱发冠脉病变、肺血管炎、关节炎等,且有资料证实该病控制不理想可继发心源性休克、猝死,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0-12]。

药物为目前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案,其中阿司匹林应用在该病治疗中可有效缓解疾病所致炎症反应,达到控制其病情的目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体,为目前治疗川崎病最有效药物之一,免疫球蛋白在注射进入人体后可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体变态反应,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既往多将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单一应用在川崎病治疗中,虽可获得一定价值但效果有限,本文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97.67%)测定值高于对照组(83.72%),WBC低于对照组,PLT、ESR、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此数据表明将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应用在川崎病治疗中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亦可降低疾病对机体免疫功能及血液状态的影响,分析原因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对B淋巴细胞活动进行抑制,降低抗毒素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但单一应用后获得效果有限[13]。将其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后可对T细胞活动进行抑制,同时对细菌超抗原与其他病原菌具有中和作用,进而减轻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确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14]。

ESR属于炎性反映标志物,随着ESR水平的升高可提高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从而激活补体;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WBC下降证实机体内细菌含量持续降低或病情得到控制;PLT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中通过分析上述血液指标变化,可辅助评估患者病情控制情况,从而为临床医师治疗疾病提供参考。CD4+为调节免疫功能的常见T细胞亚群,通过对免疫功能的负性调节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随着CD4+的提升证实疾病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逐渐下降,证实川崎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5]。

注意事项: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在静脉注射治疗过程中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在应用1-2次患者病情得到理想控制后可停药,同时为避免病情反复,医务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使其明确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相关知识,以便其在生活中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达到改善预后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可获得理想价值,既可改善机体血液状态及免疫功能,同时可缓解其临床症状,将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值得借鉴及参考。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