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三个意”与“四个一”

2023-02-19 17:34沈中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沈中尧

摘要:作文的题意生成于材料,作文的立意生发于材料,准确解读解析题意、立意、达意间的关联,有益于把控写作的向度和言表的力度,同时针对命题材料有一说、手头素材有一堆的实况,采用构思表达定一类、行文论辩选一个的情境思路,建构起作文符合题意显见地、契合要求畅达意的优化方略。

关键词:合题意 有立意 讲达意

2023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4道作文题,皆要求考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其中,材料之后要求部分的表述,虽稍有不同,但必须依据或结合材料来进行写作又是同一的,因此,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无疑乃作文题之“核”,即:作文的题意生成于材料,作文的立意生发于材料。可见,作文的立意与作文的题意之间,首先是必须有所关联,否则即是偏题;同时,作文的立意假如完全等同于作文的题意,则又失却了作文之魂——立意。尤其是当作文的材料偏向于议论甚至完全是针对某一情境的论说时,立意的主观性、思辨性往往会受制于题意的客观性、公理性,2023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作文就十分明显,命题中毋容置疑的判断或论断很容易令作文不知不觉中失却了自我。

由命题的题意到自我的立意,最终经行文而达意,材料作文的基本思路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在审题立意及行文达意的操持中,是否真正明确这“三个意”的所指,并能准确解读解析其相互间的关联,会左右着整个作文的向度进而影响到言表的力度。因此,要写好材料作文,必须清楚“题意要‘合不要‘和、立意要‘有不要‘游、达意要‘预不要‘遇”。

题意要“合”不要“和”,即作文理当符合题意而又不可唱和了事,尤其是当命题材料中已有显明的说法之际,不能只是一味地应着现成的判断或论断举例子表态度,误将客观的题意当成了主观的见地。立意要“有”不要“游”,是说在契合题意的前提下应当有自我的见地,要有心来插花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所谓“游”,就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看起来有所见地,但基本上是随心所欲式的蜻蜓点水或隔靴搔痒,没了主心骨也就缺了力道。达意要“预”不要“遇”,“预”,就是要有预设或预案,“意在笔先”的立意,当在命题材料之先,而不是随遇而表,临时起意的言说并非不可,但一定不如有备而来的表达,特别是认知、观念、思想方面的贮备。

看2023年的4道作文题,再结合近几年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及考生写作的实情,认知并把控好“四个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即:材料含一说,素材有一堆,表达可一类,论辩选一个。

把牢“一种说法”。材料作文的命题,无论是引述、转述还是论述,个中总有某种说法的存在,只是要么直接阐明,2023年全国卷的4道作文题皆如此,要么间接论道,譬如2022年全国甲卷的《红楼梦》题匾情节转述后的论说,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围绕“本手、妙手、俗手”的叙与议一体。从单一到二元以至多元,说法即作文的题意是一目了然的。而从2023年各道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又不难看出:材料无论以什么内容为中心和以什么方式来呈现,都一定会有相应关系的存在。因此,在对命题材料之说法一望而知的情况下,还需认真推敲说法之中及说法之间的关系,把牢其必定存现的动态关联。这中间,既有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好故事与有力量”之间的一对一关系,更多的则是蕴含二元辩证意味的材料,像全国甲卷作文题之“技术发展可使人们掌控时间,也会让人们成为时间仆人”的对立,还有全国乙卷作文题所引用的一反一正两段论述,生动而形象的表述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则立足于“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意识,并将其定位为“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再具体对应到“放松,沉淀,成长”之目的意义,命题直接将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成长的主题密切相关,其中的关系既可以点对点的考量,也能够连点成线的辨识。至于作文命题材料言表的内在意蕴意味或是外向的或点或面的关联,则是一个开放型的可由表达者寻思、寻觅并藉此显现自我见地的关系。总之,只有牢牢把握住作文命题材料中相关说法(论断或阐述)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切题作文才能把牢行文着力的“向”。

把脉“一堆素材”。明确了命题材料的“说法”,清楚了行文表达的“走向”,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手上的素材。此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以现成的事实实例来应对命题材料已十分显明的论断,以为如此的情境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就很容易形成“命题有定论,作文有例证”的描红或演绎式作文,这显然与作文命题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不符。与此同时,不管是用几个例子来言说某一个观点,譬如以三两个实例来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还是用不同的事例相反相成地应对命题材料的二元论说,像对“技术发展既可使人们掌控时间,也会让人们成为时间的仆人”“一花独放与百花齐放”的分别例举,都有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辨识的重要问题:所移用来的事实实例与命题材料论说的所指或能指是不是完完全全相吻合。尤其是当命题材料之说法较为宽泛时,更不能将笼统的概念及明确的说法,随意套贴在人事物况等所谓的情境之上。如“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和“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其中的“安静、空间”等,作文表达时都不能只见泛泛的语词概念,而没有明确的范围对象及程度状态的情境思辨。因此,能与命题材料对上号的素材越多,越不能信手拈来,而是要仔细把脉推敲事与理的合拍程度,不能满足于“材料之说+素材之列”的交待。再就是,如果只是贴着材料的说法堆例子,即使列举的事实实例能与材料的所指吻合,那也只能算是说明而不能算作证明,因为没有情境化的现象堆砌或事实罗列,或缺了相关相联的见解及推论,毫无论证可言。

把准“一类情形”。写材料作文,假如只是一味地罗列素材来言说作文命题材料的意思,即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信马由缰地说三道四,尽管也能显现自己的感悟或思考,但通常都不可能达到深入和深刻的境地。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的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界定无不与此相关。欲让作文的表达更为深切与思辨,在符合命题指向的大前提下,可以采用归类选定的方式,将某一类情形作为论说的发力点,把准此类情形的属性特征,不左顾右盼而言他,聚心聚力辨析之。譬如论说新课标Ⅰ卷“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就可以在诸多的故事类型中,根据自我的认知程度来选定或历史故事或寓言故事或身边的故事,要么按励志、激趣、动情、强力等类型来规整出一类“好故事”。如此把准“一类情形”展开议论,就能题旨鲜明地显现出自我对“什么样的好故事之所以会有什么样的力量”的思辨。还有像全国甲卷作文题之“技术发展可使人们掌控时间,也会让人们成为时间仆人”,可以先在技术的类属方面做一点圈定的思考,再根据这一类技术与人们在时间方面形成的交集,着力探寻其中或积极或消极的前因后果意义启迪。而对具有明显比喻象征意味且又包含着一定哲理的全国乙卷作文题,行文之前就更需要按喻寻本,将“灯、路、花”的所指落实到能指的人事物况之上,“一花”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百花”則是比每个“一”更大的团体、社会,甚至全人类。通过分门别类,大到国际格局,小到身边社会,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型加以剖析,使命题材料所讲的普遍道理与自我的认知见解相得益彰,三个贴近(社会、生活、自我)才不会落空。

把定“一个靶点”。在将材料的说法转化为论辩的论题之时,聚焦论说的对象是极为关键的一步。采用类型化的方式加以整合和确立议论的靶向,可以避免论说过程中的漂移,但假如所确定的“一类情形”较为宽泛宏大,也会造成论说的平滑而泛化,形成一类情形几个效用或可正可反的行文套路。如:好的历史故事,能够……也能够……还能够……;当下的人工智能,对于人们掌控时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另一方面它也会……等等。假如直接移用或罗列命题材料中现成的判断和论说,那就几无立意可言。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已失却了类型化议论的目的及效用。为此,改变空洞的说道,优化精准的论辩,可以将作文材料里的论说化解为一种具象的情境。2023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4道作文题,材料的表述中基本上沒有具体情境的叙述,只对相应情形的存在作了概括性的点化,这就给作文在情境中立意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既可以是客观现实的架构,像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中“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情境化,也可能是主观联想的设定,如全国乙卷作文题“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的情境构想。认定情境把定靶点,为的是优化作文论述的角度强化行文表达的力度。以有的放矢来确保作文切题,由“向(角度)”来定“量(力度)”,针对真实的现象或特定的境况,解读解析情境中来龙去脉的内外关系,在内联和外挂的同时,辅之于数据或实例,佐之于论说和道理,显现主观之见地。譬如研判某个总是要“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的存现情境,就可以从其内在的“根”到其外在的“圈”,逐层进行剖析。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可以深入某一个好故事的情境,多角度地去探讨其力量的生成及效应,多层面地来开掘好故事的价值意义。

由符合命题题意的写作到建构本我立意的表达,作文的提档升级强调的是自我“认识与思考”的“度”。2023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4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意表述,大多为客观而辩证的公共话语,而作文“联想与思考”的立意见地的表达,则充溢着非常自我的主观色彩。写材料作文,“三个意”的考量是必须的,其中,行文表达的意思及相关内容,只要能与文字性的命题材料的指向对上号,客观上就是符合命题的题意了。但要既指向客观又显现主观,就需要认真推敲立意的自我程度,着力在具象和抽象、虚拟与现实的联系、联想、联动中凸显自我有关价值观的思考及人生观的思量,并努力通过“四个一”来思辨开掘,进而以对应的行文方式,实现客观材料和主观认识的融洽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