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琳
摘要:《三峡》一文的教学问题链设计,可以以“写作顺序的妙处”为主问题展开,在此基础上,以分角色情境诵读为入口,以标点、虚词等文言知识为抓手,以文章内容逻辑为关键教学重难点,以思维整合与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层层递进。对学生而言,思维过程比较连贯,也能入情入境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感和古人探索文本美感的妙处,以此来更好彰显本课的语文核心价值。
关键词:三峡 写作顺序 教学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古文《三峡》在入选课本时,有一段文学常识方面的注解:本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融汇成文。”这段注解指明当时身处北魏的作者郦道元很有可能并未亲自见过三峡美景,本文是根据前人资料进行汇总后编纂而成。一位可能并未亲历三峡美景的人,却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写景名篇,这背后展现的是作者较高的文学造诣。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并提炼出《三峡》这篇兼具地理、文学、文化特色,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特殊文言文中的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凸显本课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如何使学生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重视文本形式,最终达到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统一的教学目标[1],是值得教学者深思的问题。
一、落点“文本顺序”,旨归“思维训练”
我们就以课本注释的这段信息为抓手,构建本课的教学问题链设计。郦道元这篇《三峡》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彩,关键是在他成篇之前,已有众多文献的多种版本为他准备了精彩的素材[2]。其中主要是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弘之的《荆州记》。《宜都记》中对三峡有这样的描写:“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口,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我们今天从《水经注》中看到的注文,是出自盛弘之的《荆州记》。据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黜免篇二十八》所引,盛弘之的文字是这样的:“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在郦道元最终呈现的《三峡》文本中,近一半的篇幅来自于这两篇文献。那么,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则不应落在一般写景文章兼具的优美辞藻、和谐音律或独特情志上,而是应该重点关注郦道元对前人文章的整合方式,以及整合后呈现出的文章整体结构之美。
郦道元在全文四段的顺序安排上,采用了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四季之景,二三四段分别为夏景、春冬之景和秋景。每段所呈现出的三峡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总起的首段主要突出山的高峻、绵长、狭窄,第二段主要突出夏水的迅疾,第三段写春冬之时“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之趣。第四段写秋天的猿啸哀转让山林呈现出寒冷寂静之美。这样,全文四段也呈现出壮美、秀美和凄美几种不同的美感,读者在阅读中也会获得或是惊叹敬畏,或是轻松愉悦,或是悲戚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基于此,笔者设置本文的教学主问题时就围绕郦道元在本文中独特的顺序安排展开,探究郦道元并没有按常规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三峡景物的原因和妙处。课堂内容梳理的环节,为探究主问题奠定思考基础,可以带领学生先思考“郦道元安排了何种顺序写三峡景物”,“在此顺序下(不同的季节),作者分别写出三峡景物什么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会给读者哪些不同感受”,并形成表格,以便学生在课堂中进一步探究主问题。
直接指向主问题探究的课堂活动,可做如下设计:请学生运用三组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既……又……还……”,从文章整理考虑,任意组合表格内容,进一步总结全文四段的内容。关联词(也称为连词或连接词)在语言表达中起着连接和衔接句子、短语或单词的作用。课堂任务中灵活运用关联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句子在语义上更加连贯和清晰。关联词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整體角度整合文章内容,是概括文章内容的重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加上关联词的概括不再指向文章内容的梳理,而是指向本文写作顺序这个主问题,学生在课堂问答中可以逐步感知《三峡》段落安排是有意为之的。如:因为三峡的山高峻、绵长、狭窄,所以夏水容易暴涨,水流迅疾;因为三峡的山高峻、绵长、狭窄,所以秋季三峡高猿的长啸显得特别哀转;又如:虽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夏景,河水迅疾,让人心生惊叹、敬畏之感,但是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春冬之景,清荣峻茂,多姿多彩,让人感觉轻松愉悦;再如:郦道元既表现出三峡夏景的壮美,又表现出三峡春冬之景的秀美,还表现出三峡秋景的凄美……
这样,学生可以在交流中逐渐发觉郦道元在写作本文时结构安排上的匠心之处。在内容表现上,郦道元取三峡山水四季之景,呈现三种迥然不同的特色和情志。在结构安排上,郦道元在第一段总起写山势,成为后文山水特色的原因和铺垫。三种特色和情志在不断对比和递进中互相映衬,让人所感更为鲜明。而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呼之欲出,即淋漓尽致地展现三峡的美,让人心生向往。
二、巧设“情境诵读”,探究“文言细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然朗读之咏,思其致者可也。”[3]意为“朗读的吟咏之中,思考其所追求的境界是可取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也同样强调要“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朗读往往是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使其能初步感受古文的和谐韵律,朗读训练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巩固文言知识、提升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中,往往呈现“重背诵,轻吟咏”的情况[4],《三峡》一文因其兼有豪情壮美、温婉秀美和悲凉凄美三种不同的特色,非常适合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中引入分不同角色的情景朗读。如文章一、二段,适合由男生深沉有力的齐读展现;文章第三段,适合由女生柔美婉转的声音展现;文章第四段,适合个别具有独特的空灵声线的学生展现。这样,学生在不断切换语音语调的课堂朗读中,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不同的季节变化和情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文不同段落不同风格的印象。同时,本文写作目的虽以实用性的介绍三峡地理地貌为主,不以情感表达为主,但如第二段那位被“王命急宣的”怀着敬畏惊叹的人,第三段中获得“良多趣味”的春冬赏景人,第四段那些“泪沾裳”的渔者,无不传达最真切的喜怒哀乐,分角色朗读贴近文本情境,能增强学生对此文学作品的感受力。
除朗读外,文言文教学中标点和代词的运用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抓住这些细节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开发有效的教学任务,进而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意。
在教学《三峡》第三段时,可以在课中设计如下学习任务:请尝试在第三段中修改几个标点,把“,”改成“。”来分出第三段段落层次,并说明理由,理由可从内容、写景角度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在教材中,《三峡》一文的第三段仅有一个句号,学生在读、背、理解方面难度较大。其实,课文第三段可以再进一步分为“春冬之时,则素湍绿,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个层次。第一句总起,点明季节和春冬之际三峡呈现出的不同形态的水的美感,也是游览者俯视、平视可以观赏到的景物。第二句游览者转为仰视,看到另一种形态的水景。最后一句为本段的小结,是春冬之时美景的精华之所在。学生思考标点变化的理由时,须综合考虑到本段的内容、作者写景的角度以及句子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是有效提升课堂思维品质的课堂任务。此外,本段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第二层的代词“其”字。一般将“其”字理解成前文所指的“绝巘”,也就是“山峰”,如果此处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将“其”译为“绝巘多生怪柏”也就是“悬泉瀑布”是从“高峰和其生长的千姿百态的柏树”中间飞漱而下,也许可以使学生增加一层对本段表现出的三峡秋季“清荣峻茂”整体美感的不一样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即,本段写到了三峡春冬之季的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写“水”之美。
运用同样的思考路径,我们可以细究一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第四段除了第一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总起写三峡秋季山水呈现出的独特的肃杀、凄寒的氛围,剩下的内容都为围绕“猿啼”展开。猿啼声在多山的地带并不少见,郦道元为何偏偏要花大量笔墨写三峡秋季的猿啼呢?这当然是因为如其着重描写的和后文渔者流传的诗文所说,三峡地域的猿啼声显得特别凄惨、悲凉、婉转。这其实与全文第一段总体呈现的三峡之山连绵、高峻、狭长特点密不可分,只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才能加深猿啼的悲戚之感。所以,这一段看似写猿啼,实则也是在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三峡地域山的特点的感受。
这样一来,全文四段分别侧重写三峡之山、水、水、山,从形式上和三峡地貌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此外,作者每一段所用的字词也相当考究。如第一段“山”“岩”“嶂”,第二段的“水”“沿”“溯”,第三段的“湍”“潭”“清”“瀑”,第四段“高”“谷”等,也正好对应每一段主要表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做名词解释和考察异同的相关思考,加深学生对本文文言字词的理解和篇章的整体把握。“峡”字在字典里的解释,通常为“两山夹着的水道(多用于地名)”或“两山之间”,强调某地的山水特色,而长江三峡本也就是“以其气势之雄伟、山川之险峻、风景之秀丽闻名于世。”[5]酈道元地理散文的兼具地理和文学双重价值的造诣可见一斑,难怪明末学者张岱对郦道元的评价颇高,称“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三、发散“三峡之美”,整合“思维导图”
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进而有较好的质量反馈。本课的教学评价,除了量化检测文言文教学常用的书面作业和测验类评价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可视化的表格设计和图文结合设计,旨在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易感的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记忆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一类文体的探究兴趣。
图文匹配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呈现的三峡四季之美形成连环画或段落插图,按书中所呈现的季节分别展示。也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课文的美感和氛围,发挥想象,在古文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人物和对话,创作故事情节,主要以表现不同季节游人游览三峡不同美感的不同反应。图片形式的创作和展示可以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选择和应用,无论何种形式,都能增加学生对古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还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指向内容梳理的表格转换为指向思维的导图作业等形式,以便在作业评价中直观检测核心价值的达成情况。在《三峡》一文中,思维导图的核心围绕“顺序安排”展开,第一分支为不同季节内容梳理,第二分支为不同季节的美感和读者感受。教学评价的关键点是学生是否能在导图中用线条或箭头形式简洁体现出本文结构和脉络,以显示不同段落之间的“因果”“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和段落之间不同美感的对比衬托。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是首次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准确度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先提供一定的思维支架,将预设的完整思维导图进行部分挖空再填写,最终促使学生实现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三峡》一文的教学问题链设计,可以以“写作顺序的妙处”为主问题展开,在此基础上,以分角色情境诵读为入口,以标点、虚词等文言知识为抓手,以文章内容逻辑为关键教学重难点,以思维整合与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层层递进。对学生而言,思维过程比较连贯,也能入情入境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感和古人探索文本美感的妙处,以此来更好彰显本课的语文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2]孙绍振.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的三重奏[J].语文建设,2013(3).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柴冬雪.《文心雕龙·知音》与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张道葵.三峡山水美的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