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凤
北京友谊宾馆亭台廊榭,竹林掩映,曲径通幽处隐藏着一个心灵的驿站——“晓云教育文化”工作室。工作室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人格)健康、家庭教育践行与研究、亲子关系问题具体指导与解决方案。
“接触了那么多孩子,我才发现,几乎所有孩子的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和根源。如果把轻度抑郁看作‘心灵的感冒,那么去看病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生命力,生活要充满生命的活力。一个人容纳负性情绪能量的空间是有限的,要學会做减法,减少抑郁情绪的蓄积。”晓云教育文化工作室创办人李晓云表示。近30年来,作为家庭教育资深专家,李晓云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人格)健康、家庭教育实践、指导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实”理论(实践、实用、实效),成功使无数深陷心理危机的孩子摆脱抑郁,放弃轻生,走出成长困境。李晓云每天接触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带着悲伤情绪的故事,如同一张张褶皱而蒙尘的书页,他将这些人生的纸张抚平、拭去灰尘,再帮他们翻开新的一页。
“深海”也会有阳光
对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来说,从自卑、懦弱到勇敢无惧的勇者,中间一定是一段炼狱般的磨炼,只有完成这样的磨炼,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其实,一般来说,医生很难真正意义上把心理疾病治好,主要还是依靠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每个人的救世主是自己,心理咨询师只是一个指引者。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认识了晓云大大,后来经历了一场家庭灾难,他给了我温暖的关爱。每当我遇到困难和困惑时,他就会出现在我身边,帮助我、启发我、温暖我,给了我成长和坚强的力量,让我懂得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和对人生目标的坚定。”这是青年小迪写给晓云教育文化工作室的一段话。
小迪6岁那年,父亲因意外离世。母亲接手了父亲创立的庞大企业。内心歉疚的母亲,根本顾不上管他,只是无限度地溺爱纵容,导致孩子没节制,十六七岁的年龄,体重就达到了200多斤。由于缺乏管教和学习动力,小迪高二就辍学了。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饿了就点外卖,母亲给他送水果,他也不开门。身心俱疲的母亲也被逼进了抑郁状态,有一次,母亲频繁敲门、踹门未果,歇斯底里地用刀割伤自己以死相威胁,小迪被逼无奈出来后,母子俩发生了更大的冲突。
李晓云到小迪家里“做客”,通过聊天得知孩子心里有心结,父亲在他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形象,对父亲的思念,一直深藏于心。小迪也回忆起了幼年时李晓云带他的点滴趣事,气氛很安静。李晓云亲自下厨为他做了奶油蘑菇汤,小迪喝着热乎乎的汤,泪流不止,他太久没有这种家的感觉了。李晓云丝毫不提学习的事儿,只是问他在玩什么游戏,今后有什么打算。小迪说想出国。李晓云说,这想法很好,但你为什么不出房间、不跟妈妈沟通呢?小迪说,只要一出来,妈妈就说“该上课了,马上要考试了!”全是这样的语气,妈妈和继父因教育理念不同,常常在家里吵架,让他很烦。
李晓云指导小迪作出合理的规划,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弱项在哪里,选择托福还是雅思,并要求他每天坚持运动减肥。同时要求父母必须作出改变,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周末,李晓云带着小迪去郊游、运动,带他去找留学机构,根据他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爱好,制定目标并督促执行。最后小迪顺利去了加拿大留学。
“大大,您看这是我新租的房间,怎么样?”小迪做着鬼脸,跟李晓云打视频电话,向“晓云大大”展示他在加拿大新租的房子。
“小迪的案例给了我很大启发。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往往想不到唤醒孩子的有效方法,也很少自我反思,总认为是孩子不学习、不上进。其实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孩子内心的激情一旦被激活,他的潜能将是无限的。”李晓云强调,孩子的内心世界犹如“海面下的冰山”,不要和孩子比情绪爆发力,而是以“耐力”取胜。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犹如蒙了灰尘的珍珠,李晓云在做的事,就是帮助他们拂去灰尘,焕发明亮的色彩。
任何一方不配合,就会抵消正能量
李晓云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总结出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第一步“把脉”。首先跟父母谈,彻底了解原生家庭的情况;接着,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兴趣爱好和特长,如是否喜欢接触小动物等,第一次出现急躁情绪是在哪个年龄段、什么原因导致的?第一次打骂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出现过什么极端言行等。
第二步“确诊”。单独与孩子交流,探访、倾听、亲近孩子,快速走进孩子内心,建立信任基础,再巧妙地去触碰问题。然后“曲线救国”式将孩子引导至正常轨道。现身说法,用自己过往经历激发孩子对人生的热爱与无限想象,让孩子跳出负面情绪并重建自信,从而“看到”只要相信自己,按照正确方法的指导付出努力,就一定有希望,甚至会创造出人生奇迹。
第三步“开药方”。根据获取到的综合信息,给父母提出具体建议或明确要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调整和改变,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主动改善家庭氛围,重建家庭秩序,重塑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整个过程和父母保持及时沟通,并随时根据进展或突发情况适时调整,“调方换药”。
李晓云提到一个案例,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小艾,产生了厌学情绪,父母无奈便辗转找到了李晓云。
李晓云从了解家庭具体情况入手,发现小艾的心理创伤与哥哥小鑫相关。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小鑫上学时就不服管教,不停地换学校,成年后也不肯工作,每天不是窝在家里打游戏,就是彻夜不归,没钱了伸手就要,动辄就是几万。父亲经常在外面奔波忙生意,看到儿子便气不打一处来。一次小鑫张口就要20万,父亲不给。小鑫恼羞成怒,一下子掐住妹妹的脖子,威胁父母:“不给是吧?信不信我掐死她!”小艾受到惊吓,每天战战兢兢,父母便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这事儿传到了同学耳朵里,便诋毁、排挤她,说她是神经病。小艾心理压力很大,说什么也不肯上学了。
了解情况后,李晓云单独见了小艾。小艾一直低头啜泣。李晓云一边给小艾递纸巾,一边轻轻地抚摸她的头顶,让她从体贴和温暖中逐渐放松下来,并从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打开她“关闭”已久的话匣子,最后和孩子达成了美好的约定。之后,李晓云根据小艾的情况给父母开出了“药方”,首先父母要认清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和孩子问题的严重性,要求父母首先自身作出改变,如改善夫妻关系,重塑家庭秩序,建立和谐氛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生激烈争吵,孩子已经因为受到惊吓等负面影响导致心理问题,再往前走就会出现精神问题。
其次,必须把儿子的问题解决好。他已经成年,父亲可以带着他做生意,或者尝试性地让他去创业、做点小买卖,或者介绍到朋友公司,请人“带”他,使其正常接触社会。
再次,重新调整家庭生活方式。不跟孩子谈学习,只谈生活、美食、书籍、电影,重新让孩子接受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意。整个家庭氛围改善了,孩子也就安静下来了。
最后,父母主动找班主任沟通并寻求帮助,让孩子重返校园,请班主任到校门口迎接孩子,给她一个拥抱。请班主任跟班里的同学沟通,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同时,在作业上不提硬性要求。
铺垫好一切,父母把小艾送回了校园。当然解决心理问题更是一个长期跟进干预的过程。小艾回到校园三四天后,又不肯上学了。父亲失去了耐心,又开始急躁。李晓云指导他们换一种方式和孩子交流,亲近她,让孩子内心安宁,找到安全感。此时,小艾提出要养一只小狗,父母征求李晓云的意见,在得到具体指导后,充分利用这次有效促进亲子关系的机会,父亲也转变了态度,提出养小狗的前提是必须去上学。萌宠也有治愈的力量,养了小狗之后,小艾的心态阳光了很多,每天放学去遛狗,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来源于家庭。孩子改变的前提,是父母必须先改变。如果父母不改变,任何力量都没有用。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条件,有一方不配合,很快副作用就会抵消正能量。所以帮助孩子,实际上也是在教育和帮助我们这些父母,这是基础。”李晓云坦言。为此,他创始发起了“中国父母成长学院”并在全国推广普及,希望帮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中国父母成长学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务实和科学的教育机制,一种建立在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上的成人教育模式,而非一个教育实体。父母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并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适时反思、努力提升和完善自我,成为养育孩子的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真正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并一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
多年前,有部好莱坞电影《心灵捕手》,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心理治愈系电影。其中有一句话:“只有当我的手犹豫时,我才感到自己的残忍。”重度抑郁的人70%以上都会选择自杀,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当他们下定赴死的决心,跨出窗台那一瞬间,是没有意识、没有思想的,带着一种惯性,似乎是在完成一种程序。李晓云深知,心理危机干预帮不了所有人,这项工作是一个携带着“遗憾”基因的工作,在温馨如春的工作室里,总有人从这里进出,留下许多无法说出口的故事,每天接触的负面情绪如浓雾般挥之不散,稍有不慎会带来职业耗竭和身心的巨大危害。
前一段时间,李晓云受西北一所大学的邀请,前去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演讲结束后,一位大学的辅导员急着找到他寻求帮助。
一名大三的女孩阿典,两个月前被两个男生校园霸凌了,阿典报了警,她在医院治好伤回到学校,不料想事情发酵,别人总是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些难听的话,阿典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和自杀倾向,辅导员特别紧张,就怕出事。
李晓云单独见了阿典,她戴着口罩,全程低着头,情绪低落,一直拿餐巾纸抹眼泪,她说这件事发生后,怕别人瞧不起她、欺负她。她虽报了警,但又觉得两个男生因此会受到法律制裁,而对不起他们。
李晓云说,你能说出你的心声,我非常欣慰,我可能比你父母年纪还大,你就把我当长辈,我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你也是女儿,我非常同情和理解你。
渐渐地,阿典放下戒备,她摘下了口罩。女孩眼睛大大的,脸颊带着点高原红,非常可爱漂亮。她说,霸凌的男生父母在当地有点势力,怕儿子在学校受处分,要求拿钱私了。阿典家里不同意,他们便阴阳怪气地开始威胁。她的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也有起码的自尊,双方气氛剑拔弩张,她的压力很大,父母有怨气,又怒其不争,言语里总是带着抱怨。
李曉云分析了她的矛盾冲突,告诉她事情已经发生了,要承认这个事实,未来的人生还很漫长。你是受害者,违法者就理应受到惩罚,不要有思想包袱。如果你们接受私了,表面上得到了平衡,但两个男生反而会更加得意忘形,不收敛,以后会闯出更大的祸,那才是害了他们。
回到北京后,李晓云经常跟阿典微信聊天,其间,阿典病情反复发作,不止一次表露过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李晓云安慰开解她,倾听她心里的孤单、封闭和焦虑。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灵和情感陪伴,渐渐地,阿典开始与李晓云聊学校、同学,甚至邻居、周边的花草,以及人生的意义,阴霾一点点散去。
“我是一个明天还没到,就把后天想得很美好的人。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心理危机干预,其实很苦,内心除了要有大爱,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强大精神,否则很难坚持下去。”采访结束,李晓云站在窗口。夜色一点点深邃下去,但窗外一直亮着璀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