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的特点及价值

2023-02-19 18:19:30

乐 进

(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串场河,这条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的千年运河,是古代盐城的经济命脉,也是海盐文化的产生源泉,是盐城的“母亲河”,促进了大运河沿岸重要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串场河所形成的海盐文化和盐商文化与江苏大运河段一脉相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承载及传承海盐文化的除了史书及文学作品外,广泛流传于串场河流域民众间的民间文学和民间技艺厚重了串场河的文化底蕴,是认识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开展本流域民间文学的研究,扩展非遗文化申报的来源,可以夯实盐城本土文化之根,延续盐城文脉,带动盐城文旅融合和文化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化的特点及现状

串场河全长176公里,在盐城境内流经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建湖、阜宁等六个区(县),串通了盐城境内的13个重要盐场,形成了如安丰、白驹、西溪、新兴、伍佑等经济和文化重镇,拥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范公堤、串场河故道、盐场遗址和盐业信仰、传说故事、戏曲民谣、盐业生产的工具和技艺等。

民间文学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词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1]10从实质上来讲,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2]41千百年来,串场河流域的居民“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习俗、信仰伦理都带上独特的“盐味”,形成了串场河盐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和精神内涵。

民间文学不是孤立的口头文学,而是包含丰富精神内涵的一个故事载体,是村落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的地方精神文化的一个鲜明表象。[3]串场河流域盐文化区域特色的地名、人物、习俗、生产、情感等元素产生了丰富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戏曲等民间文学形式,充分展示了勤劳朴实、百折不挠的盐文化精神。目前,盐城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29个,其中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占比较大,如董永传说、施耐庵与《水浒》传说、沈拱山传说、建湖九龙口传说等,对宣传串场河文化,提升盐城城市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盐城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拥有江苏省唯一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其主体区域与串场河流域基本重叠,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一自然遗产?怎样宣传和扩大世遗效应?以民间文学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应起到关键作用。盐城需要大力挖掘和整理以民间文学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厘清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的脉络,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世界自然遗产。

二、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的内容及特色

民间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土壤里开出的文艺之花。一个传说能够在特定的地域里落地生根绵延流传,一定离不开当地的文化土壤,也是他们内在的精神表达,而这种表达的背后,一定有当地长期历史中积累下的文化渊源。[3]串场河流域民众的生活离不开“盐”“海”等元素,民间文学便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内容和特点。

1.地名传说及盐味文化

所谓传说,就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习俗的口头传奇叙事。民间传说不是历史,但却反映了民众的历史观念,是一种集体记忆。串场河流域许多地名的由来,在民间传说中形成与体现,散发着浓厚的盐文化特色。

(1)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形成的地名。《盐城的来历》讲述了由唐朝程咬金奉命造城的故事:“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只是北城门的门槛子被程咬金喝酒喝掉了,这样北城门就没有门槛子。程咬金是贩私盐出身,做了官还惦记那些盐贩子的苦楚,就要求皇上答应他每天开城门的时候,放七十二副盐担子进城不报税,照顾挑私盐的穷人,天天如此。从此城里的盐就压煞街了,满城都是盐,所以把这城叫作‘盐城’了。这话你要不信,盐城城墙上每块城砖上都有程咬金的‘程’字哩。”[4]304

这则民间传说印证了盐城唐朝建城的历史,记载了古城墙砖上“程”字的来历和无北门槛的史实,虽然盐城不一定由程咬金所建,但从满城都是盐的繁荣场景中可以得出“盐城”地名的来源。此外,《东台的来历》《海春轩塔名的由来》等传说讲述了此两处皆由尉迟敬德在唐贞观年间所建,与史书《扬州府志》卷二十九记载“海春轩塔西溪南,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记尚存”相一致,而且传说印证了因盐业和渔业交易繁盛形成了“轩”,并在唐大历年间开挖常丰堰至西溪的运盐河,形成了串场河的雏形,时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命名为“海春轩塔”,同时赋诗:“东设点将台,西有溪通淮,海轩春潮旺,皆由此塔来。”互证了东台来历中尉迟敬德所设点将台的历史及海春轩塔的引航作用。

(2)不畏强暴,坚韧不拔传说形成的地名。串场河流域水网密布,形成了许多河流、港口,这些湖泊、港口非一般人力所能为,因而这些河流、港湾、湖泊的名字形成不可避免地带有超自然的力量。

三是磷复肥产销会等需求。2018年中国磷复肥产销会将于11月9-11日在浙江宁波举行。这不仅标志着复合肥后续销售有望明朗化,更将给尿素带来新的需求预期。回顾近段时间,国内多数复合肥企业遭遇销售瓶颈,预收打款压力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上游尿素工业需求疲软,贸易商方面也谨慎对待为复合肥企业的供货风险。言尽于此,多说无益,磷复肥会议暂且值得一等。

《九龙口》传说除了除暴安良的典型中国传统精神外,还与祭奠陆秀夫及帝昺有关:

“很早以前,九龙口所在地无河流,有条大蟒在此为非作歹。天上两条白龙为民除害,与之搏斗,公龙打斗中与大蟒同归于尽,母龙因要产蛋,就在沙家庄西头产了十枚蛋,孵化出十条小龙。这十一条龙经常分别向四面十一方游,形成了十一条龙漕。后来,有两条小龙不幸死了,所以十一条龙漕,有两条逐渐淤塞,只有九条通向四面八方。一年又一年,就逐步形成了九条河,九条河的汇合处,就是九河口。那九河口怎么又叫九龙口的呢?那是家乡人为了纪念南宋丞相陆秀夫在海南岛九龙地方殉难,而找了这个相应的水域九龙口,举行了盛大的水陆道场,祭奠陆宗烈公;同时,在迎龙庙祭奠幼主帝昺。由此,这九河口改为九龙口。”[4]266

在表现勇于斗争,不畏强暴精神的同时,尽可能地融入地方名人,表达仰慕之情,这也是传说特色所在。历史遗迹和地方风物是民众日常生活景观的一部分,构建着民众日常生活的场域,其意义不仅是一种可视的存在,更重要的在于其附带的传说精神内涵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成为其信仰的重要载体。

(3)善恶有报,寄寓正能量精神形成的地名。串场河流域的居民,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从事盐业生产过程中,也形成了本场人特殊的善恶标准和精神评判。因而一些地名的由来涵含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并通过传说故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善恶有报”的朴素道德标准。

如《大纵湖的传说》就是讲述宗保子的孝道感动了神仙,使其与老母躲避了灾难,从此靠捕捉大纵湖鱼虾过起了生活;《马家荡的来历》则与马良有关,他为人耿直、乐善好施,重言信诺,为建镇江金山寺不惜挖光自家良田,并雇船运泥送至镇江,乃至千亩良田变成了一片水荡,后人称为“马家荡”,自己则四处讨饭,最终饿死在金山脚下。《登瀛桥》则讲述了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名不同姓的陈登瀛与李登瀛的故事,通过致富后两人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陈登瀛心地善良,虽命寿已定,却捐钱修桥,救灾济民,却因积善积德,终获百年善终;而李登瀛为富不仁,只落得短寿而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民间文学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所以民众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这对于民族及区域品格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同时它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宣泄着民众共同的思想和情感,构成了民众一部分重要的生活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生活的体现。串场河的地名传说既是地域历史、经济、生活、民俗的展示,又体现了地域文化及传统精神。

2.人物故事及本场人特征

人物传说及故事是民间文化较丰富的部分,对当地的历史人物,人们总是给予极大的关注,形成一个个传说圈。这些人物传说,都是历史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形成和流传下来都不是偶然的,是一种被建构的真实。串场河流域的人物传说故事主要有历史名人传说、机智人物故事等,生活在特定地域的这些人物经历与故事反映了本场人的文化传承、善恶标准、道德评价,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特点。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历史名人传说。对当地的历史人物,民众总是能够给予热情的关注,注入更多的夸张与宣扬,是大众情感和愿望的反映。

入选国家级非遗的《董永传说》是目前串场河民间文学中较全面而又挖掘较深入的人物传说。董永这一人物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自西汉始,董永与七仙女美丽爱情传说即在东台西溪广为流传,西溪流传的“天仙配”传说与清人刘积兰《彭城堂笔记》内容相仿,都说七仙女原型是山东淄川贫苦农家女七妹,随父逃难到东台西溪,见董永卖身葬父,很为同情,就嫁给了他,并将带来的蚕茧孵化,从此在四乡推广了养蚕业,此地人们附会她是天仙下凡,形成了“天仙配”的传说。据考证,现与之有关的地名遗存多达50多处(如鹤落仑、董家垛、舍子头、辞郎河、摹云庄、东鞋儿庄、西鞋儿庄、缫丝井、董永墓和董孝贤祠等)。

出生于斯或为官或栖居于此的历史名人更是人物传说的重要内容。如范仲淹,虽在西溪任盐官时间不长,但因为其为官清廉、为民请命,为地方造福,因而他的传说在本流域中流传甚多,有《糠线堤》《为民请命》《不昧黄金不献媚》《合龙口》等。

本场古今名人如《陆秀夫的传说》《张士诚的传说》《施耐庵的传说》《徐铎的故事》《王心斋的传说》《宋泽夫的故事》《马玉仁的故事》等都有较多篇幅的传说及故事。如《施耐庵的传说》中共搜集有9篇故事,有讲施耐庵如何用心创作《水浒》的,如《打虎》《遇贼写时迁》等,另一部分则是宣扬施耐庵不事权贵,扶助民众的故事,有《更名耐庵》《赠画济贫》等。这些人物传说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追忆,也是地域民众骄傲和崇敬的感情延续。

(2)机智人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是各民族民间文学中的故事类型之一,各地域都有自己的机智人物代表。据统计,中国各民族的机智人物有300多人,如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江浙地区的徐文长,这些机智人物是文化区域内民众智慧的集成者,他们借助本地域的经济和生活背景,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演绎着普通民众的道德标准,以翻转的情节模式实施惩恶济善的行动,故事风格幽默泼辣,富有哲理性。串场河流域民间的机智人物代表主要有沈拱山、杨佟(侗)、吉高,而以沈拱山的故事最为丰富,影响也最广泛。

沈拱山(1790—1855),盐都郭猛沈家墩(今郭猛镇卞戴村)人,因其大智大勇、扶危济困、仗义为民、助弱惩强而被百姓称为“布衣青天”“苏北阿凡提”。他的故事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①路见不平,伸张正义,如《赔船拆楼》;②蔑视权贵,惩恶扬善,如《捣官船》等;③助弱抑强,助人为乐,如《巧治淫棍》等。

沈拱山是个知识分子,中过秀才,但又从事农业劳动,因而既能言善辩,仗义救人,是铁嘴讼师;又同广大下层民众共命运,站在反压迫、反剥削斗争的前沿,是人们心中的救星,也是串场河流域民众敢于反抗压迫,勇于与苛捐杂税、官僚恶霸作正面斗争的民风体现。第二,沈拱山料事如神,机敏过人,遇事总能化险为夷,凡参与斗争必获全胜,只要沈拱山一出现,就能给人以智慧,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他诙谐、幽默,不仅给人以启迪,还给人以愉悦,在封建制度的长期压迫下,民众需要精神领域中的理想支柱,沈拱山就是这种精神支柱的集成,给苦难中的民众带来精神快乐及期盼,经过历代文化人和人民群众的加工,使其故事充满神奇色彩,风趣幽默,慢慢发展成了一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沈拱山为主人公的故事群。

(3)本场人特征。本场人原是指相对于启海人而言的大丰原居民,“废灶兴垦”后张骞召集海门、启东等地移民来到滩涂进行垦田,这些从事农垦的新移民则将原先从事渔盐业的原居民叫作“本场人”。马连义先生所著《本场人历史与文化——一个亚民族的故事》一书认为:这个族群因其劳作、环境、传承、思维等特点形成了区别于以从事农耕为主的亚文化,有其自身的与盐文化相关的特征。笔者认为:本场人这个概念提出是极具代表性的,但不应仅限于大丰一地,一则割裂了串场河沿岸众多盐场的整体产业布局格局,二则忽视了从事盐业运输、交易及相关产业的共同特性与文化。因而“本场人”这个概念完全可以扩展到:“本场人”不以行政区划来命名,也不是以某一个时代来框定,是一个长期活跃在黄海西岸的经济活动群体,他们向大海求谋生,有相同的信仰追求和文化传承,保留着特殊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特点的人群。

串场河流域大多产业与“盐”“渔”相关,塑造了“本场人”的共同特征。从此流域的人物传说和故事中,可以看出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品质:勤劳朴实、家国情怀、孝悌为先等。

3.海洋文学与生态文化

民间文学的区域性决定了它必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串场河流域民众的生产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临海而居、以海为生的特点使得其民间文学饱含“海味”,既有对大自然及海洋生物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有其从事海洋性劳动的描述与吟唱。特别重要的是,经过劳苦民众的历代加工,串场河流域的民间海洋文学成为映照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我以及人性的一面镜子,往往蕴含伦理、道德、精神、文化、宗教等元素,赋予人们深刻的启示和教化。

(1)海洋及盐由来的神话与传说。面对浩瀚的海洋及取之不竭的资源,人们对其充满敬畏之情,并通过幻想的方式借助神力而进行解释。对于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海滩涂为什么每年向海里延伸,皆通过神话传说而体现。主要有:《大海的来历》讲述了盐夫吃袋烟烫着了地下大鱼,大鱼翻动导致地裂泉涌,从而形成了大海,盐夫的盐担子融化于水而成了咸水的原因;《涨潮落潮的传说》借封神榜中孙公昌忙海眼子之事解释原因所在;《海啸的发生》《孙悟空偷盐》试图用薛仁贵征东、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传说诠释海啸的成因和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这些客观事实。对于黄海滩涂为什么每年向海里生长,则幻化了《一箭之地》的传说:“托塔天王李靖,镇守在海边陈塘关,由于城郭狭小,就去找东海龙王借地。东海龙王问李靖借多少?李靖就说一支箭的地方就行。龙王一合计,射支箭能有多远?就满口应允下来。李靖让三儿子哪吒拉开宝弓,那箭呼呼向前飞不得停。龙王大惊,赶忙用龙宫大门挡住箭,李靖让龙王拆家让路,龙王懊悔不已,但因有言在先,只得拖延一点一点慢慢拆。从此,龙王家一年年往东让,海滩就一天天往东涨,直到今天,大海往东伸,滩涂就不断地往起涨。”[4]21

(2)海洋动植物的传说故事。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中的海洋动植物传说故事主要解释了海洋动物的外形和生理特性的由来,有的故事把人类生活的故事投射到动物身上,用于道德教化,从而引起民众关于生与死、善与恶、道德与情感的深刻思考。这类传说故事大多数是将动物拟人化,用人类的行为或报应警诫民众。《颧鸟的故事》传说在东台西溪一对颧夫妻,做窝孵蛋,恩恩爱爱,后因误会,为表清白雌颧吊死在银杏树上,雄颧绕飞三天三夜殉情而死,是人间《孔雀东南飞》的鸟类演绎;《黄莺孝母》借黄莺为救母莺千里盗樱桃的故事,用动物的行为教化人们,起着道德评判和教育的作用。

(3)劳动歌谣。歌谣作为民间文学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与劳作密切相关的。串场河流域从事的渔业、煮盐、运输都是重体力劳动,劳动歌谣伴随着生产活动而吟唱,或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或控诉剥削阶级残暴、或祈求神灵的庇佑等等。如行船出海时的劳动号子《扯篷号子》:“伙伴们(哎)一起来(呀)!扯起篷(哎)往前开(呀)!(吭呀来,吭呀来)鼓帆扬波(哎)出黄海(呀)!渔场上船儿(哎)一排排(呀)!”此外还有渔船归港后抬渔获唱的《起重号子》、从事盐业生产时唱的《烧盐歌》等都是串场河流域渔盐劳动的直接见证。

旧社会渔盐业的辛苦并不能换来民众的富裕生活,反而“万族无如灶户穷”,因而歌谣里多有反映盐民苦与愁的歌谣。如《盐民苦》《灶户叹五更》,更有《灶户四季愁》描述了生活的苦难:“春愁无米下锅度日头,夏愁瘟疫流行无药救,秋愁西风瑟瑟衣不周,冬愁地主逼债房子漏。”

在海洋性民间文学作品中,虽然主题大多与绿色生态无直接关系,但许多传说、故事都构建了大海与人类、人类与自然环境 、人类与动植物的和谐关系,呈现了鹤鹿争鸣、植物茂密的海滨特色生态。串场河流域的民间文学中有饲养鹤的传说和麋鹿为张士诚引路的传说,《卞元亨与枯枝牡丹》中仙鹿给卞元亨口衔枯枝,引导回乡,终成枯枝牡丹之奇异;《结五谷的芭蕉》传说中仙鹤从天而降,将一粒种子吐在草堰的张士英坟前,长出结满五谷的芭蕉树。这些传说与故事印证了串场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 “屋北鹿独宿,溪西鹤起鸣”的鹤鹿故乡,具有良好的绿色生态。

三、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的文旅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因而对于民间文学这一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利用,即借助时空转换的方法,将解读语境切换到当代社会,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意蕴,拓展其在新时代的文旅价值。

1.非遗赋能世遗,拓展盐城文旅融合之路

伯克利学派创始人卡尔·苏尔曾论述:文化景观是由“文化”和“时间”作用于“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文化是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文化景观的产生和变化是由文化的发展和替代而引起的。[5]黄海湿地自然遗产不仅仅是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更应结合相关盐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学,以丰富的传说、歌谣、民间故事等内容丰富自然遗产,以多样的非物质文化技艺表现和宣传扩大世遗效应。 因而盐城文旅发展应着力于“提炼世遗自然特色,厚植非遗文化优势”,即在扩大黄海湿地世遗品牌的基础上,融贯非遗文化元素,实现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向发展,争创盐城湿地与海盐文化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2.文化夯实根脉,打造串场河特色文化带

串场河是链接大运河与海洋间转输的重要交通节点,承载着苏北千年水利水运和厚重海盐文化的历史遗产。因此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灿烂的运河文化遗产,通过对民间文化的阐释,提炼地方传统及精神内涵,展示串场河盐文化的“高光底色”,把白色海盐、绿色湿地、蓝色海洋、红色铁军等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地域“文化标识”,要充分利用串场河流域的神话、传说、戏曲等民间文化元素打造串场河文化带,推动串场河生态廊道建设,在打造百里休闲观光景观带的基础上,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戏剧、民间歌舞进行活态演示;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进行主题教育;以工匠技艺、制盐器具进行形象展示,打造“三维一体”的串场河特色文化带,延续本土文化之根,展现盐城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独特地位。

3.文创开拓传播,创新世遗非遗宣传渠道

丰富多彩的串场河民间文化可以为宣传部门、文创机构提供设计素材和灵感。盐城文旅近年来推出了“吉祥三宝”的LOGO形象,通过二十四节气等节日以祝福形式展示黄海湿地精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但也存在动漫性形象接受面狭窄、叙述性不强的问题。所以一要加强故事性文创的设计,民间文学中很多黄海动植物传说和故事蕴含伦理、道德、精神,经过文创加工后不仅能吸引受众,并能给予其深刻的启示和教化,固化黄海湿地的文化氛围。第二要拓展形象设计,在强化湿地三宝形象的基础上,创意设计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动植物和人物形象,如代表忠贞爱情的颧、代表孝道的凤尾鱼和黄莺等,还有部分人物形象也可以作为文创图案和产品来源,如范仲淹、徐铎、沈拱山等,这些素材可以增加文创灵感、衍生更为丰富的文创产品。第三要利用现代网络及电子媒体扩大民间文学的传播渠道,传统民间文学的面对面口口相传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利用现代大众传媒技术扩大传播面、开拓传承渠道。目前网络对民间文学的介入最为全面和深入,所以要充分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媒体,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多方位传播,形成“口传——媒体——口传”往复循环效果,使民间文学真正流传于民间。

4.文学推动非遗,促进盐城地方文化发展

盐城目前有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是盐城文化工作者多年努力的成果。但相对省内非遗大户苏州、扬州,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传统音乐舞蹈、民俗非遗上还是空白。因而要着力整理和挖掘民间文化,从民间文学角度讲,《盐城市民间文学集成》是20世纪80年代采集和编写的,至今已过去三十多载,一大批民间故事高手相继过世,许多民间文学濒于湮没,因而要发动各级文化部门、大中小学校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进行采风和田野调查,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按照民间文学新的体系归纳和编撰新的地方民间文学集成书籍,并联合文旅部门进行提炼,对成熟有特色的民间文学开展非遗申报,扩大盐城的非遗目录,做强盐城文化事业,带动盐城文旅融合和文化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民间文学记忆着祖先的生活,也记录着当代人的行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必须更大力度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才能知往开来,获得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建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新盐城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