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烨琳,王国超
(1.贵州民族大学教育学系,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省凯里市第四幼儿园,贵州凯里 556000)
幼儿园教育质量是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活动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程度[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已基本完成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主要任务,基本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但如何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提升,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对1994—2022 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成果的分布趋势、热点主题、前沿议题等,以期为后续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提供参考,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以“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为主题,将2022年12月31日设置为数据样本的时间节点。通过检索“幼儿园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等主题词,共搜索到1132篇文献,删除无关文献,最终筛选出学术论文(含硕博论文)638 篇。检索发现,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关研究始于1994年,因此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时间范围为1994—2022年。
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软件分析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样本数据,以期了解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的趋势、热点主题及前沿议题。
某个时间段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和文章内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不同时区的主要特点。笔者将638条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出各年份的发文数量趋势图,并利用CiteSpace 软件制作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依据发文量走势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可以将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呈现零散化分布、平稳式增长、井喷式增长和纵深化发展趋势。
第一个阶段:1994—2000 年,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处于萌芽、零散化状态,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制度建设和依法依规管理。1994 年12 月,卫生部、国家教委颁发了《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995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6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领导体制、教育目标、工作人员、经费管理、园所设备等基础性条件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2]。以上可知,该阶段相关政策文件聚焦于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尚未见明确指向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指南性文件,部分学者开始研究以经济为导向的教育经费、智力开发等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构成性要素。
第二个阶段:2001—2010 年,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呈现平稳式增长态势。2001 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有了指导性文件依据,推进了幼儿园的融合领域教学[3]。该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使得幼儿园教育质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研究内容从关注教育质量构成要素转向研究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现状,特别是县城郊区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问题。
第三个阶段:2011—2014 年,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为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明确3至6 岁儿童的年龄特征,给予幼儿教育工作者教育参考和支持,2012 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使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关研究数量快速增长。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学界越发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态势。研究关键词主要为“比较研究”“现状调查”“农村教育”“普惠性”“教育公平”“评估标准”“保障策略”“师幼互动”等,说明该阶段研究主要从国内外及城乡幼儿园教育质量比较研究入手,探寻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现状、评估及提升策略。
第四个阶段:2015—2022 年,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呈现纵深化发展趋势。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入园难”的现象逐渐得到改善,但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十分突出[4]。2021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2 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使得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和评估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体系,相关研究聚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数据样本展开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数据分析。在控制参数中,将时间区间设定为1994年1月至2022年12月,时间切片设定为5,阈值设定为TopN=50,TopN%=10,节点类型设定为关键词,通过对数据资料展开分析,绘制我国幼儿园教学质量研究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将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除去统摄度较高和意思相近的主题词,可知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的主题聚集在“现状”(频次为24)、“对策”(频次为18)、“师幼互动”(频次为14)、“普惠性”(频次为13)、“教育公平”(频次为8)、“指标体系”(频次为7)等方面。为了更清晰地辨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利用CiteSpace 聚类分析关键词,从而得到7 个聚类分析标签(#0—#6)。通过分析聚类数据,发现关于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围绕构成要素及评估体系(#0、#1、#3、#4)、现实状况(#2、#5)、保障策略(#6)等三个方面展开。
1.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及评估体系
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的根本性追问应当是“如何理解质量”“质量的核心构成要素有哪些”以及“怎样评估质量”等。
(1)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条件性要素、过程性要素与结果性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关研究以“幼儿园保教质量”“师幼互动”“幼儿家长”“普惠性”“教育公平”等为主题,主要关注综合性构成要素或单个构成要素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影响及价值。
幼儿园教育质量构成性要素主要包含条件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5],前者主要指园所环境、教学设备和活动材料等硬件要素,后者主要指管理制度、师资水平、师幼互动模式、课程设计、生活作息、卫生保健、家园合作等软件要素。遵循上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条件性、过程性与结果性三大要素分析路径,有研究者从各个要素出发探讨幼儿园教育质量。刘霞从“师资水平”入手,认为“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托幼机构人员是否能组织相应活动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及满足程度”[6];黄曼菁从幼儿园“管理质量”入手,认为管理质量是幼儿园条件性要素转化为过程性要素和结果性要素的关键桥梁[7]。
(2)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
基于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价值分析和构成要素归类,学界也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于评价标准,刘焱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含幼儿园工作人员的素质标准、职责标准、效率标准和效果标准[8]。庞丽娟、熊灿灿指出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涵盖教育规模、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和办园条件四个领域[9]。此外,马锦华等人认为应关注家长参与、社区互动等外部构成要素的质量[10]。
关于评价方式,学界认为应基于多视角、多主体参与评价,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导向。例如,丁静认为家长应成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主体[11],杜小凤指出要让儿童真正成为评价主体[12],胡凯丽认为应多主体协同地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进行评价[13],梁慧娟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应从结果性导向转变为过程性导向[14]。
近年来,研究者借鉴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的国际经验,结合实践,编制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评价工具。例如,2012 年,李克建和胡碧颖合作编制了《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2019 年,刘焱主持编制了《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量表》。
现有研究说明了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的“多维度要素”,从构成主体来看包括幼儿、家长和教师,从构成要素来看可分为结构性质量要素和过程性质量要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元、经济发展不均衡,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工具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保障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的体制性和地域性差异,是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
相关研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现实状况调查涉及陕西、山东、河南、广东、江西、湖南、吉林、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在园所设施、园所环境等硬件建设质量上稳步提升,在管理层领导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等软件建设质量上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仍存在城乡差异和体制差异,亟需推进教育公平,使每位儿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软件建设质量滞后于硬件建设质量
近年来,不乏研究者调查和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一方面,研究者基于几个地区或某一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宏观调研,认为幼儿园教育的硬件建设质量稳步提升,软件建设质量有待加强。例如,刘占兰、刘焱等人认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教师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游戏支持与回应能力亟待加强[15-16];张慧等人通过调查陕西省20 所幼儿园,认为它们在管理、环境、课程、师资、家园社区协同等方面基本合格,课程指标评分适中,管理和师资等软件质量指标有待进一步加强[17]。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对某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开展个案研究。例如,李菊对贵州省六盘水市D 乡村幼儿园进行了质量调研,发现该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课程、家园共育、师幼互动等软件建设质量相对滞后[18];曹颖对C 市X 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调查,得出该园在经费支持、专家介入、教师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的结论[19]。
(2)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体制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城乡差异和体制差异。潘月娟等人认为,由于地域不同、体制不同,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师资水平、师幼互动的质量也不相同[20];张岩莉、胡彩云发现公立幼儿园比其他类别的幼儿园更具有优势[21-22]。上述研究者多基于城乡、公立和私立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差异进行研究,也有学者注意到城乡连续体上的梯度变化,发现幼儿园教育质量特别是游戏活动质量“随城区—县城—乡镇中心—村四类地区连续变化而逐层下降”[23]。
3.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策略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策略和路径。这些策略和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鉴国际经验来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如研究者讨论了俄罗斯、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教育立法、政府监管、职前师资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有效举措[24-27]。二是关注和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主管部门职责。贺红芳等人认为,由于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执行力度受执行主体的影响,因此要从政府职责、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28-29];李淑霞认为国家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发展[30];潘月娟从评估制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政府部门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队伍建设的作用[31]。第二,加强幼儿园内部建设,从园所管理、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教师能力发展等方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张爱英从幼儿园的管理策略出发,认为要融合多学科知识、纳入多主体视角强化幼儿园管理[32];原晋霞认为在课程建构和实施时需充分考虑情境性和文化性[33];王小英、陈欢指出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基于儿童视角,轻美化、重功能,以环境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34];吴琼指出要加强培训的时效性,优化职称结构,尽快实现同工同酬[35];石丽娜认为可以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三个方面促进幼儿园教育提质[36]。第三,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研究者肯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的价值,崔允漷、周欣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制定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的重要前提[37-38];扬大伟从“全局”思维出发研究幼儿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9];郭良菁提出运用系统思维全要素衔接和联动,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40];李召存指出应利用“框架”思维,从评估框架的性质、建构方式、价值取向和内容构成上建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41]。
综上,学界的研究强调了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幼儿园教育提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要重视教师、家长、幼儿等主体的力量,优化教师培养方式和教学研讨方式,使政府、社会、幼儿园、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幼儿园教育提质,促进教育公平。
利用CiteSpace 软件探测、分析突现词,可得出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幼儿园教育质量与“普惠性”政策的关系。普惠性的突现强度为3.51,突变时间为2014—2022 年。2010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组织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都明确了实现幼儿教育普惠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此,普惠性幼儿园逐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作为2010—2020 年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和普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公平,从而推动社会公平。当前,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农村地区及经济较为薄弱的城镇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尚未完全按照普惠性的结构和标准供给、管理。因此,立足于普惠性政策的背景,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突现强度为2.1,突变时间为2014—2022 年。近年来,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已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逐渐转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策略。从突现词的演进过程来看,幼儿园教育已由原来基本保证的数量需求阶段转向质量发展阶段;在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策略上也突出了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先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调整县城与农村、公立与私立幼儿园之间的分布情况与差距,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孩子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通过分析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和前沿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加强学科融合的评价标准研究。当前,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立足于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制定,涉及的学科相对单一,但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中要涉及多元主体,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不仅是技术性的评价,更是一个涉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话题。因此,要重视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背后的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体系,基于多学科融合视角开展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例如,对师资水平这一幼儿园教育质量构成性要素的评价,可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剖析教师的职业认同或角色建构路径,探索其行为模式,以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侧重动态过程性评价机制研究。学前儿童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也随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应当与学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需求相适应,呈现动态取向。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应当着眼于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活动轨迹,关注其与幼儿园的环境、材料、课程及教师互动的质量,并调整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重心和取向,由结果性取向转向过程性取向。
第三,重视均衡与公平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研究表明,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城乡差异和体制差异。因此,应当重视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建立有差异性和动态性的评估体系,呈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多元样态,立足实际推进幼儿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