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佳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朝阳 100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坚持胸怀天下”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而且昭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大势的能力禀赋和为人类求解放的大党担当。深刻把握和理解“胸怀天下”这一政治品格的历史必然、丰富内涵及实践担当,对我们体悟中国智慧、坚定实践自信、开创时代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人类交往日益密切,世界愈发联系紧密,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全球化程度加深。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国以往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但是此时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人的异化、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基础上的,因此其最终趋势也将是共产主义化。基于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了其世界理想。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交往日益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 ”[2],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理想的继承下,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世界人类的解放与发展,深刻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类关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得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上的相通性,方法和思维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支持受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同样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我们提倡“国虽大,好战必亡”,我们崇尚王道,贬霸道。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彰显着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和天下观,也唯有中华文明才有“为天下苍生计”的博大胸怀。现如今,天下的概念已远远超过古人的认知,但为天下求大同、为人类谋发展的追求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骨血,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也早已继承发展中华文化中的胸怀天下、利己达人的世界情怀,衍生成为中国特有的政治观和国家观。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在列强的侵略下异常艰难,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启涅槃重生、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世界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特色外交也逐渐发展。从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理念逐渐提出,从毛泽东指出“中国问题本来就是世界问题”,再到邓小平提出的“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胸怀天下”等,都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纵观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走和平道路,从来没有欺负、奴役过其他国家的人民,我们始终在谋复兴、谋幸福中崇尚和平、正义,过去是,今天是,未来也将始终坚持。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追求利润的脚步遍布全球,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愈发密切,但此时国家间暂时形成的共同体是基于冷冰冰的经济利益关系上的,一旦双方没有了共同利益,那么这种交往关系就会破裂。除此以外,在资本推动下,国家与国家间交往的出发点也只是自身国家利益,这也就导致了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的需求而置其他国家于不顾,如在本国军团利益的需求下,西方国家随意挑起战争,向外兜售武器从而获得自身利益的满足,而处于战乱中的国家往往深陷于水火中无法自拔,国家间的冲突最终影响的是国家的公民,如俄乌冲突导致了全球性粮食危机,处于战乱中的人民流离失所,基本生活难以为继,人的解放与发展更无从谈起。
人类历史发展遵循原始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不同于西方国家构建的以虚幻共同体为主的国际秩序,我们始终坚持将自身与世界各国交往建立成真正立足于“人类”这一最大群体的共同体,造福世界、利好世界,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服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提出“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提出构建安全共同体。除此以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逐渐被提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以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在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今天,中国以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为未来社会指明了方向。
随着人类联系的不断加深,各国已经成为了休戚相关、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但当今世界,战乱和冲突仍在持续,饥荒和疾病仍在流行,国家间的隔阂和对立已经是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发展的最大阻碍,人类发展中的共同难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面对人类共同问题,中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时刻关心人类命运的前途走向。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非凡的使命感得到世界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认可,深刻体现出中国以义让利、以公为先的非凡气度。不仅如此,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逐年扩大。除此以外,站在关乎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上,中国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贡献出中国力量:面对单一国家安全观,中国主张协商对话;面对逆全球化,中国主张合作共赢并积极推动人类共同发展;面对文明冲突交织,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并积极推动国家间的文化往来;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付诸行动。如今,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面对关乎人类命运的共同难题,中国以大国情怀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顺序构建了人类命运的发展格局,为人类命运更好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建设怎么样的世界、怎么建设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
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宣扬,西方国家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逐渐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但是随着西方国家实力的提升,以理性为主导的主体性原则也在西方国家确立起来并逐渐演变为利己主义。在利己主义原则的推动下,西方国家为了始终保持自身国家地位,往往压制其他国家发展,因此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呈现出不平衡格局,而后发型国家又因为自身发展条件的欠缺,不得已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接受西方国家“人道主义”援助,如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但与此同时也不得已接受西方国家援助的附加条件,从而更加加剧了自身对西方国家的依附状态,政治经济上的依附渗透到思想文化,以致于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上接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在西方国家对世界范围内经济、意识形态的控制下,世界格局俨然发展为失衡的状态,当今世界仍然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的情景。穷则兼济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追求自身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自身经济实现伟大飞跃,我们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基本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4],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道。一是我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摒弃了零和思维,积极打造国际新平台,设立自由贸易区,坚持多边贸易,多次举办进博会,并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费展位,使得各个国家都有机会参加到广泛的经济合作,我国的共享发展理念和实践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充足的资本和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大国贡献。二是各国经济合作乃至人类的命运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国际平等的环境,而我国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构建公平正义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与此同时,我国在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倡导联动发展,无论是建立金砖国家还是发展“一带一路”,无论是为亚非拉国家提供帮助还是为不发达国家建成多个民生项目,我们都始终致力于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实现各国的共赢。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消除贫困、消除地区冲突从而打造全新的世界秩序,维系世界永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
世界各国文明都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灿烂的存在,是各国悠久历史下流传下来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文明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是大势所趋,但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然而,处理这种冲突的方式,绝不是相互隔绝,更不是相互对抗,而是在多样性中实现并存、在千差万别中实现互补、在不同中实现协调,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共生共荣。
面对西方国家文明优越感、文明冲突论,中国坚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坚持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实现异质协调,中国以实际行动宣告了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工业文明,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可以实现交流互鉴。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5]。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世界因不同而发展,从世界园艺博览会到“中非文化聚焦”“拉美艺术季”等,中国始终坚持文明的平等交流,为人类文化交流搭建平台,进而通过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促进经济交流、政治交流,以海纳百川的情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随着现代化潮流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人类破坏,大气污染、资源衰退、全球变暖,全球性灾难十分严重,而大气循环、水循环、碳循环、物质流动和交换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生态问题跨越国界、跨越地域,俨然成为人类共同问题,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成为了阻碍世界发展的一大问题。地球作为目前发现的人类可以生存发展的唯一场所,治理生态问题迫在眉睫。生态人类文明理论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提出,但中国是唯一一个积极参与并付诸实践取得成果的国家,以自身行动守护好人类共同家园,彰显出我国的大国情怀。
中国的大国情怀体现在,一是我们不仅兼顾世界各国的经济、文明发展,而且胸怀地球这一我们人类唯一生存家园,提出生命共同体理念,把山、树、河等看作与人类一样有着“生命”的存在。二是我国的发展没有走杀鸡取卵的老路,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共同责任挑在肩上,积极推行美丽中国建设。无论是中国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治理大气污染,还是创新性地提出“两山理论”,都把自然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环境、人的共同发展,亦或是积极参加全球生态事务治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文件达成、促成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成、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都彰显出中国的大国情怀。人类文明史告诉人类,一味破坏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走的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的塞罕坝治理者获得地球卫士奖,这也证明了中国治理生态的有力举措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历史的车轮在飞速向前,我们无法挡住它的前行,却能去更改它的轨道,使它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全球性生态亟需治理的背景下,我国推动人类生态环境更美更好的发展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作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投资国,作为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国家,为人类资源保护贡献力量,为推动世界生态治理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