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瑜 刘 洁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国家及各级政府、高校无论是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还是在中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微观层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作出了许多探索。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延伸到课程、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但创新创业的想法要借助项目落地为实践,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其自我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优势、成长和幸福感,鼓励个体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提高其就业、创新的竞争力。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框架,并成为该领域的主要推动者和代表人物。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乐观等;同时,还注重研究个体的积极体验,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体验;此外,积极心理学还深入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组织环境。其主要观点有:
1) 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拓展人们的知觉和行动能力。当人们经历喜悦、兴奋、兴趣等积极情绪时,会表现更广阔的认知和行为范围,这被称为“拓展效应”。这种认知的扩展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并且更有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此外,积极的情绪体验也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人们在积极情绪下更倾向于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表现更多的友善、合作和支持行为,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满足感。需要注意的是,积极情绪的拓展效应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个体要通过频繁体验积极情绪,才能培养更持久的积极心态和心理资源,从而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广泛的认知和行动能力。
2) 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处理突发事件。积极人格指的是倾向于积极思考、乐观看待事物、拥有弹性和适应性的个体特质,其能引导个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和面对挑战,更乐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坚持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此外,积极的人格还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激发个体的自信心、毅力和创造力,以应对困境并寻找解决方案。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问题或消极情绪的存在,也并不排除个体在适当的时候面对困难和负面情绪的经历,但具备积极人格的个体会更倾向于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
3) 积极的系统组织能促进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和社会的积极变革。在积极心理学中,将积极的组织系统划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环境系统和积极的个体系统。前者指个体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背景,包括社会文化、社交网络、组织和社区等,其通过提供支持、奖励积极行为、创造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等促进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积极的个体系统指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特质和能力,包括积极情绪、积极品质、个体力量等,其关注个体的心理资源和积极特质,如乐观、希望、自信、自尊等,并探索如何培养和运用这些积极资源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个体和环境的积极互动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和应用。
1) 教育内容:具有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培养个体积极心态和情绪调控能力,倡导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策能力,重视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注重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鼓励学生探索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业意愿和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天赋和特长;同时,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韧性,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内容上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优势和潜能的关注、培养积极心态和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支持。
2) 教育对象:积极接受挑战的个体。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2%选择自主创业;高职毕业生中有3.1%选择自主创业。报告指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2018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高职毕业生中,三年内超过60%的人选择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比例为39.5%,而2017届同期为41.0%,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创业不顺利的人群在增加,这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他们要具备职业倾向、实践导向、创业意愿、实际需求和实际经验;要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希望将自己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有关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和实用工具,以应对现实中的职业挑战和创业机遇。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的人,比如可以应用于高职学生的教育中,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心态、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发展自我效能感,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反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3) 教育方法:注重实践驱动。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优点和美德为切入点,发现个体的积极品质并将其放大,引导个体挖潜自身的积极能量,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多元主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共享互助平台,通过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幸福感,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心理韧性和心理体验,帮助个体在各个方面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二者在方法上都注重教育教学的体验性与实践性。
从整体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较低,其教育理念和方式稍显滞后。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依托,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实践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其实践经历来自各类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培训、短期的企业锻炼及高级别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重点仍然集中在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上,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积极人格发展的关注,这使得他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面向新生的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授课时,较多高职院校会安排辅导员“兼职”授课,有些辅导员还兼任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混淆这几门课程的关键概念,没有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同时,不少高职院校还会聘请一些具有社会经验及影响力的校外创业导师,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重聘用、轻管理,无法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主体。2022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有关机构共同编制了《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报告对来自全国275个城市、1 431所高校的13 742位大学生进行调研,数据显示96.1%的受访大学生都曾有过创业的想法和意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大部分已是“05后”,其生活环境物质丰富,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个性鲜明但缺乏团队精神;对创新创业有好奇、有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受挫教育。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风险、失败和不确定性等,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应对这些挑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容易受挫和放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组织对学生的积极发展至关重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将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积极社会大环境系统和积极个体系统细分为学校环境、校企合作环境和家庭环境。
1) 学校环境。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环境主要涉及学校文化、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等三个方面。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中的地位不高,学校更加注重专业学习成绩和知识传授,而对于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培养关注不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够丰富。高职院校注重以赛促教,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学生实践项目,并未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创业意向及创业项目。一些创新创业社团的活动浮于表面,难以起到补充、辅助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资源支持方面缺乏与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此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开拓国际视野,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交流。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机会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国际创新创业的最新动态和经验。
2) 校企合作环境。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往往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企业的目标是找到合适的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这种目标和利益的不一致带来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加之校企双方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不完善、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合作流程,会增加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冲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校企双方应加强沟通,充分共享资源和平台,提供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和挑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家庭环境。高职院校扩招后,生源多样化也带来家庭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这包括社会经济背景的多样化、家庭教育期望和支持的差异、教育资源和背景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家庭支持和压力的变化。一些家庭可能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充分认知和重视;一些家庭更倾向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稳定的工作和安全的职业是理想的选择,而创新创业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些家庭可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稳定的就业,对创新创业抱有较低的期望,这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不敢冒险尝试创新创业的机会。因此,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促进家庭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贴近实际的小目标,制订可行性强的计划,并允许学生有“试错”的机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适当减少“必须”“一定”等强制性词语,可以多用“希望”“期待”等唤醒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和自我实现需求,强化情绪的正向性。第二,鼓励学生直面消极情绪。创新创业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培养学生逆境应对能力,教育他们积极面对挑战,从失败中学习,树立弹性思维,培养应对困难的韧性和乐观心态。教育他们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寻求支持等处理消极情绪。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通过教授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并实施行动,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尊。高自尊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能力,能够树立可以达到的期待与目标,坦然接受别人的欣赏与赞美或者反对,在生活中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拥有阳光的生活态度,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企业经营、业务运营等有深入的认识,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深入开展项目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制订教师队伍的遴选机制,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体制,优化其职业发展路径,有效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提高学生的创业意愿。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赴相关企业挂职学习,深度参与企业运行过程,进而能将企业、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传达给学生,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学校还可选拔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实行职称单列,细化、完善评聘标准,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具体而言这个教育环境包括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支持和资源、强调合作与交流。为此,需要加强学校、企业和家庭三方的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制订项目目标,并提供资源和支持,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学校也可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或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商业思维。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匹配的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在家校合作方面,学校可鼓励和引导家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支持和参与,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此外,还可组织家校合作项目,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家庭联系起来。例如,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开展创业项目,共同商讨和策划商业计划,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角色。
在学校、企业和家庭三方合作方面,学校可以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和家长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有关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包括学术指导、创业指导和情感支持等。学校、企业和家庭也可共同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和比赛,比如创业展览、创新创业沙龙、商业计划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加强学生与企业和家庭的互动。学校、企业和家庭三方还可共享各自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创新创业支持。比如学校可提供学术资源和教育设施,企业可提供创业资源和实践机会,家庭可提供人脉资源和创业经验,这样的跨界共享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解决学生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