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关系——积极学习中的“优秀吸引”策略

2023-02-19 10:19
关键词:伙伴群体儿童

俞 霞

(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优秀吸引”是以个体优秀为中介,并以实现更深程度的优秀养成为目标,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与目标对象建立新的关系,重构行动结构的交互过程。交互的过程,就是在“你”“我”“他”感知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人天生对优秀有着羡慕和渴求,儿童的这种愿望则更强烈。在学习的过程中,和伙伴、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能使儿童感知到别人的优秀,自觉地靠近优秀的人,从而使自己更优秀。

一、儿童学习中被忽略了的关系

学习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儿童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然而,综观儿童的学习现状,假倾听、被合作、伪学习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儿童学习的热情,影响了儿童学习的效能。

(一)伙伴间倾听的缺失

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倾听已成为一种“惯习”,学习能够顺畅进行。但当教师提出“你还读懂了什么?”“谁还有其他想法?”等答案多元的问题时,教师听到的答案往往是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甚至还没前面学生说得好。究其原因,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对长者、师者的崇拜,能达成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倾听。而学生往往又以“自我”为中心,只顾着自己的表达,对伙伴倾听的意识不强,倾听的参与度不足,导致课堂上出现重复伙伴发言的现象。

(二)合作中“我”的缺位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一些学习能力相对弱或慢性子的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感不强,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他们没有发表观点的底气,更没有提出不同想法的勇气。人在场,思维不在场,一味地盲从——“我”的缺位使合作成了“被合作”。

(三)分享时“他者”的缺漏

很多优秀学生在分享时只有单向的、生硬的输出,忽略了对“他者”观点的接受和认同。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他者”和“我”的相异性导致世界及栖息于世的存在者摆脱“同一”的藩篱。“他者”的缺漏,使分享成为个人“秀场”,也失去了相异性带来的无限精彩和可能。

二、建立关系对儿童学习的意义

(一)有助于营造彼此认同的舒适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学习过程中,尊崇同辈文化,有助于营造一个彼此认同的舒适区。首先,让儿童跟“自己”做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自己”;其次,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做朋友——放弃意识中固有的“自我”意识,增强对同辈群体的认同感。置身这样的群体,每一个人都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获得安全感,为积极学习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建立相互促进的吸引场

吸引场是一种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磁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形塑自己的一个过程,其目标对象和主体之间一定是个相互的过程,即主体本身具有吸引力,目标对象愿意亲近并被吸引。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之一,是学生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优秀吸引更需要主体能充分展示优秀的魅力,焕发优秀的潜质,使其成为一种“磁场”。在这个“磁场”里,每个人都很好,每个人都愿意展现自己的优秀,都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获得优秀,从而使自己更优秀。

(三)有助于形成共同需要的情感链

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行动,才能获得意义。行动者的信念就是自我展示与实现,是由他人的在场所激发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原有的、生发的观点可以不一致,但群体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核心人物所起的参照和领导作用,会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现向积极型群体的转变:从潜在的优秀到实在的优秀,从普通的优秀到卓越的优秀,从封闭的个体优秀到开放的群体优秀。

三、建立关系,构建“优秀吸引”的积极学习

(一)缓存、转述,提升优秀的认同度

缓存,是指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当CPU 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 处理。缓存知识,就是存储在学生大脑中处于就绪状态,可以随时被提取、随时被灵活使用的知识。缓存具有即时性,一呼即出,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发挥作用。

转述,顾名思义,转达别人说的语言或表述。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指出:“如果需要转述的内容没弄清楚,要想办法确认。”可见转述的关键是记住别人说话的要点,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倾听,并有选择地吸纳,有层次地表达。

缓存和转述都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倾听是接纳别人思考成果的桥梁,可以听其言,可以观其行,也可以思其想。学会倾听是意义共享的首要策略。儿童的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更应培养学生倾听过程中的思考力。缓存引导学生关注伙伴语言的优秀,适时地捕捉和储存;转述对缓存知识进行提取和归纳,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规律。缓存和转述的过程,既有深入的研思,又有浅出的反观,体现了“你”“我”“他”之间的多角度学习,也体现了对伙伴优秀的充分认同。认同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反刍、融合,增加优秀的含金量

牛、羊等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叫反刍。学习过程中的反刍,是指学生对表述过的话语内容进行回顾,深入学生表达的精妙之处,有效地推进生生对话,更积极自主地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行为。“这名同学的话语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你听出来了吗?”这是拆解式反刍,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力。“你赞同哪名同学的观点,结合你的观点来说一说。”这是认同式反刍,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融合的能力。“刚才的学习讨论中,三名同学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都很棒,谁来概括一下?”这是归纳式反刍,指向语用的“类经验”……反刍的过程就是融合的过程,认同你的,加上我的,形成“我们”的。在学习中与伙伴建立“我们”的关系,能放大个体的优秀,提升优秀的“含金量”。其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比如辩论赛,正反方围绕观点进行几轮辩论,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是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陈词。对己方观点的反刍和融合,能使总结陈词角度更全面,逻辑更严密,表达更有说服力。

(三)分享、抱团,助推优秀的影响力

“他者”伦理学建构者勒维纳斯认为,校长和教师、学生之间,应该是“相遇”和“帮助”的同伴关系,教师、学生之于校长,就是“他者”,“他者”的精彩方能成就学校的精彩。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学习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者”,帮助他者、成就他者的同时,也修炼、成长了自我。对于所有者来说,优秀不应该被藏着、掖着,或者封闭地保护着,而是尽可能地暴露、展现并以帮助扶持的友好方式对“他者”给予关怀,“他者”受益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更高程度的发展,“抱团”共生。

很多班级都有“小老师”,就是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学生。他们承担着收发作业、领读领诵、辅导伙伴等任务,似乎比一般的学生少了一些学习、游戏、休息的时间,但绝大多数小老师各方面发展得依然都很好。因为在对“他者”给予关怀,“他者”受益的同时,小老师或归纳了方法,或习得了表达,或学会了相处。这些经历激发了他们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他们通过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别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而获得幸福,最终获得“他者”与自身抱团优秀的双赢体验。

儿童是在群体中学习的。尊崇同辈文化,体察伙伴优秀,消弭“他者”操控,建立和谐、相融、交互的关系,群体中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得优秀从潜在走向实在,从普通走向卓越,从个体走向群体。

猜你喜欢
伙伴群体儿童
伙伴
新伙伴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我的好伙伴“苍苍”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