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符号的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研究

2023-02-19 05:17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宿乡土景观设计

阎 艺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下,农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乡村休闲游览的媒介,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不同于传统的住宿设施,乡村民宿可以结合乡村环境和聚落,承载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重构乡村社会生产、生活场域。特别在乡村振兴下,基于乡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民宿景观设计,不仅能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还对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但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与民宿景观设计的结合,需要我们把握好乡村民宿的核心特征与价值意蕴。其中,乡村性、地方性是首要因素。这要求民宿景观设计者应植根乡土,把握乡土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将乡土文化诠释为可表达的文化符号。

一、乡土文化的特征与乡村民宿的内涵

首先是乡土文化的基本特征。乡土文化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农业形态、地域文化等。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总和”,拥有“多级自然区域”的特征。例如,在经纬度因素的影响下,容易派生出“地方性分异因素”与“地域分异因素”,如地方气候,干湿变化等。在乡村形成与发展中,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使乡村文化与乡村聚落具备“地域性演化”的规律、特点,影响着村落的选址、习俗、饮食的“分化”。以经济类型为例,我国乡村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农业经济、牧村经济、渔村经济、山村经济等,这些都是由乡村所处的地理环境环境决定的。二是农业形态。通常来讲,自然环境决定着乡村地区的农业形态,可以使其分化出“种植业”“养殖业”“渔牧业”等类型。以种植业为例,很多乡村地区的种植业以“林竹”“药材”“茶叶”“花卉”“食用菌”“水果”“蔬菜”“粮食”为主,养殖业以猪、羊、牛养殖为主。然而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中,我国能够形成“规模化大田种植业”“现代化设施园艺业”“集约化养殖业”“乡村度假业”“土特种养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三是地域文化意象。通过对我国乡土文化脉络的整理、分析、梳理“发现”,乡村地域文化通常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水文化、儒学文化、驿道文化、公馆文化、陶瓷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容。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呈现出纷繁多彩、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意象,具体体现为民俗文化、诗书文化、古镇文化、农耕文化等。

其次是乡村民宿的内涵阐释。乡村民宿主要指居民结合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特色,既能保持乡村传统风貌,体现当地生活特色,又能以旅游经营的方式,为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当地风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饮、农副产品展销等服务的小型住宿设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所构建的产品模式。相较于传统旅游产品,更注重对地域文化元素的供给,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旅游诉求,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从宏观角度出发,乡村民宿拥有构思故事化、主题场景化、形式多样化等特征,能够融合习俗、工艺、产业、建筑、环境等符号要素,为乡村文化综合体建设,提供支持。所以,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应结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梳理,突出乡土文化内涵,使地域文化意象、乡村聚落形态、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

二、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设计对协调生态环境与乡村建筑拥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民宿景观设计应立足于乡村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提炼与归纳乡土文化中的文化理念、文化要素、文化符号。通过创意的重构与设计,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体现乡村的文化之美。一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原则。在民宿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与当代环境美学相结合,以及将现代审美理念渗透到景观设计的不同环节中,从而在传承、创新、发展乡土文化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提升民宿景观的审美体验。二是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乡土文化特征可知,我国乡村的农业形态、生产方式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性,不仅要有美轮美奂的绿化景观,还要有返璞归真、生动自然的园林景观,从而以地域特征的凸显,彰显民宿景观设计的区域性特征,提升民宿景观设计的实效性。三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相融合的原则。乡村民宿材料、形式的选取、设计手段的应用,要体现当代居民的诉求,要科学设计民宿景观的各项功能,不仅要满足游客的居住需求,还应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四是文化理念渗透的原则。乡村地域文化意象,拥有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不仅包含儒学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还包括地域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茶文化、陶文化等。因此,在民宿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突出当地的文化特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五是保留建筑特色的原则。对民宿建筑特色、特征的沿袭,重在把握建筑的色彩、造型、材质。部分居民习惯用“土墙套白的墙面”以及“泥塑封闭的围墙”建构房屋;部分居民习惯于通过全木结构的房屋,突出自身的环境观与自然观。我国很多乡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征,遗留着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特征鲜明的历史建筑,这些都可以应用到民宿景观设计的实践中。总之,设计师应结合当地建筑的构造方法、特征及历史建筑的特性,重新规划民俗建筑的建筑色彩、房屋结构、建筑形态。例如,在建筑色彩选择上,应以当地建筑的灰白色、褐色、枣红色为主,外墙保留砖墙的青灰色调。

三、乡土文化符号在民宿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文化符号的提炼

“文化符号的提炼”是指设计师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将乡村场域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提取出来,使其经过夸张、借代、重组、解构、变形、近似等方法,运用到乡村民宿建筑、植被、铺装、装饰等建筑元素中,从而帮助设计师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提升民宿景观设计的效果。在实践中,可以将文化元素划分为农耕元素、建筑元素、民宿元素等类型:(1)农耕元素包括农耕动物、工具、植被等类别,设计师可以通过图像性、象征性的方式,对其进行分解与重组;(2)建筑元素包括各种民居类型,如吊脚楼、马头墙等,设计师可以运用“象征”,将其贯穿到景观设计的始终;(3)民俗文化元素包括陶艺、竹编等。设计师应借助变形、结构、展陈等手段,以象征性、图像性、指示性等形式,将其融入到民居景观的营造中。由于乡土文化需要以装饰元素为支持,所以,设计师应通过简化、变形、重组等手段,将现代装饰元素与传统乡土文化符号融合起来,使乡村民宿景观拥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例如,简化传统“纹样”或图案,使其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而在装饰元素的应用上,设计师还应进行具体的规划,譬如,砖雕可以应用在“石砖”“底边”的雕刻中,木雕可以应用在门窗、外墙及家具陈设等装饰中,“中花装饰”可以应用在材料为石砖、木材、瓦片的漏花窗中。

(二)提升民宿的生态性

通过提炼拥有文化意蕴、文化思想、文化特征、文化内涵的乡土文化符号,使其经过变形、重组、解构等方式,应用到民宿景观设计中,能够丰富乡村民宿的表现形式,创新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审美体验、居住体验。然而从乡土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角度出发,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很多乡村都会从自然环境中选取材料,使其成为建筑装饰、房屋家居、生产生活工具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师要想全面渗透乡土文化元素,就需要突出建筑的生态属性。首先是植被的应用。根据因地制宜、四季有景的原则,应以植被配置为抓手,结合地域特点与主题意蕴“点缀植物”,从而结合当地文化底蕴,体现出植物文化符号的意蕴。不同区域的乡村场域,拥有独特的植被类型,例如,川西地区以竹子为代表,竹子拥有正直、高洁的特性。设计师可以将绿色作为主色调,配以竹类植被,置于沿墙周围、前院或后院。例如,将青丝黄竹、琴丝竹丛植或列植在前庭,以竹成韵,以竹化魂,虚实相生,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意境。其次是现代材料的应用。乡村建筑与生态环境拥有互利共生、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建筑材料往往取自当地的岩石、沙子、黏土、泥土、树木、草类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经济适用、方便获取,但在取材与建造中,容易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设计师应利用新技术、新材料,设计出模仿岩石、沙子、树木、野草的建筑装饰材料,使其应用到民宿设计中。或者将塑料、砖、玻璃、钢材、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与木材、泥土、竹等传统材料相融合,重构民宿建筑的内在机理、表现层次,使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全新的形态呈现出来。

(三)空间布局的优化

为承续乡土文化,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合理运用“符合现代空间需求”的营造手法,突出乡村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审美特征。首先是过渡空间的应用。传统民宿建筑注重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庭院空间普遍以观赏性为主,例如,假山、水池、植被景观等,人们难以参与到外部景观的互动中。而现代民宿理念注重对内外空间的衔接与过渡空间的应用。为提高乡土文化对游客的感染性,设计师应借助过渡空间,丰富空间与人的互动形式,扩大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其次是提高空间划分的间接性。传统民宿建筑存在空间分割的问题,导致次要空间、庭院、厅堂、住房等空间被分隔在既定的场域中。而现代民宿的功能空间包括起居室、厨房、卧室、客厅等,不同空间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没有传统民宿的隔断感与封闭性。所以,在功能空间的优化上,设计师应运用现代空间划分方法,赋予乡村民宿多样化、个性化、功能化的特征。此外,设计师应以民宿景观中的本土文化、田园文化为抓手,注重对文化意境的营造,可以通过景观叙事的方式,凸显民宿景观的美学特性。最后是室内室外空间的优化。在室外空间优化中,设计师应通过对“连廊”与“花池座椅”的设计,优化空间结构,细化空间功能,将流水、假山、植被引入到庭院中,不仅能够分割空间,还能动静结合、相互呼应,提升民宿庭院的观赏性、艺术性。在室内空间优化中,设计师应通过“借景”手法,提高空间的延展性。例如,将墙面改为透明玻璃,帮助游客将视野延伸到户外。在照明问题上,设计师应通过壁灯照明的形式,强化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联系性,让室外空间中的元素延伸到室内空间,成为室内空间的重要装饰。而在材质问题上,应以木造景观为主,从木质梁柱到座椅,营造出返璞归真、轻松自然的人文氛围,给游客轻松的、绿色的居住体验。

四、结语

乡村民宿是立足乡土文化的休憩空间,民宿景观设计应突出对乡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要结合乡村自然环境特征、农业形态、地域文化意境,重构文化符号体系。通过“装饰元素应用”“建筑特色保留”“空间布局优化”“植被元素应用”“文化符号重组”“新材料使用”以及“过度空间”等手段,实现对乡土文化的承续与创新,进而强化民宿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地域性、文化性,以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抓手。

猜你喜欢
民宿乡土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孪生院子民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乡土中国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你是民宿达人吗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