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两相依

2023-02-19 01:52柴雅欣
党员文摘 2023年2期
关键词:志愿军家国

文/柴雅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国很大,大到960万平方公里,大到“蛟龙”入海、“问天”探火、“嫦娥”奔月,征途是星辰大海。

家国也很小,小到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小到唱一首国歌、出一次早操、拼一场球赛,是平凡生活中流露的点滴感怀。

在中国人的心里,家国是什么?从下文几个故事里,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归来:“感谢你们把英雄带回家乡”

2020年9月27日上午,运-20专机搭载着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进入中国领空,两架歼-11B战机护航伴飞。

“感谢你们把英雄带回家乡。”辽宁沈阳桃仙机场塔台发出“特殊指令”。

“感谢塔台指挥保障护航。向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运-20专机机长说。

11时18分,专机降落。随后,礼兵将棺椁从专机缓缓移出,把鲜艳的五星红旗覆盖在紫红色的棺椁上。

这一刻,英雄们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山河虽已无恙,但那段用智慧、勇气、血肉之躯与飞机、大炮、坦克斗争的历史不可忘怀。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发动朝鲜战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畔。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然而强敌在侧、唇亡齿寒。

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里的那句歌词——“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志愿军老兵那启明感同身受。“我的家乡辽宁省凤城市蓝旗镇距离鸭绿江50多公里,一旦朝鲜被吞并,就直接威胁我的父老乡亲。”手中比划着地理位置,那启明回忆说。

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上甘岭拉锯战的43个日夜里,山头被敌军的炮火削低两米,但志愿军战士始终坚守阵地;在长津湖战役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中,战士们趴着不动,枪口齐刷刷对准敌军到来的路口。

志愿军第20军172团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阻击敌军“王牌”部队,战至最后一人,负伤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19.7万余名志愿军血洒他乡。

斗转星移,人们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从未改变,“接英雄回家”的愿望也不曾忘记。2013年,中韩两国达成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截至2022年9月,已有91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穿越烽火,信念如炬,这是对家的深沉责任、对国的深情表白;回望山河岁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淬炼于挫折磨难,植根于民族血脉,绵长如江流。

出征:“让我去,是国家对我的信任!”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朴实而真切;一幕幕风雨同舟、不负信任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演。

54万名湖北省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不少人是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他们的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双手因汗水长时间浸泡而发白,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甚至以身殉职。

守家即守国,护国即护家。“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医生的心里话,也是无数白衣战士逆行出征的勇气与底气。

为早一点返岗,95后社区医生甘如意历经四天三夜从湖北荆州老家返回武汉,骑行超过300公里;来自湖北红安的向氏五兄弟,大年初一齐聚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一家人一条心,为了武汉早日渡过难关,咱们顶上去!”

个人与国家,小家与大家,从来都是同频共振。抗疫中展现的中国精神、危急关头迸发的中国力量背后,是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寒冷冬夜,武汉街头,《歌唱祖国》的旋律从一辆公交车里缓缓传出。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医生王师就在那辆车上,他和换班的医生们唱起歌,给自己打气。路灯照进车窗,公交司机泪流满面。这一幕,深深印在了王师的脑海里。

守护:“守堤就是守家,守住大家就守住了小家”

2020年7月8日,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问桂道圩堤出现漫决险情。

江西省萍乡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余雷欢和52名队友紧急集结,长途奔袭6小时驰援,次日凌晨投入战斗。他们肩扛背驮沙袋,紧急构筑围堰,一直奋战到深夜,最终化险为夷。

为了不让父母牵挂,余雷欢没有把上前线抗洪的事告诉家人。而他万万没想到,爷爷和爸爸也瞒着他,上了老家九江市江洲镇的长江大堤。

原来,江洲镇发布公开信,号召在外乡亲回家抗洪。余雷欢的父亲常年在九江市区开餐馆,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回江洲。更让人意外的是,69岁的爷爷也加入了抗洪志愿者队伍,昼夜巡堤查险。

“爸爸和爷爷的年纪都不小了,我作为晚辈,多少会担心。但想到一家三代人携手守护家园,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余雷欢说,圩堤那边就是他们的家,守堤就是守家,守住大家就守住了小家。

余雷欢一家,是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全力防汛救灾的一个缩影。他们积极参与隐患排查、巡堤查险,高峰时期有70余万名干部群众上堤防守,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曾经,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治理长江、治理淮河、治理黄河,建起水利工程,培固堤防水坝,无数十年九涝之地变为千里沃野。

如今,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凝聚力量,筑起一道道守卫家国“冲不垮的堤坝”,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攻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悬崖村’有了酒店,成了景区,老百姓有了收入!”春节前夕,网友“悬崖村飞人拉博”上传了一条短视频。视频里,清澈的山泉潺潺流下,大山在云卷云舒中苏醒,游客三三两两徒步山间……如此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这位“飞人”,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某色拉博,而阿土列尔村,便是备受关注的“悬崖村”。

2020年5月12日,天刚蒙蒙亮,阿土列尔村的村民们早早起床,背上行囊家当,走下2556级钢梯,搬进位于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是出路。从攀藤梯、爬钢梯,到上楼梯、坐电梯,“悬崖村”村民们告别“山头”,搬进“城头”,开启新生活。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家庭。“悬崖村”蝶变是脱贫攻坚成果的真实写照。

同在5月,毛南族群众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摘帽,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毛南族过去曾叫“毛难族”,意为“受苦受难”的民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受益于扶贫政策和不懈奋斗,毛南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日土县是西藏阿里西北部的一个边境县,2019年2月退出了贫困县行列。乌巴·平措南加一家五代人生活在这里,始终做着同一件事:守护祖国的边境线。

“工作20多年,其间也有调到拉萨的机会,但总想着家乡是养育我的土地,是父亲和祖辈们为之战斗过的地方,舍不得离开。”乌巴·平措南加的小儿子曲阿说。

为了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千年之梦,290多万扶贫干部扎根一线,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家国担当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而对像乌巴·平措南加一家一样的各族群众来说,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分每秒的行动,是对本职岗位的默默坚守,是在雪域边疆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在每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国人无尽的遐思;举头望月,一抹悠长的家国情怀萦绕心头。

猜你喜欢
志愿军家国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家国两相依
诗人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在志愿军文工队的日子
略谈“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组诗)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