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晓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陈觉烈士遗书
烽火岁月的家书,有的写于阴森的牢房里,有的落笔在残酷的战场上,有的疾书于告别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着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
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我们得以触摸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感悟先辈们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重温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贡献。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另一封是这位妻子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遗嘱。写信人是陈觉和赵云霄。
1927年9月,赵云霄随陈觉到湖南醴陵参加了秋收起义,不久他们被调回湖南省委机关,组建湘南特委。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分别被敌人逮捕。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牺牲。
陈觉牺牲前在给妻子的遗书中说:
“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而今日之死,则重于泰山了……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有何憾。”
1929年3月24日,赵云霄给女儿留下最后遗嘱:“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好好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
两天后的3月26日,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
1935年3月4日,江西信丰县塘村山区发生了一场恶战。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部队,将头晚宿营于此的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2000余人重重包围。率队突围的红军将领刘伯坚,不幸负伤被捕。
在狱中,刘伯坚自知必死无疑,便给亲属写下了遗书: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本月初在唐村写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庾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爱人王叔振的: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然而,刘伯坚并不知道,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壮烈牺牲,时年仅40岁。
刘伯坚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以手指为笔,用血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1933年,吉鸿昌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任第二军军长,与日伪军英勇作战,曾一度将日军驱出察境,并先后收复康保、多伦等失地。吉鸿昌积极抗日、与中共秘密联系的活动,最终被国民党特务发现。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遭敌人逮捕。敌人的种种逼供与死亡威胁,只换来他的一句话:“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在就义前,吉鸿昌给妻子、兄弟写下最后的家书。他在信中对妻子说“不必过伤悲”,绝笔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他无惧死亡的慨然从容,对家庭的殷殷嘱托、对孩子未来的期盼、对贫穷子弟教育的惦念: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于北平英勇就义,时年39岁。
王麓水,江西萍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王麓水转战南北,再也没有回乡,直到1945年12月在解放滕县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王麓水牺牲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家书。
王麓水在给他三哥的信中介绍了华北的抗战形势,特别介绍了八路军、游击队在抗击日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将日军想绕道侵占南昌,由袁州、萍乡侵占长沙的图谋告诉了三哥,并希望他转告家人和乡亲们,在敌人到来时做好应对。
王麓水还在信中提醒三哥要有思想准备:“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就能够成功的,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长期的流血战争。但是中日战争,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从信中不难看出,王麓水对抗战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更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0年1月,王麓水收到三哥从广西的来信,得知家中大概情形,尤其是他母亲的健康好转、家庭较为团结,使他十分高兴。为此,王麓水回信道:
“关于家中一切生活,只要兄能维持下去就够了,我们不必要如何高,这不是我们努力之果。弟只要能与世之幸,一定要为民族、为人民做一个完整的人,同时还要为父母及兄等对我的培植报恩。致于一个时期得不到弟之回信,不会有如何之不幸,只要在环境许可条件下,总常有信问候。”
从王麓水的家书中我们读到他的伟大胸怀,那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事业、理想勇往直前。
1951年4月,罗盛教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赴朝参战。
1952年1月1日晚上,罗盛教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虽然这封信只收集到只言片语,但读起来依然感人: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我必须把我放在炉火里,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
1月2日清晨,寒风刺骨。罗盛教来到河边,踏雪寻找两颗废弃的手榴弹,以便练习投弹技巧。忽然,他看到朝鲜少年崔莹掉到冰河中去了,于是立刻跳下去抢救。好不容易找到落水孩子,刚把他托出水面,冰塌了,孩子又掉进水里。
当时气温零下20摄氏度,罗盛教吃力地喘着粗气,又一次找到了崔莹,用尽全身气力把崔莹顶了上来。孩子得救了,可是罗盛教却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朝鲜人民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安葬了罗盛教烈士,并且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写了一封信给朝鲜人民军的家属:
“盛教到了朝鲜后,曾几次写信告诉我说:不赶走美国侵略者,不使朝鲜获得自由和平誓不回家!现在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字,盛教生前的愿望已经初步达到,这是可以告慰于他的……”
从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英雄父亲的善良和大义,正是这种善良和大义,从小培养和造就罗盛教,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伟大的理想,并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以实际行动使人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