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
【摘要】博物馆文本的外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博物馆文本作为向公众传播历史、社会和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译介效果至关重要。为应对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挑战,构建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创新发展路径势在必行,以促进博物館文本外译在翻译质量、易读性、美学性和文化适宜性上的实质提升。通过该路径,博物馆可更好呈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参观者提供有吸引力且沉浸式的体验,真正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3-0055-05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18
一、引言
作为专注于收藏、展示和研究人文与自然遗产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仅肩负着保护人文与自然遗产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为公众提供了解历史、感悟文化的平台,以及向世界传播本国人文和自然历史文化的使命[1]。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每一件文物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与世界其他文明共同构筑起人类进步的精神支柱。通过参观国内博物馆,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直观且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应有之义,即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了让中外游客理解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和叙事,展品介绍的翻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为满足这一需求,许多博物馆针对展品采用了汉英双语文本介绍,因为英语的广泛应用满足了较大部分外国观众的需要,如懂英语的比利时观众能完整地赏析有关徐悲鸿作品的介绍[3]。然而,中国博物馆文本外译却面临一系列难题和困扰。
二、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的问题和困境
中国博物馆文本翻译的成果一直受到国内学者和翻译专业人士的批评,诸如格式、内容错误频繁出现,降低了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并影响了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4]。究其原因,首先部分博物馆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翻译人员,其编制一般只有2-3人,又要应付各种日常性事务工作,时常分身乏术[5]。
其次,由于博物馆一般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财政支持力度较低,政府每年拨付经费有时刚好满足博物馆的基本运转[6],拿出专门经费进行展品介绍翻译则力不从心。
再次,展品介绍未充分考虑国际观众的知识背景和参观角度。在翻译工作中,翻译人员并未参与策展过程,他们的任务仅是将中文文本翻译成英文,展览的叙事角度、风格和手法与英文文本表达是否匹配,则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7]。
最后,展览设计未充分考虑英文的特点和使用习惯。在布展过程中,设计师在展览设计初期通常尚未收到英文翻译,因此只能先以中文成稿进行设计,并为英文预留排版位置。同时,由于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有限,且前期无法与英文翻译人员沟通,在展览平面设计时往往只关注中文文字意境的表达,无法充分考虑英文特点进行设计[8]。为解决上述博物馆在开展展品介绍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研究构建了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创新发展路径(见图1)。
三、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创新发展路径构建
(一)策略性优先排序展品及展示文字
1.策略性优先排序的重要性
策略性优先排序是指确定和聚焦项目或计划中最重要的任务或要素的过程,使资源和时间的分配更加高效。通过仔细评估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优化努力方向和程度,以确保关键目标的实现,同时平衡可用资源和限制因素[11]。
将展览的最重要元素作为关注重点,博物馆可有效强调我国历史文化的核心方面,并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具体而言,博物馆可建立一系列国际观众专用参观路线,将最重要元素陈列在该路线上。参观者通过关注这些要素,能够把握展示文物的基本叙事和背景,简化了解熟悉过程。此外,通过连贯、有组织的方式呈现关键元素,参观者可更轻松地在展览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联系。最终,这有助于其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整体主题和文化意义,获得更具吸引力和信息量的参观体验。
接下来的翻译工作只针对上述最重要元素的介绍,这样博物馆可借助最有可能与国际观众产生共鸣的信息,使后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促进文化交流。优先翻译该类介绍还能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博物馆能够充分利用预算,并安排熟练的翻译人员。
2.关键展品及展示文字选择标准
为使优先翻译能有效向世界传达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博物馆应根据下列因素制定一套标准:
(1)主题相关性
展示文字应与展览的核心主题和博物馆的总体叙事直接相关,使观众能够了解文物或艺术品如何融入更大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中。这有助于观众理解为什么展示这些文物或艺术品,并欣赏它们对整体叙事的价值和贡献。在此基础上的文字翻译才能确保国际参观者全面透彻地了解展览传递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意义。
(2)文化重要性
应优先考虑展示我国历史文化中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标志性展品,如表现中华文明创造力的文物,通过这一系列展品强调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不断发展,并“以平等交流互鉴的方式丰富人类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12]。这些展品展示文字的翻译将有助于向国际参观者传达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和“与人为善”的文明态度[13]。
(3)内容精深性
应优先考虑内容深刻或具精妙性的展品,尤其是能反映中华文明精神文化的文字或文艺类展品(如古诗词),以适应世界各国具有较高教育和文化鉴赏水平的观众。这类展品介绍的翻译有助于其更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二)优化展示文字翻译及制作工作流程
优化翻译及制作工作流程是展示文字翻译提质增效的核心要素,博物馆可采用以下策略优化流程:
1.与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合作
精通汉语和目标语(英语)的专业译员擅长处理语言的复杂性和文化的细微差别,对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高度敏感性,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风格传达中华历史文化意义和内涵,创作出高质量的展示翻译文字。文化专家在翻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为译员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指导,包括解释历史与宗教背景,阐明思维方式在性质、类型和特征上的差别,告知社会规约、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异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与译员协作发现中文原文中需要在翻译中解决的潜在文化陷阱或敏感问题。这可确保在准确传达中华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同时,创造与国际观众产生共鸣的翻译内容,以促进文化共通和全球理解。
在具体流程上,博物馆可安排策展人、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的三方会谈,由策展人向译员和专家提供必要的展览背景介绍和参考资料,使后者能更好地了解展览的主题内容。其次,明确设定翻译工作时间线,包括各阶段和最终译件的交付日期,并有专人监督翻译工作进度。最后,三方应定期举行会议,通过面对面或在线方式进行,以讨论翻译工作进展、解决问题并收集策展人、译员和专家的多方反馈,再通过对反馈的综合和分析,进一步改进工作的过程。
2.版面设计与表达
为展示文字翻译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和行距需仔细考虑其易读性、美学和文化相关性等要素:
(1)字体
为增强翻译文字易读性,应选择字形清晰可辨识的字体,避免过度装饰或风格化的字体,以免造成阅读困难。就英文字体而言,无衬线字体(sans-serif),如Helvetica、Arial或Calibri,因其字体设计装饰较少,简单、干净,使其在较小字号或从远处阅读时易读性更高。此外,去掉衬线可减少视觉复杂性,让读者专注于字形本身,因而经常作为展品介绍字体。更重要的是,无衬线字体通常传达出现代、简约的美学风格,具有视觉吸引力,而这种现代感还可以衬托展览的整体设计,为参观者创造一个和谐的视觉体验。然而,一些衬线字体(serif),如Times New Roman或Georgia,因其字体设计重点是易读性,字体具有清晰可辨的字母形状和平衡的字母间距,在应用于印刷媒介时能起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如艺术品介绍的展板上),因而也可作为展示文字翻译字体。
(2)字号与行距
选择在合理距离内容易阅读的字号,也可增强翻译文字的易读性。一般规定,英文印刷材料的字号至少应为12磅,但展示文字翻译的字号需增加,以适应不同的观看距离和光线条件。在确定理想的字号时,需要考虑展览空间的大小、观众与展板间的平均距离,以及观众可能存在视觉障碍(如近视)等因素。适当的行距对文本的易读性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指导原则是,英文行距应设置为字号的1.2至1.5倍。当然,理想的行距会因所使用的特定字体和博物馆想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而有所差异。不同的字体需要不同的行间距以保持其清晰易读,而其美学效果也会影响间距的选择,以创造一个视觉上令人愉悦且协调的布局。例如,具有几何和现代设计的Futura字体需要稍多一些行距,以防止文本显得拥挤影响易读性。相反,具有优雅且更传统外观的Garamond字体则需要较小的行间距来实现悦目且内聚的美学效果。
(3)文化适宜性
字体和字号的选择还应考虑文化因素和目标受众。英文字体因其历史用途、风格特点或应用场景而具有某些文化关联或内涵。其可能影响文本的感知和解读,使部分字体在一些特定背景下更适合,另一些则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例如,黑体字(Blackletter)具有繁复的哥特式外观,与中世纪欧洲和日耳曼手抄本有很强的联系。因而在关于现代科技或当代艺术的展览中使用这些字体,可能会产生不协调的效果,分散观众对信息本身的关注。与之相反,Bodoni是一款新古典主义衬线字体,设计于18世纪晚期,与优雅、精致和高级时尚有关。对于展示时尚历史或奢侈品展览来说,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其有助于营造所需的优雅、精致和高级时尚的氛围和美学效果。此外,像Trajan这样基于罗马铭文的字体是关于古罗马展览的合适选择,因其唤起了适当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场景。最后,如果博物馆的展出是学术性或严肃性主题,对于国际观众而言,衬线字体如Times New Roman和Georgia因多用于正式场合反而更适合。
类似地,字号选择也应考虑文化因素和目标受众。针对年长观众的展览需要较大字号,以适应可能的年龄相关性视觉障碍,如老花眼;相反,为年轻观众设计的展览可以使用略小的字号,以节省文字版面,确保单位空间内足够的信息量。此外,在某些文化中,较大的字号可能被认为过于唐突或鲁莽,而较小的字号则被认为表现出谦逊和尊重。例如,展示日本传统艺术品的展览如使用较小、更不显眼的字号,则更加符合该国微妙和低调的文化偏好。
3.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培训
(1)了解翻译过程与熟悉文化背景
当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翻译过程并熟悉文化背景后,他们就能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更有效地协助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以缓解博物馆翻译工作人手短缺的状况,并参与优化翻译过程。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翻译培训,可以工作坊、研讨会或培训課程等形式进行,以使其了解翻译过程中的各步骤及复杂性,可涵盖从来源语料分析到最终校对完稿的全过程。
其次,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展品所代表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同样可组织与待翻译材料文化背景相关的工作坊、研讨会或培训课程。
完成培训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可先于译员和专家开展工作,通过准备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来协助他们,这包括历史资料、文化意义论著和重要细节参考材料。如此,翻译人员和文化专家可节省收集整理文献素材的时间,从而缩短翻译过程周期,确保终稿按时提交。甚至可安排受训后的工作人员直接参与部分翻译过程,如检验汉英术语的对应和互证,以应对博物馆专业译员不足的情况。
(2)成为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之间的联络人
由博物馆工作人员担任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之间联络人,可促进二者更有效的沟通协作。工作人员可积极倾听译员和专家的分歧和疑虑,以便充分了解他们的态度和立场,进行多向沟通(包括与博物馆管理部门),这有助于防止误解,从而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与建设性讨论的开展。
作为联络人,工作人员还可在确保翻译语言准确和协调文化差异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工作人员作为中间人,在项目过程中可保持中立,并客观地评估译文在语言上的准确性,以及在文化上的适切性和包容性。在出现文化陷阱或敏感问题时,专业译者和文化专家可寻求作为第三方的工作人员的意见,或与之共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涉及采用替代翻译、修改原始文本,或提供额外背景信息以弥合文化差异。
最后,作为联络人,工作人员可协调并监督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在每个阶段期限前做好分配的具体任务,并在翻译项目最终截止日期前完成全面审查和质量管理工作。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为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或延误做好准备,在博物馆支持和指导下制定应急计划以应对这些挑战,尽量减少其对按时开展的影响。
(三)持续审查和更新
展品介绍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迭代更新的过程,应根据参观者反馈、展览主题演变和文化背景变化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
1.参观者反馈
博物馆能吸引来自不同语言、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参观者,这些人持有的多样化观点可为展品介绍翻译的易读性和有效性提供独特的见解。通过设立包含翻译反馈栏目的留言簿或在线表单,博物馆可收集、综合和分析游客的日常反馈。
部分参观者可能熟悉多种语言(如汉语和英语),并对展览主题有深入了解。通过分析他们的反馈内容,可发现一些对翻译人员来说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不准确或模糊之处,以利于其提升翻译技巧和方法。其次,对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展品,保持译文的文化敏感性尤为重要,游客反馈可指导博物馆调整翻译内容,在传达展品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尊重和呈现文化间的差别。最后,参观者的反馈可为展品介绍翻译的易读性提供宝贵的改进建议,这包括关于如何改进字体字号、色彩对比或简化语言的建议,以使译文更易于广大参观者(包括视力障碍或学习障碍者)理解。
2.展览主题演变
随着展览主题的演变,展品发生了相应变化,但常有部分展品保留到新的展览中,这类展品介绍的翻译也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改进,原因如下:
首先,不同的策展人在策划展览时有独特的观点和方法,随着策展风格的改变,保留下来的展品在介绍及其翻译上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地与新策展人的愿景和理念保持一致。即使策展人为同一人,为确保新旧展品在介绍及其翻译上的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博物馆也应及时变换、改进已有内容。
其次,在融合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展览中,虽然展品在原学科或研究领域已有介绍及翻译,但因这类展览中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其分别从各自角度阐述复杂问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叙事,需要在新主题出现,或现有主题被重新诠释时,更新原有展品介绍及其翻译。
最后,博物馆常与其他机构联合办展或借展,这时原有展品介绍及其翻译也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合作办展的独特视角。在此类合作中,整合不同视角有助于构建更全面、细致入微的叙事,展现主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确保展览内容对广泛的受众群体依然具有吸引力并易于理解,需根据合作制定的主题和视角,保持展品介绍及其翻译的及时更新,以提供更具动态性和融合性的展览体验。
3.文化背景变化
随着研究和学术的发展,我们对过去以及特定事物意义的理解会发生变化。博物馆应不断追踪展品相关的最新发现或解释,并据此及时修改展品介绍及其翻译,以反映现时的知识和观点。类似地,语言也是不断发展的实体,用来描述或解释事物的词汇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英语,其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变化演进速度更快。为保持展品介绍翻译的清晰和准确,博物馆也应相应地更新翻译用词。
此外,展览可能受到时事、社会或文化转变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演变,博物馆需要修订展品介绍翻译,以反映新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格局。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展览中叙事和呈现信息的方式会发生变化,这反映了沟通和表达技巧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博物馆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叙事技巧,有必要定期更新展品介绍的翻译,确保其与这些新方法保持一致。最后,艺术运动和潮流也是促进展品介绍翻译变化更新的重要因素,因其反映了不断变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化价值观。博物馆通过译文的更新,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对展品的现代理解与赏析。
由此,博物馆可让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游客更好地理解展品,有效地使观众与预定信息互动,并加深对展品的知识和情感联系。
四、结语
通过分析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构建了博物馆展品介绍翻译创新发展路径,以提高展品介绍翻译的翻译质量、易读性、美学性和文化适宜性。该路径指出,博物馆应借用策略性优先排序原则优先翻译最重要元素的介绍,与专业译员和文化专家密切合作,提升版面设计与表达,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并在展前、展中和展后持续审查和更新翻译内容和形式。这一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国际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和价值,实现有吸引力且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更好地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胡富茂,宋江文.中国博物馆翻译文本的语域变异多维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22(05):31-36+109.
[2]邱大平.大英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对中国文物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8(03):108-112.
[3]黄乔生.翻译之于文学博物馆的重要性——以北京鲁迅博物馆为例[J].鲁迅研究月刊,2010(11):93-96.
[4]李梦洁,陈宇柱,蔡国利,等.文化外译视域下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4):193-195.
[5]姜永强.县级博物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社会服务——以界首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105-107.
[6]陈静,焦鹏航.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及展望[J].文物春秋,2021(05):86-90.
[7]邵欣欣.2016年首都博物館重点展览翻译策略分析[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7(00):58-65.
[8]邵欣欣.对博物馆展览翻译工作模式的思考[J].博物院,2019(04):100-106.
[9]Blokdyk G.Strategic Prioritization Management:A Complete Guide [M].Brisbane,Australia:Emereo Pty Limited:2019.
[10]丰子义.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2-11-2(009).
[11]陈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J].红旗文稿,2020(0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