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摘要】谚语揭示客观真理,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谚语所含内容广泛、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日都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谚语,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时同一动物在中日谚语中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同的。本文将以猫为例,对中日动物谚语中关于“猫”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日比较;谚语;猫
【中图分类号】H136;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2-007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22
一、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中国谚语起源于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对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劳动生活中、丰富实践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并且一般都是经过口语形式传承下来的,用通俗易懂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开始兴盛,但那时并没有文字上的记载。有了文字之后,谚语才被记录了下来。如汉代的《四民月令》《田家五行》,晋代的《毛诗草木虫鱼疏》,北魏的《齐民要术》等古书中都有大量的记载。
日本谚语主要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大辞林》的释义指出:谚语是自古以来在人们之间流传的具有讽刺、教训、知识、幽默意义的简洁语言。日本的谚语包括根据日本的社会生活习俗与历史典故、人物产生的谚语。还有在日本社会中被普遍传承的中国成语、谚语、故事、名言警句等。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与生活智慧、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中日谚语中的猫形象对比
(一)中国“猫”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猫是从埃及迁入的,汉代家养猫就已经存在了,那时的猫只是用来猎捕野鼠的。到了唐朝,猫成为宫廷中的宠物,逐渐出現在文人的视野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猫的诗歌和绘画。从明朝开始,养猫的阶级隔阂消失,平民百姓也能养猫,猫成为随处可见的动物。从那以后,我们对猫的认识也更加具体了。
(二)日本“猫”的发展历史
从猫的历史角度来看,日本猫与中国猫大致沿着相同的发展道路,只是在时间上有所差异。据《广辞苑》记载,猫是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开始种植水稻之后庄稼总是被老鼠啃食,并且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也遭到了老鼠的啃食,在这种情况下,遣唐使将猫从中国带到了日本。平安时代猫作为宠物深受贵族喜爱,它们在宫廷中生活,是高贵典雅的象征。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都出现了关于猫的描写。到了江户时代,鼠患泛滥,为了消灭老鼠,平民也开始养猫。明治时代,以“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为首出现了很多以猫为对象的文学作品,有关猫的形象也变得丰富起来。
三、中日关于“猫”的谚语
(一)日语中关于“猫”的谚语
1.由猫的外貌特征延伸出来的谚语
在与猫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日本人对猫的观察很细致,用猫的性格和外貌特征来比喻各种事物,出现了许多由“猫”的外貌特征而来的谚语。如:“猫の额ほどの広さ”直译为中文是猫的额头那样的大小。因为猫的额头相对于眼睛和耳朵,在脸上占的面积较小,且由于猫的全身被毛发覆盖,很难分辨额头的准确位置。因此,日语中“猫の额ほどの広さ”用来形容像猫的额头一样狭窄甚至难以发现的场所,比喻土地或空间面积狭小。“猫の尻尾”表示猫的尾巴可有可无,用处不大,形容无关紧要的东西。“猫の目のように変わる”直译为中文是像猫的眼睛那样变化,是因为猫的眼睛对光线非常敏感,会随着光线的强弱一会儿变圆,一会儿眯成一条线,借用这句谚语来比喻事情变化无常。“猫の目と秋の空”直译为中文是猫的眼睛和秋天的天空,形容秋天的天气像猫的眼睛一样易变。有时猫的特征也被用来表现人类的这种特征,例如“女の心は猫の目”直译为中文是女人心如猫的眼睛,用来表达女人心都像猫的眼睛一样善变。“猫の鼻”是指猫的体温高,呼吸时外面的冷空气要通过鼻子进入肺部。所以,猫的鼻子通常很湿润、鼻温低于体温。并且,猫身上的皮肤有厚厚的毛覆盖着可以保暖,相比之下,裸露在外的鼻子更容易凉,所以此谚语用来比喻比较凉的东西。“猫足”比喻非常安静的状态。这是因为脚步轻快、谨慎是猫的生理特征,猫走路的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另外,因为猫的腿和桌子的腿很像,所以也有比喻桌子或椅子腿的。
2.由猫的习性延伸出来的谚语
猫的性格是和善、可爱、懒惰、顽强、胆怯,此外,还有吃鱼和捕鼠的天性。这些习性在谚语中有很好的体现。由于猫喜欢鱼的习性出现的谚语,如“猫に鲣节”。“鲣节”是猫很爱吃的一种鱼干,如果给猫鲣鱼干,马上就会被猫吃掉,类似于汉语中的让贼看家,比喻容易疏忽或者有危险的事情。由猫懒惰的特点衍生出来的谚语,如“猫の手も借りたいほどだ”,直译成中文是“连猫的爪子都想借过来用”。在大众的印象当中,猫是很懒惰的,并且猫的爪子一般很容易抓破家具等,帮不上一点忙。即便如此,都想借猫的爪子来帮忙,形容人手十分不足,忙得不可开交。由于猫的警惕心较强,在不认识的人面前一般装老实,因此有谚语“借りてきた猫”,直译成中文是借过来的猫,比喻一反常态,平时很活泼,突然变得很老实的样子。由于猫很擅长伪装,“猫かぶり”形容猫隐藏本性,内心明明有很多想法,表面却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也是装老实的意思。“猫糞を決め込む”指猫在排便后用后脚挖土掩盖自己的粪便,常常引申为做了坏事故意隐藏起来,装作不知道,特别指捡了别人的东西偷藏起来归自己所有的行为。“好奇心が猫を殺す”,在汉语里是“好奇心害死猫”,揭示了好奇心越强,就越容易给自己招来灾难的道理。
3.由猫鼠关系衍生出来的谚语
“鳴く猫鼠捕らず”直译为中文是好叫的猫抓不到老鼠,与之相同的是“鳴かぬ猫が鼠を捕る”不叫的猫善于捕鼠。“猫がいないと鼠が遊ぶ”指猫不在的时候,老鼠肆意妄为。“猫にあった鼠”形容老鼠碰见猫,插翅难逃。“猫の前の鼠の昼寝”形容正在睡觉的老鼠,猫靠近了都感觉不到,比喻疏忽大意,危险来临却丝毫不知道。“猫の額にあるものを鼠が狙う”直译为中文是老鼠盯上了猫额头上的东西。猫和老鼠自古以来是天敌,老鼠盯上了猫额头上的东西,这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4.由人对猫的负面形象衍生出来的谚语
“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直译为中文是“猫不知道老虎的志向”,表达像猫这种小动物,无法理解老虎这样的大动物的心。比喻小人物目光短浅,不理解大人物的思想。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猫に小判”直译成汉语是给猫货币,比喻毫无作用,白糟蹋东西,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小判”是日本的古货币,这句的意思就是:即使再珍贵的东西,如果拥有者不知道它的价值也无济于事。或者说把贵重的东西给这种人,他们也意识不到价值。与之意义相似的词还有“馬の耳に念仏”“犬に论语”“豚に真珠”。猫还往往用来形容人的奸诈、狡猾。日语中背地里做坏事的人,常被称作“泥棒猫”。“泥棒”是小偷的意思,这个词本意是指跑到别人家里偷食的猫,后来引申为指人。“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形容猫很快就会忘记自己的主人,比喻忘恩负义,不知回报的人。“猫の魚辞退”,指的是猫拒绝最喜欢吃的鱼,意为假意推脱,掩饰真心的事儿不能长远。
(二)汉语中关于“猫”的谚语
1.由猫的习性延伸出来的谚语
“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讲的是猫的习性,就像老猫一般都是在房上睡觉一样,小猫也是在农家的房檐上睡觉,这种习性是一辈传一辈,也就是说是猫的祖宗传下来的习惯。也用来讽刺人的某种坏习性是遗传下来的。“哪个猫儿不吃腥”这源于猫爱吃鱼的习性,猫会在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吃掉鱼或肉等食物。比喻某个人在背地里做一些不道德或不合适的事情,往往用来形容坏的习惯难以改掉。“猫不急不上树,兔不急不咬人”猫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上树的,只有涉及切身利益,或威胁到生命安全时, 它才会使出看家本领。比喻即使是善良温顺的人,被逼急了也会拼命反抗。中日双方都有猫好奇心高的共识,“好奇心害死猫”就是说凡事不要太好奇,不然很容易惹到麻烦。猫生命力很强,传说猫有九条命,就连猫这样的动物都会被好奇心害死,指人往往会因为过于好奇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2.由猫鼠关系衍生出来的谚语
汉语谚语中的“猫”多与老鼠有关。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相当于日语中“鬼の空念仏”。众所周知,猫和老鼠是天敌,猫是不会因为老鼠死了而哭泣的。形容看到别人有难,而假意同情、怜悯对方,实际上幸灾乐祸或者居心不良。“家内无猫,老鼠踩脚”,形容家中没养猫,老鼠就会到处乱窜。比喻如果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盗贼就会气焰嚣张。“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意谓判断事物的好坏,要根据实际效果来定。“好猫不作声”“会捉鼠的猫不叫”意思是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声张,比喻有才能的人不卖弄,精于办事的人只求实际效果,默默做事而绝不张扬。“瞎猫碰上死耗子”意指在毫无预见和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了意外的好运。这个谚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偶然性和幸运的场景,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生中的一些转折点或者好运。
3.由人对猫的负面形象衍生出来的谚语
汉语中,猫往往用来形容奸诈狡猾之人,这样的表达有“狗随人走,猫看食奔”,意思是猫是谁家有吃的就往谁家跑,狗无论主人多么穷苦,绝不离开,指猫性奸猾,狗性忠诚。“得胜的猫儿欢似虎”,这里“猫儿”比喻猖狂小人,“虎”比喻真正有作为的大人物。形容有些小人,由于取得了胜利而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猫一天狗一天”其实是中国的一个古谚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不可靠。其中,“猫一天”指猫的天性喜欢自由散漫,变化无常;“狗一天”则指狗的天性忠诚、稳定。指某个人的行事作风反复无常,时而调皮捣蛋,时而忠诚可靠,像猫和狗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一样。
三、中日“猫”谚语比较
(一)相同点
1.中日都有从猫的生理属性衍生出来的谚语
中日“猫”谚语都有体现猫抓老鼠和猫爱吃鱼的习性这样的表达。从猫捕鼠的用途来看,中日两国的看法是一样的。如汉语中“家内无猫,老鼠踩脚”,日语中也有相对应的表达“猫がいないと鼠が遊ぶ”。中日很多猫谚语都是能找到对应表达的。如由猫爱吃鱼衍生出来的谚语“猫改不了偷腥”和“猫に鲣节”。用来形容猫好奇心强的“好奇心が猫を殺す”与“好奇心害死猫”。
2.中日都有从猫的负面形象衍生出来的谚语
在中国,猫往往代表着不好的形象,常常用来比喻奸诈、狡猾、忘恩负义的人。从隋代开始,日本就向中国派遣使者,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年以来中日两国有着非常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生活习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对一些动物的看法也具有相同的态度。并且,中国和日本都是汉字圈,“猫”字都写成“猫”。日本人虽然现在很喜欢猫,在很多的神社和寺庙都供奉着猫,但从有记载的谚语来看,也是负面的形象为多,或是忘恩负义的代表,或是好吃懒做的典型。
(二)不同点
根据地域和生活环境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的不同,中日两国关于猫的表达方式也表现出了差异。例如,日本人对猫的印象比中国具体、细腻,喜欢观察猫的外貌特征。日语中有很多与猫的外貌有关的谚语,汉语中却没有类似的谚语。相反,和日本人更重视猫的外观相比,中国人更多地关注猫的习性。例如“小馋猫”“夜猫子”等。汉语中还有“猫冬”“躲猫猫”等词,这些词中“猫”借用了猫懒惰的性格,把“猫”动词化,有“躲”的意思,组成的词语更形象生动。而日语中的猫只有名词的用法,没有动词的用法。日语中有猫能够反映天气情况的谚语,比如“猫が顔を洗うと雨が降る”“猫が顔を洗うとき耳の上まで洗うと雨が降る”,指猫用爪子洗脸的话就是天要下雨了,“猫の顔洗いが夕方なら晴れ”猫要是傍晚洗脸就是晴天。在中国,也有很多有关天气的谚语,比如“燕子低飞蛇過道,大雨要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戴斗笠”“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但是里面提到“猫”的谚语却少之又少。日语中还有用猫的谚语来表达忙得不可开交的状况“猫の手も借りたいほどだ”,而汉语中却没有类似用猫的谚语来表达忙碌的谚语。
中日虽然对猫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猫的感情却又不尽相同,所体现出谚语背后的意义也存在差异。对于中国这样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猫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控制鼠害保护庄稼,因此在谚语中更注重猫的实用功能,中文中并不经常使用猫的外形特点来构成谚语。与此相对,日本人则很善于把握猫的外貌特征,细心地观察猫的习性,对猫的生理特点进行描写,来说明人的行为和事情的规律。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民族性格的差异
与中国人相对,日本人的性格更加委婉。在谚语中用到猫这一形象的时候,中国人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出对猫的印象和评价,而日语中的猫谚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多,通过使用修辞,更加间接、婉转地揭示的事物的规则和道理。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然而,日本领土面积狭小且四面环海,资源相对匮乏,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一点变化都会给国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日本人对生活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这就造就了日本人细致的性格。他们通过对猫的细致观察,创作了许多猫谚。所以在日语与猫相关的谚语里,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来描述猫的习性和本能。
五、结语
谚语体现着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谚语的探究与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的猫谚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几个方面罗列了中日有关猫的谚语。接着阐述了两国猫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最后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民族性格的角度分析了两国猫谚不同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文能帮助中日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谚语、理解和包容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关于中日“猫谚”背后蕴藏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有更全面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黄荣.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22.
[3]王连娣.日语谚语中的“猫谚”[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4):99-102.
[4]崔成子.中日猫谚语对比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375-376.
[5]杨梅.浅析日本猫文化[J].青年文学家,2021(03):145-146.
[6]张燕.“猫”在中日谚语中的文化内涵之比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