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
【摘要】五四新文化時期,胡适作为要角引得无数人追随,其思想更是影响深远。将时间作为线索来研究胡适思想的变化过程,可分成几个阶段,幼年到青年时期的教育修习过程,是胡适思想雏形的形成时期;归国后“暴得大名”并迅速成为社会顶流是其思想的定型时段;而再从山巅坠入谷底却依旧持续低语,则是胡适思想的成熟表现。在胡适思想的变化过程背后,更是旧学与西潮的碰撞,整个社会的思潮也在变动。而借由胡适思想探寻其价值内涵,或可解答今日社会里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胡适;思想;再造文明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2-001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04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吧。)[1]7691917年3月8日胡适在日记中所记,可作吾辈留学生之先锋旗也。而在两年后的北京,胡适于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说上,将这句荷马的诗念了出来:“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便不同了。”[2]224事实也确如胡适所言及的那般,在他回国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无远弗届的影响。
一、潜修思考者
在美留学的七年,为胡适后来的思想构建和“再造文明”的梦想奠定了基础。最初,胡适是学农科的。在学了三个学期后,改习文科[3]46。何以农学生摇身一变为文学生呢?据他所言有几个原因。一是对农学课程基本是没有兴趣的。二是辛亥革命打倒清王朝所带来的政治因素,令胡适产生了对政治史的兴趣。第三个则是他对文学的兴趣。据胡适自述,他受梁启超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主要是源于其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新民说》,这篇文章让他从此不再是井底之蛙,让他了解到除了中国之外,还同样存在着先进的民族与文化。第二篇文章是《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同样地令胡适接触到了传统四书五经之外的西方学术思想,开阔了胡适的视野。梁启超在其中“分中国学术思想史为七个时代”,但其中缺少了三个最要紧的部分,让胡适眼巴巴地望了几年。失望之余,自己忽发野心,心想:“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阙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4]103而后,胡适不断地吸收学习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他的思想也逐渐地初具系统。
在1914年他写的《非留学篇》中,指出留学之目的,在于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所谓过渡者是也。其中,第一急务便是为中国造新文明[5]599。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急切地表达了想要改变祖国状况的意愿,为中国带来新文明。何谓新文明,在当时的胡适理解是能够让中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一种新神州文明,此种文明乃是立足于传统中国文化,并于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迭代更新,再加以对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行吸收融合。易言之,为传统向新文化的转型。
一日,在与朱经农交谈后,朱经农提出:“我们预备要中国人十年后有什么思想这个问题。”[1]754胡适认为此一问题最为重要,便在日记中记了下来。这并非一个人所能够去解决的问题,但在我们众人心中应该时时刻刻思考这个问题。自那一刻开始,胡适便在内心思索,要为中国的未来思想作准备了。在此之后,胡适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将来的他要做“国人之导师”,要在思想学问上准备条件,求得一种可以自立立人,可以济世救国的健全的思想方法。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环境,中国人所面临的是来自欧美风雨的席卷。因此,这需要尽可能地将中西两种文化相协调与结合,使得我们古老文化里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重获新生,在后来也被胡适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回国前夕,胡适更是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震荡了当时中国学术界,也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二、引领风潮者
归国后的胡适到北京大学任教并迅速成为人们视野中的焦点。胡适作为一个年轻且没资历的年轻人,在回国后的短短两年内,迅速攀上了学术界的峰顶之处,成为领头之人,新的学术与思想风气也立马蔓延开来。除了梁启超外,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上,如此“暴得大名”之人,再也寻不出第二个来。不同的是梁启超是追随康有为进行戊戌变法而有名的,胡适则是全凭自己。其原因按余英时先生的说法是胡适归国后有一大段空白恰好被他所填上了[6]164。
为何恰好是胡适而不是别人呢?在一个社会动荡、政治经济都处于变动的时代中,中西文化碰撞的环境下,新思潮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旧传统文化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形下,人数稀少的上层精英思想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自上而下地去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潮变化。而胡适的思想则在当时与整个时代的关怀相契合。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思想气候,也让这股思潮自上而下地蔓延到了广大人民之中。
顾颉刚在回忆他最初在北京大学听胡适讲“中国哲学史”一课的情形时说道:“胡适抛开从前的课上讲义,重新自己编写,他用《诗经》作为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从周宜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满堂的瞠目结舌。傅斯年去旁听了后,也是满意。从此以后,我们对适之先生非常信服。”[7]71得到傅斯年和顾颉刚两位旧学根底深厚的学生领袖认可与护持后,胡适也站稳了脚跟。而通过顾颉刚的这段话也可以充分表现胡适的思想感染力和影响力,他能够将许多积压在人们内心深处不知道要如何表述的问题给传达出来。还反映出一个常被人所忽略的事实,即胡适能够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旧学与其留学时所学到的新学相结合,让旧学迸发出新的气象,让新学融入旧学之中。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当时的读书人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便是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在面临西方近代文明的挑战时应当如何应对。但大多数人仅修习了传统旧学而没有系统学习过西学,因此也无法将两者间存在的问题解决。胡适在留学期间便对这些问题相当关注,不仅系统地学习西方学术,闲暇时间仍自修汉学。蔡元培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序中说:“现如今修习过汉学的人并不少,但没有学习过西洋哲学史的人。在西方留学的学生中,专门学哲学的本就不多。而在这些学哲学的人之中,能够兼修汉学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胡适先生虽然从小便进入新式学校中学习,但并未停止过对汉学的修习。与此同时,还能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修文学与哲学,对于西方的哲学史有着自己的独特创设之处。因此编撰中国古代哲学史到了胡适的手里,难处便冰消雪融了。”[8]1
胡适所提倡的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方才是使其进入中下层人民视野的真正原因。在过去社会中,文言文是上层精英们的官话,几与普通民众所隔绝。而想要一种文化能够在社会中自由流淌,必须有一种统一的语言标准。胡适在他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就提到:“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9]54文章的意思是应当直接用国语来书写,而不用等到用文法和字典将标准国语订好后才进行书写。白话文运动的推行,让新的思想和观念能够迅速在报纸刊物上传播给人们。这也得益于中国文字自身的优势,它可以通过人们自己学习便能轻松掌握,无需进入学校学习。有这样一种伟大且文法简捷的语文,白话文运动又如何会不成功呢?[3]167伴随着全民白话文,他的思想也随之传播开来。
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各种主义问题萦绕在时人的心头,胡适则给出了他的答卷——《新思潮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认为建立起一种对待事物的全新态度才算得上是新思潮的意义,他称之为“批判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将其运用了,但还意识不到。这种态度不仅可以用来评判旧制度和旧习气,还能用于研究先贤圣哲,批判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规范。最后胡适总结为尼采的一句话,“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句话可以包括了整个运动的真义。
在具体的实行中,胡适又列举了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研究当前具体和实际的问题。为了去处理和解决这些当时社会所直面的实际问题,便有了第二点“输入学理”,即从当时先进的西方文明中选取适合的新文化、新思想与新学说。第三点是对待传统学术思想的态度,胡适称之为“整理国故”。先通过对旧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审查,再对其进行系统地批判与改造,这也是他认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本意是好的,但在当时却引得无数年轻人钻入故纸堆中,脱离现实,这也为后来胡适思想陷入低潮埋下伏笔。
对于新思潮的精神、手段,胡适也分别作了总结,其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手段是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而其唯一目的则是胡适在留学期间所设想的“再造文明”。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9]699。而到了晚年他将其系统地概述道:“通过严肃分析我们所面临的活生生问题,通过由输入的新学理、新观念、新思想来帮助我们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同时通过以相同的批判的态度对我国固有文明的了解和重建,那么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结果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文明来。”[3]176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胡适所追求的是教育救国,以教育再造中国文明。
众多青年在运动中追随着胡适,将其奉为精神偶像。当时有青年写信给胡适说:“先生的思想是很博杂的,所以先生的事业亦是多门的,一般青年对于先生,倒好像上海人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先到先施、永安去问一问,这实在是先生的荣誉,亦是先生的责任。”[10]161此种言论在当时并不少见,这也充分彰显了胡适在青年们的心中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青年们的动向。这也实现了他在留学时所希望的那般,成为“国人之导师”。
根据胡适在后来《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可以得知,他说:“他的思想受两个人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赫胥黎教他如何去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则是教他如何思考,处处顾及到当前的问题,将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是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及到思想的结果。”[11]657这种怀疑和思考的结合,让他充分理解了何为科学的方法,同时也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含义和功用,最后他自己归纳并总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字箴言。前者是胡适在上海求学时所接触到的,那时候的他深受进化论的影响,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为了适者生存的“适”。但也还停留在怀疑的表层上,并未有深入的理解。等到了美国留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胡适便从此服膺于“实验主义”,并与之一生相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这种思想深受当时迷茫的青年们追捧,因为能够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思想过于温和且保守,很快便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激流中落伍了,胡适也在短短数年内由“新青年”变为“老少年”了[12]264。
三、执拗低语者
历史的发展不总是由单一的力量来进行调控的,而是由多股力量交相竞争砥砺前行的。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前期的思潮是胡适所领衔实验主义与孙中山先生推行的三民主义。而到了中后期,社会主义的引入迅速地将另外二者的力量消融了不少。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席卷了当时的社会并成为主流,青年们纷纷为其中的美好愿景而投入之中。胡适所推行的实验主义在无声中将位置让了出去,他自己或许还未察觉。思想的变化进程太快,许多人一不留神便落到后面变为保守派,即便是曾经的引领潮流者。当年梁启超如此,胡适亦是如此。
胡适思想中的“实验主义”是近代美国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产物,为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解放思想,“实验主义”作为冲击传统文化秩序的一个有力武器,自然有其合乎当时社会潮流的一面。正如唐德刚先生曾经说道:“胡适之是个背负着孔孟人本主义大包袱的、天生的、入世的实验主义者。”[13]51胡适从留学美国开始接触杜威的著作,将其融入自身的思想中,终身践行实验主义,为中国近代思想领域树立了一个典范。但也正是这一以贯之的态度,他也将他自己困在了实验主义的围城中。
在“暴得大名”后的数年后,胡适又从山巅坠落,即便这非他本意而是在社会思潮的裹挟中行进的。暂且不论胡适意识到或仍旧未察觉到社会风潮的变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在持续地发声,只是沦为社会边缘的低语了。但若是想要去了解后五四时代,不仅仅可以通过那些跃入主流的新的“大人物”的思想,这个时期低语者胡适的思想依旧是社会风潮的构成部分。即便是底层的东西也在前进,也在改变,而且一直跟主流对话,甚至在未来某个时候再次成为主流[14]51。
四、余论
胡适在留美期间曾说:“梦想作大事业,人或笑之,以为无益。其实不然。天下多少事业,皆起于一二人之梦想。今日大患,在于无梦想之人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无不可见诸实际之理想。”[1]413他的梦想是为中国“再造文明”,也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了下去。这当然是一个未竟的梦想,哪怕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今日的我们仍在找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更别说到创造文化了。这个梦想我相信会一直传承下去,里面伴随着的胡适的思想,亦会一同流传。
在那个黑暗年代里,胡适只能根据过往的历史与外来的思想来建立对现代的理解,而对于未来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胡适毫无疑问地已尽了他的本分。他所未能实现的愿望我们有责任去肩负起来,不仅仅是为了胡适,更是为了中国未来的思想文化。我们不应该只是缅怀和憧憬过去学人的成就,而应当去尽到属于自己的本分。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留学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胡适.胡适全集:卷29[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胡适,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胡适.四十自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5]耿云志.胡适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顾颉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8.
[9]胡适.胡适全集:卷1[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0]胡适.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胡适.胡适全集:卷4[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2]罗志田.胡适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3]唐德刚.胡适杂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M].北京: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