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首都图书馆,北京 100021)
为了更好地提升国民素质,我国提出了文化数字化强国战略,推出一系列活动和措施。在战略引领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蓬勃。具体到图书馆领域,各级公共图书馆纷纷开拓工作思路,从满足读者需求角度对读者服务进行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特征。公共图书馆作为基层文化惠民的主阵地,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调整转型工作深入推进并持续创新开展,各馆坚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方向,优化阅读服务流程模式,更新数字化服务理念,整体阅读服务效率和水平均得以提升,获得广大读者一致赞许。
为应对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稳定的、长远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公共图书馆转型实践中,总结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找到制约数字化发展的根本所在,以《意见》的颁布为契机,把数字化的理念融合到公共图书馆的新阅读服务中,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智能阅读服务[1],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为其发挥社会价值提供有力支撑。
2022 年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元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设定 “到2035 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2]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3]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同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4]。
2011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就已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到2035 年,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明全民共享、全景呈现并提升全球影响”[6]。文化数字化从 “十二五” 时期的工程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7]。
图书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阵地之一,《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为图书馆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了政策遵循和行动指向。201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同样提出 “国家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 要求[8]。面向未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图书馆行业需在守正创新中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明晰战略定位,为图书馆事业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统一集成体系提供思路,积极探寻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进路,增强图书馆发展动能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通过多年发展,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无论从馆藏规模还是资源总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大多数建立起了网络数字图书馆,提供多平台数字媒体服务。后疫情时期图书馆领域数字化转型加速,在线读者服务得到大力发展。但在信息化建设迅猛推进的过程中,数据缺乏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各单位或者组织之间的数据形成 “各自为政” 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相关数据之间关联性不强,数据库间不能互相兼容,未能实现数据融合,出现了数据冗杂的现象,“数据孤岛” 成了数字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资源整合性不高,不能从全局利益出发,忽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整体建设上的特色性需要,造成图书馆人、财、物力的浪费,而且信息的关联程度低,内容分散,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严重打乱了文献资源建设的环境。另外,有价值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内容丰富度和创新力不够,更新速度慢,对市民不具备吸引力,总体呈现碎片化、良莠不齐的特点。不仅如此,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对文化内容的要求更高,读者的需求得不到响应,降低了读者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基于移动端的内容相较于PC端只是冰山一角,不太符合当前用户获取和使用的习惯。由此看来,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内容与市民需求存有较大差距,数字资源供给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产品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9],这与我们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目标背道而驰。
因各地区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需求存在差异,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指导意见,各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分布在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较为集中,网络设施优越,自动化设备齐全;乡镇、村级等基层图书馆数量相对较少、分布不均,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滞后,加之全国各地各区各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差异较大,资金分布严重失衡。
当前,须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和优化,加快补齐短板,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政府加大各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优化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推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和服务共享,支持城市智能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覆盖,完善信息化供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让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快推出相关法律层面的保障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及《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虽然在相关政策性文件中已提出公共服务机构对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要做到统筹规划,建立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网络[10],然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责任主体、财政支撑、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数字化公共服务标准也尚无具体实施细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精确度难以保障,制约着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点任务中,“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列于重要位置,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将图书馆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通过技术实施,统一标准逻辑关联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贯通 “数据孤岛”,推动实现多源文化资源数据的融会贯通和集成共享[11],让图书馆数字化成果得到更好应用,避免数据混乱和数据重复建设,通过共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从数据采集、解构、关联到重构、呈现、体验,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化,文化数字产品供给能力得到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 年底,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总量达2.5 万TB,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 “文津” 搜索系统整合共享馆藏元数据超过3.8 亿条”[12]。
第一,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全面规范,明确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管理、服务评价等,注重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规范化、多样化、精细化、特色化;第二,提升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创新性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引导各级图书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新媒体创新服务模式,使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智能;第三,依托国家文化专网,积极引导各级公共图书馆连接 “国家统一数字资源平台”,提高图书馆资源库、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推动形成广泛覆盖、深度融合、无缝链接的信息资源网络[13-14],实现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
浙江图书馆以信用为依托,推出标准统一的免押、免证服务模式,利用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平台,开通全省 “信阅” 服务,这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以联合形式打破区域限制,推进无边界无差别服务的重大举措。读者可以访问省内任何一家图书馆,在线浏览各馆数字资源信息;通过数据平台实时交互,后台物流定期流转,读者的异地还书需求得到了满足;或是读者通过平台选书,由快递送到指定地点后取书。这一看似很小的改变,背后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带来的大提升。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还有不少统筹和优化的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合理配置基层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完善数字技术赋能,打造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智慧化阅读空间,提供多渠道、全天候个性化服务场景;加强供给适老数字化服务产品,着手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建设、无障碍服务设计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智能数字化文化服务;加大图书电子版权购买和开放力度,借助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适当在乡镇、农村推广数字化阅读,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由此打破地域界限,充实基层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帮助当地居民借阅更多种类的电子图书。
2020 年,国家图书馆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推出 “网络书香·阅见美好” 小程序,面向全国1 500 余家图书馆,共享数十万种精品数字资源,支持各馆开展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惠及广大基层群众[15],在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均等发展方面发挥着示范作用。
目前,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及基层公共图书馆已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服务能力,基本实现数字阅读、自助借还等服务智能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省、市级图书馆也普遍接入互联网,阅读空间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设移动阅读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依托国家数字化专网连通各级各层服务网点,初步建立起全覆盖、多终端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网络,数字化图书馆体系逐步健全。
各级图书馆需积极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将适用技术有效嵌入图书馆的应用场景之中,在提升数字化产品供给质量上做足功课,丰富数字资源转化路径和呈现形式,对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组,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引领下,构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和基础服务的改善。
4.1.1 坚持 “以人为本,全民共享” 的原则
以分众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在做大做强基础性服务的同时,提供创新性服务项目。
(1)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以校园平台为依托,以数字图书阅读机、电子书借阅机为载体构建完整的、具有特色的阅读新生态,关注青少年阅读核心群体,深化阅读活动与教学;(2)鼓励各地根据实际,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帮助老年人填补数字鸿沟,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3)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提质工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开展个性化服务等,借助 “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推动基于全民阅读的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4.1.2 加强协同发展
以 “大文化” 理念促进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资源的整合共享,将数字化理念融入阅读服务的建设过程中,建设新型文化空间。
(1)进一步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互动融合发展,基于现有原始馆藏数据,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数据融合,持续发展线上线下、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型服务业态,创新服务空间,打造多样化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既是落实国家关于推动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的相关文件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需求的驱动,同时也要加强辐射力,提高图书馆的公众知晓度、参与度和美誉度;(2)鼓励在景区公园、社区酒店、剧院商圈等公共场所建设公共阅读空间,将无边界服务的设计与生活场景融合,开放式的阅读环境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细细体验,引入多元化服务项目,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探索开发共享型阅读体验,多样化满足用户的求知和休闲娱乐需求。
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逐渐从概念性构建迈向实践性探索阶段,推出了虚实共生、超强智慧感的体验空间,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服务场景。在元宇宙赋能下,内容创作、阅读形态及空间场景实现演进与升级,形成智能化的支撑体系与服务环境,必将提升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推动数字化图书馆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引下,以数字化手段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推出符合读者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促进图书馆数字化体系建设,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更多元的阅读体验及可持续的发展根基,将是数字化阅读助力全民阅读的重要支点,必将为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