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业技师学院 陈顺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课程思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积极研究、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技工院校同行课程思政的学习和交流,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技工院校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只具备一技之长而没有良好的道德和素质,不仅会严重制约其自身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这些技能人才将无法担当大任,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塑造。全面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工作,就是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着力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原则。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技工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不断拓展德育的方式和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有利条件,将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无缝对接,使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党选人用人最根本的一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同时,更要突出以德为先,把“德”放在选人用人的首要位置。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要着力开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思想教育;要着力开展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用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思想认识、科学的思维方法统领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实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自己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格局。全员参与,就是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全过程育人,是指从时间上来说,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上来说,强调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使育人从自发走向自觉,这是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全面增强育人效果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能有效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组织实施课程思政的本领和水平,在学习和实践中将自己培养成为“四有”好老师,从而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革命。对我们技工院校而言,这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近年来,技工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国家人社部、教育部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基本格局,积累了许许多多可供交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为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和总结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方法,必将进一步助推技工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技能人才的培养。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根本。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努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品德高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2.遵循正确的基本原则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要在“能结合、会应用”上下功夫。要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挖掘和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进行非体系化、非系统化的渗透式教育。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原则;二是创新思维原则;三是突出重点原则;四是注重实效原则。
课程思政应坚持目标引领,要确立相应的目标和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才能使课程思政纲举目张,通过目标引领,任务驱动,达到预期效果。
1.课程思政目标要具体明确
课程思政目标,引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备课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并体现在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中。因此,每门课程都要结合课程内容,通过系统设计,确立明晰的课题思政目标,课题思政目标各有侧重,重点突出,明确具体。
2.课程思政要做到任务清楚
课程思政要求涵盖所有课程,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实施课程思政,要列出任务清单,重点落实好以下几项任务。
一是加强课程思政标准建设。要完善现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统筹三维目标。从不同时期的三维目标的表述来看,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德育目标”抑或是“素质目标”,归根到底都属于思政目标的范畴。因此,结合新时代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宜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德育目标”“素质目标”这些不同的目标表述,统称为思政目标。
二是备课教案要融入思政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中课程思政目标的要求,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映在教案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形成一体化反映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进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校本教材。
三是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学习任务中,紧紧围绕“融入”,在“能结合、会应用”上下功夫,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课程思政这项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抓思想教育,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其历次全会的相关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习总书记对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相关论述,核心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领导重视和组织有力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将技工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组织好、开展好,离不开学校党委和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凡是课程思政搞得好的学校,都是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过问、亲自督促和检查推进,出台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形成了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凡是课程思政开展不理想、效果不明显的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和组织不力的问题,没有制订推动工作的办法和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源泉。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课程思政工作的性质、内涵对广大的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快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学校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灵活有效的方法,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开展系统性培训和教育,要通过政治学习、读书会、交流座谈、网络学习等形式,驰而不息地抓好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头脑,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领思想和行为。
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是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的必由之路。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国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课程思政对技工院校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寻找规律,在创新中推动发展,是提高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只有积极的实践和不停地探索,才能推动技工教育教学的变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思政元素的选择与融入,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成败和效果。
1.思政元素的选择
思政元素的合理选择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要根据各门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认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内容,等等。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围绕3个方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四是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规划、职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加强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良好品行的过程。
2.思政元素的融入
思政元素的合理融入,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找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使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实现柔性对接,像“盐溶于汤中”一样,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思政教育。
一是注重隐性渗透。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隐性渗透方式,应避免硬性融入与灌输。
二是注重正面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传播正能量,鼓舞精气神,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
三是联系社会实际。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火热的社会生活,在专业教学中及时宣传国家的大事、喜事,宣贯党的重大会议内容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从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寻找和选取思政元素,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
四是用好对比教育。通过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社会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等,使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
五是遵循认知规律。思政元素的内容选择,要结合学情特点,立足学生学习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做到难易适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全面规划,逐步推进体系化建设,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体系、资源支撑体系、教学平台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系统,才能持续地推动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1.机构设置
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要开展得好,必须依靠组织推进。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院系组织推进、课程组(教研组)实施落实、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要设置课程思政研究的专门机构(教研室),研究拟定学校课程思政规划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制订实施计划、推进步骤、工作制度、办法措施、督查奖惩机制等文件,经会议讨论后组织实施。
要建立课程思政专管机构,统筹协调课程思政教研室与教务处、系部、学生处、校团委的合作,构建从学校大脑中枢到每位任课教师神经末梢的一体化联动工作体系,压紧压实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任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活力。要注意吸纳一些企业及同行专家进入课程思政管理机构,为课程思政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2.制度建设
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建立课程思政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备课制度、授课制度、说课制度、听课评价制度、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制度、质量控制与效果奖惩机制等制度。要靠制度指导规范课程思政行为,靠机制推动和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良性开展。
3.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此,必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要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学习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开展课程思政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本领。还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以及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为抓手,将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取得的业绩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引导每一位教师都逐步成长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行家里手。
4.资源整合
搞好课程思政,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统筹协调育人资源,完善育人体系,丰富育人内涵、扩展育人渠道、创新育人载体、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必须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首先要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挖掘要求,然后将目标和要求分解到课程群,最后再细分到每一门课程。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性质、目标、规格和要求。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应从专业建设的源头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遵循。为此,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制订,要增加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即在以往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课程思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课程(或教材)教学目标的修订
课程(或教材)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的,课程(或教材)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或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职业需求,组织相关专业人才和资深教师,对课程(或教材)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修订,要结合课程(或教材)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特点,通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开发,确定各门课程(或教材)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用于指导课程(或教材)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思政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要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3.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开展
(1)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
对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围绕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挖掘和选择思政元素,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政治思想品格。
(2)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
对专业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优势和课程特点,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和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情、文化、历史等角度挖掘和选择思政元素,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深化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职业和专业的认知,培养敬业乐学的精神。
(3)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
对实践类课程,要注重理实结合、知行统一、教学做结合、学思践悟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思政教育、素质提升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
课程思政的开展以教学平台为支撑,要通过备课、授课、实训实习、作业辅导、教学研讨等各个环节加以贯彻实施。
1.备课教案要体现课程思政
教师在备课设计和教案编写时,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或课程标准)为指导,合理挖掘和选择课程(或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备课教案之中,要注意将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有机融合,要避免牵强附会地“贴标签”,生拉硬扯地“瞎拼装”,生搬硬套的“两张皮”和不着边际的“乱挂钩”。
要从学情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贴近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想特点的素材,以此产生教学双方的心理共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授课过程要体现课程思政
授课过程是教与学进行信息交流传递与转换的过程,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导入等方式,适时嵌入思政教育,不搞单向灌输,不强加观点,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出发,贴近社会,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课程思政最理想的境界,是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浸润、受教育、受荡涤、受洗礼。
3.实训实习要融入课程思政
实训实习是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过程和阶段。应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侧重于技能报国、工匠精神、职业生涯发展、就业、立业、创业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涵养和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
4.学习辅导要包含课程思政
任课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辅导中,要注意对学生正确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5.教学研讨要重视课程思政
要将课程思政作为技工院校教学研讨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本领,为切实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6.第二课堂要融入课程思政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应用好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第二课堂的特点,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分类指导,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增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汇聚形成“三全育人”的磅礴力量。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和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有力保障。
1.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为此,要对备课、说课、评课标准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相应增加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操作等要求,还要对备课、说课、评课等评分表进行修订,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要求赋予相应的分值,以起到对课程思政的牵引作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行为的规范化。
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检阅和检验,业已成为广大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的重要活动。在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活动中,对教学方案设计、说课、授课等环节都要规定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有利于形成对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助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2.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情况进行效果测评,是检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度的重要手段,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案和实施办法。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平常检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坚持专项测评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3.建立社会综合评价体系
一是与用人单位的标准要求进行对比,评估课程思政效果。应积极听取和注意采纳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统计整理相关思政元素,反馈至教学职能部门,成为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助力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二是从学生顶岗实习中,分析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要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撰写的顶岗实习日志和顶岗实习报告等资料,检查学生的思想状况,统计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变化和价值取向,引导和调控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
三是通过用人单位信息跟踪,评估课程思政效果。要建立问卷调查机制,定期组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跟踪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动态,准确反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政治表现、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生活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作为量化评估学校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依据,不断推动和改进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助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为课程思政搭建良性发展的强大支持系统,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行稳致远,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专业教学之中,与专业教育教学课程同设计、同实施、同向同行,使教书与育人从自发走向自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格,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