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发声

2023-02-17 11:57余笑忠
诗歌月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聂鲁达读诗广电

余笑忠

网络时代引起的变化无远弗届,文化及传播领域亦在其中,尤其是自媒体日益兴盛的当下更是如此。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诗人读诗、朗诵家及爱好者读诗可谓方兴未艾。这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单是梳理新传播现象就得费时不少,鉴于精力有限,我只能就诗歌朗读这种传播方式浮光掠影地谈一下观感和自身经历的体验。

印象最深的是近年几个诗歌传播平台。一是流量最大的读诗平台“为你读诗”,邀请演艺人士朗读现当代诗歌,由于朗读者自带流量,加上这个平台开风气之先,故从流量上来看,言其影响最大是不争的事实。第二个是“读首诗再睡觉”平台,诗人撰文的导赏很有特色,加上这一两年适时跟上短视频主流,可谓风生水起。除上述两个平台之外,再就是我的广电同行们打造的几家读诗公众号。较早的有广东电台的“好听周末”读诗板块,朗读者为资深节目主持人马莉。除赏析外,编者还邀请诗人发声(自述创作谈),制作很精心,出版过精选CD。另一家是上海广电SMG 旗下的“侧耳”公众号,邀请诗人做艺术顾问,朗读先单纯以音频,后来以音频加视频的方式呈现,朗读者为上海广电旗下电台、电视台、融媒中心主持人,特色是朗读者均以自己的感受来点评诗歌,这一点让人对上海广电旗下主持人的诗歌修养刮目相看。他们还出版过诗歌有声读物。如果再提一家的话,那就是我所在的湖北广电音乐广播部运营的公众号“遇见好诗歌”,2016 年以“遇见诗歌”为名起步,后因“遇见诗歌”被他人有意注册,2017 年改用“遇见好诗歌”之名,朗读者多为湖北广电系统知名播音员、主持人,也曾邀请过部分普通话较好的诗人读诗,出版过《有声诗歌三百首》。以个人的偏好,不得不提及的还有著名歌手小柯的个人读诗公众号“小柯”,其特色是弹琴读诗——以即兴钢琴伴奏的方式读现当代诗,以及他极具辨识度的低沉、浑厚的嗓音。选诗也颇有眼光,堪称诗人的知音,遗憾的是2021 年后未再更新。

若论开诗歌短视频录制先河的非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的“中国好诗歌”莫属,其中含有诗人本人谈创作。做了200 余期,遗憾的是未再持续。

一些诗歌刊物也增设了扫码听诗(如《诗歌月刊》)或扫码听诗歌演唱版(如《诗江南》),此外还有民谣歌手唱诗。由于视野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上述现象都是让诗歌发声、传播当代诗歌的新途径。

再就诗歌如何诵读谈几点个人浅见,供有机会参与诗歌朗诵会、录制朗读音视频的诗人朋友们参考。

首先要说明的是,现当代诗并不追求获得读者的“即时反响”——像舞台上的表演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是追求深度或陌生化的效果。换言之,这种写作倾向导致了现当代诗不以可诵为目标。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凡是好诗都是不可诵的。事实上,马雅可夫斯基、聂鲁达、布罗茨基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都是朗诵高手。我记得好像有这么一则逸闻:西班牙诗人洛尔迦不愿意阅读聂鲁达的诗,原因在于,一看到聂鲁达的诗耳边就会回响起聂鲁达朗诵的声调;为了让自己的写作少受这种声音的干扰,洛尔迦索性不读聂鲁达的诗。这则逸闻或许从反面印证了聂鲁达朗诵的感染力。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 充满了我的灵魂/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词……(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好诗的标准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能直击人心或许能算得上一条——当然,何谓直击人心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朗诵的文本选择很重要。我的建议是,选择带有叙事性的诗作,也就是所谓有带入感、有朗读语感的诗作。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情节,但最好是“句句落实”的诗——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检验诗歌高下的标准。诗歌的篇幅在20 行左右为宜,过短不利于朗诵者发挥,过长则无必要,越长反而越容易暴露出朗诵功力的不足。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像西川那样有表演天赋的诗人除外。

新诗绝大部分诗是可以读出声来的,有的诗人在修改诗作时是默读,发现读不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反复斟酌,直到找出更好的表达方式(更顺)为止。同理,出于朗读的需要,可以对现成的诗歌文本进行修改。(一)替换掉拗口的词汇;(二)替换掉听来容易产生歧义的多音字词;(三)人称代词他/她同时出现在诗歌文本中,应替换其中的一个代词以便区别开来;四、为活跃现场气氛,灵活地对字词或句子加以调整。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好的朗读会让一首诗更富有魅力。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诗人朋友耀旭即兴记下的听一位外语朗读者读诗的感受,兹录于此,与读者朋友共赏:

好几次/我听一位朗读者/用一种/陌生的语言/读一首诗/一首陌生的诗/被陌生的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朗读/我听不懂/又好像听懂了/闭着眼睛听/不去揣测/它写了什么/就听那声音/节奏/空白/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完整地听下来/仿佛/从这个世界的深处/获得了/一点什么/这是/一首诗/来自另一颗灵魂/另一个世界/和另一副嘴唇(耀旭《一首诗》)

在声音表现上,个人建议要朴素本真。人们之所以希望听到诗人朗诵,更在乎的是诗人的真身(包含真声)。朗诵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不要模仿舞台腔,而是说人话,说心里话。当然,要做到像说话那么自然,要摆脱舞台腔,或避免照本宣科地读稿子,还真需要练习,包括必要的语音规范和节奏感(断句、重音)练习。虽然不必追求标准的普通话,但还是要让在场大部分听众能够听得懂为宜,唯有听得懂才更容易产生共鸣。这里不排除有时用方言读更是别有意趣,更有感染力。技术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发声的音量大小不同,嘴唇离话筒10—20 厘米(大约一拳)为宜,太近了容易喷话筒,太远了收音效果较差,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朗读效果。再就是方向上可稍稍偏一点,不要太过正面面对话筒。

某些场合要有必要的仪式感。诗人们大多个性自由散漫,穿着随意,但较庄重的场合,为了体现对听众的尊重,为了不至于与现场氛围产生违和感,着装当以得体为宜,肢体语言有诗人的风度就更好。此外,精心挑选的配乐也必不可少,但这不是诗人的任务,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而言之,朗读要配得上好诗,诗人不要怯于发声,因为诗人是自己诗作合适的朗读者,诗人不可辜负自己的佳作。当然,从朗读艺术的角度而言,诗人也未必是自己作品的最佳诠释者,正如作曲家未必是自己作品的理想诠释者,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而无论如何,富有魅力的朗诵有助于感动听众,赢得更多的知音,自然有助于当代诗歌的传播。

猜你喜欢
聂鲁达读诗广电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希梅内斯诗学观念下聂鲁达的诗歌研究
读诗的窗口
为了遇见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广电巨贪借改制谋暴利
聂鲁达的双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