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小钰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对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公立医院需要基于新医改的相关要求,深入分析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类问题,并针对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等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建立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降低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夯实医院成本控制基础,提升公立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新医改具体指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改革重点集中在医疗机构的监管、运行、管理体系上,要求各部门积极健全社会公共医疗服务机制,减轻广大公民的医药负担。公立医院作为提供社会医疗服务的主力军,是新医改制度实施的主体。固定资产管理是公立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财务控制、成本核算的关键内容[1]。基于新医改,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发生了变化,相关人员需要通过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促进公立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协助医院控制成本,制定更科学的管理决策。另外,新医改导向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还应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其社会责任。因此,相关人员应基于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方案,确保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效能最大化。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是结合医院的管理目标和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细致分解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并用对应的管理程序控制固定资产管理,使其效益最大化。基于新医改,公立医院实施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价值如下:
公立医院资产体系中固定资产的占比较大,而精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可减少损耗,提高医院运营效益,帮助医院控制运营成本。
固定资产是维持、辅助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前提,其规模、总量、利用率都关系着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实施可使医院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用更高效的管理方法降低固定资产损耗,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自内而外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为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同样面临着诸多竞争。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保证医院固定资产得到合理配置,用有限的资产提供更多服务,以此增加医院整体收入,并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创造良好的条件[2]。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应以整个生命周期的资产数据为准,但一些医院在记账时获取的信息滞后,且部分资产尚未验收入库,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的基础核算、计量不到位。固定资产入账时信息缺失,将直接影响部分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成本核算。比如,个别医院对于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原始数据当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格、型号、出厂日期等重要信息缺少记录,导致后期资产核算人员难以将其准确分类、准确计量,直接影响资产核算效果。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我国公立医院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但由于固定资产的特殊性,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预算编制粗放、组织结构不合理、人才匹配有偏差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时的战略目标不明确,且资产管理信息的参考价值不高,使得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存在重复购置、闲置情况,资产配置不合理,整体的利用率较低[3]。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种类较多,且固定资产的功能差异明显。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程度不足,且部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分离,容易造成资产入库时间与入账时间不符。这些信息之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医院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降低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同时,医院病区、科室的空间分布广泛,医院在清查固定资产时会面临诸多困难,资产管理人员所掌握的固定资产信息本身存在滞后性,且精确性不足,使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的风险。由此可见,当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不科学,实效性不强,需要及时按照新医改的整体要求,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清查、抽查制度,以及日常的管理制度。但在按照年度、季度、月度的核查时间盘点固定资产时,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盘点固定资产时,财务部门为主要成员,其他辅助部门不重视、不参与,使得财务部门的检查执行力度不足,无法准确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摸底[4]。不仅如此,部分医院尚未针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设立台账,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虽然设有奖惩制度,但实际上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管理成员缺乏积极性。
在新医改背景下,为了促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实现精细化管理,相关人员应从资产盘点入手,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同时灵活采用财务审计方法评估、核算固定资产,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第一,细化固定资产的盘点方案,明确盘点频率、盘点期限、盘点范围和盘点程序,组织成立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牵头的盘点小组,医院内的其他部门辅助盘点,多部门相互匹配,清查病区、科室的固定资产。
第二,通过财务审计客观评价医院内的固定资产。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可结合固定资产的特点,采用现值法、本量利分析法等,对医院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其他大型固定资产进行财务专项审计[5],以掌握固定资产预算执行效果、日常使用效益、运营情况,总结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为后期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提供依据,同时为医院购置固定资产、更新大型医疗设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在医院内部形成精细化管理的闭环。
资产配置是公立医院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内容。为优化配置,公立医院应以预防资产闲置、资产浪费为目标,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该小组由不同部门的核心成员组成,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验收和鉴定。小组内的成员各司其职,负责资产管理过程中各类任务。例如,固定资产管理小组负责制度设计、验收流程设计;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固定资产的验收,并在固定资产购置、安装结束后对其进行鉴定,设置统一的信息卡片和台账;财务部门根据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后的信息数据完成入账、付款、效益分析工作,并接受其他成员的监督,避免出现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的情况[6]。
另外,固定资产出现变动时,还应根据精细化的固定资产交接程序处置固定资产,各主体需要及时交接,并记录关键信息,避免出现固定资产流失现象[7]。公立医院可按照新医改对医院内部管理的要求,设置固定资产报废、调拨、捐赠的管理审批程序,依次执行审批程序后,给出书面和电子版的申请报告,经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评估核算后办理相关手续。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还应集中管理,并在评估、鉴定后上交给医院财务部门,使其登记销账,在固定资产财务系统中补录相关信息。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类别较多,为确保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管理,还应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应积极构建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登记入账、使用、日常保养维护、财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执行、后期处置等程序转移到线上的智能管理系统,且系统内的数据可共享[8]。
第一,公立医院可根据各科室、病区购置固定资产的实际需求,在系统内提出购置申请,资产入账后录入系统。正式购置申请前,还应结合医院财务预算方案分析资产购置的可行性,提前预防超预算风险。
第二,结合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程序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建立可溯源、动态化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功能模块中还应建立数据库,为相关主体提供财务数据。
第三,以物联网、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为核心,分别为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建立RFID 芯片。系统可在资产购置后扫描该芯片,自动录入信息,监控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位置、状态[9]。同时,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数据模型,呈现固定资产的所有数据资料,包括医疗服务数据、日常管理数据、运维养护数据等,以此促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以医院的磁共振仪器为例,该系统可定期采集仪器上的RFID 芯片信息,获取开机次数、故障次数、维修次数等信息数据,评估分析其使用效益,生成可作为决策依据的管理结果。此外,通过分析设备的开机时间、耗时,优化服务过程中的预约使用程序,提高其利用率,满足新时期医院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
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公立医院应围绕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实施生命周期管理,细分各主体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第一,公立医院应设置科学、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随后从固定资产预购、购置、验收、入账、管理、效益分析等环节入手,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同时全方位监控固定资产、资产管理主体,加强管理固定资产。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主体深入交流,共享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相互协助、合理分工,共同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第二,建立溯源体系,使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活动信息处于监督下,定期产生真实有效的管理数据,为资产配置提供可靠数据。基于溯源体系,固定资产管理期间的主体责任更加清晰,发现问题后可快速响应,及时追责,督促责任主体进行整改,高效率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第三,制定精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奖励考核制度》,用细致的制度条例约束管理主体行为,划分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同时,督促各管理主体主动完成固定资产管理任务,并以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为引领,妥善完成固定资产盘点、资产清查、资产配置、资产增值保值等方面的管理任务。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践行精细化管理理念时,还应围绕新医改相关政策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目标,从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管理责任、资产配置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机制。同时,为满足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各公立医院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在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打造更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以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质量,有效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