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探讨

2023-02-17 02:35:34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2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事业单位主体

朱 雅

(作者单位:淮安市开发区财政局)

数量众多的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深化,这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固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暴露出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利用好绩效评价这一工具,深入剖析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明确未来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不过,当前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为未充分运用绩效评价工作来解决财务管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后续财务管理的改进。鉴于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探讨,从而帮助事业单位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水平。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是指按照既定的标准、流程、方法,对财务管理工作绩效状况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继而给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指明方向,推动财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从这一工作开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制订绩效评价计划。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如何开展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细致的安排,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围绕绩效评价工作目的,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流程等[1]。二是绩效评价计划实施。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计划对财务管理工作实施客观评价,评价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好坏。三是绩效评价反馈改进。当绩效评价计划实施完毕之后,需要及时进行反馈改进,围绕财务管理具体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同时对绩效评价工作本身进行反思优化。从流程来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不同环节环环相扣、前后衔接,当绩效评价反馈完成之后就进入下一个循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要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反馈性、及时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以保证绩效评价达到预期目的。公平性是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必须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因素或者外部干扰等对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反馈性是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中注重沟通反馈,及时了解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保绩效评价有序推进;及时性是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需要及时开展,以确保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存在不少问题,这导致此项工作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给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一)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目的不够明确

明确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通俗来说就是为什么要开展这一工作,希望通过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从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开展的情况来看,往往存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情况,即不知道要通过这一工作来达到什么目的。事实上,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是否明确对于绩效评价质量的影响极大,很多事业单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财务绩效评价目的不够明确、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目的本末倒置等问题[2]。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很难得到充分发挥,继而拖累财务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举例来说,不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应付上级的检查,甚至将其作为“秋后算账”的一个手段,在这样的评价目的之下,此项工作很难充分发挥价值。

(二)绩效评价内容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审查财务管理行为的合规性为主,即重点评价、关注的仅仅是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评价较少。这样的评价内容容易导致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举例来说,缺少财务指标方面的评价会导致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是否健康、资金使用效益如何等无法掌握,这对于后期财务管理调整是不利的。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内涵的了解不够全面,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在事业单位不同领域的具体用途。在绩效评价内容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绩效评价结果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事业单位很难做到通过评价结果的充分应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具体来说,评价内容不全面,往往意味着财务管理工作某些方面没有进入评级范畴,这一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久而久之会越来越严重,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危害。

(三)绩效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需要优化,现有的评价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全面地评价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匹配事业单位发展,评价结果失真的问题突出。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创新方面主动性不够,更多依赖评价人员的主观经验进行简单的、概括的定性评价,这一评价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粗放,不仅难以精准把握财务管理各类问题,而且难以对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量化的绩效评价方法比较欠缺,在信度和效度更好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的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这影响到了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利于此项工作目的的达成。

(四)绩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主体单一,具体表现为绩效评价以内部评价主体为主,缺少外部评价主体,同时内部评价主体又以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为主,这会严重影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全面性[3]。事业单位如果让财务管理部门自行开展绩效评价,那么评价结果很容易失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隐患会被故意隐瞒。另外,由于财务管理本身有一定的专业性,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门槛,当前事业单位业务部门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面基本上都是缺位的,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在服务业务经营方面的情况无法反映到绩效评价结果中。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缺失不利于从中立的视角对财务管理的情况进行全面审视,不利于发现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部分事业单位不愿意花费资金聘请第三方评价主体进行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没有充分利用外部智囊进行绩效评价的创新。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很强,针对上文谈到的种种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统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开展。

(一)明确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目的

事业单位需要在“为什么开展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方面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绩效评价目标,从而紧紧围绕正确的目标进行绩效评价方案的优化设计,全面提升该项工作水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用好评价结果,推动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事业单位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来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财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与事业单位发展更加匹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全面了解、把握财务管理水平,识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这一工作的改进方向及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通过绩效评价发现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员工行为不够规范,导致财务风险增加,那么未来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同时评价目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事业单位只有对此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在绩效评价方案的设计方面更加合理[4]。举例来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目的除了上文所谈到的发现并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还包括推动事业单位反腐倡廉、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等。评价目的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指挥棒”,只有方向明确,才能够避免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误入歧途”。

(二)科学界定绩效评价内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性进行评价,还需要根据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目的来拓展评价内容。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内容需要囊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财务指标,如收入、支出、费用、现金流、资产负债率等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财务数据的客观评价,掌握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如果上述指标都比较理想,就说明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反之则说明财务状况不够健康。其二,对于财务管理行为是否规范、财务决策是否科学等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好坏,了解财务管理工作是否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要求。其三,评价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支持作用,如果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那么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分数就高,反之则意味着评价分数较低。基于上述分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内容需要进行拓展,评价内容越全面,越能够对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把握,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指明方向。

(三)优化绩效评价方法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需要不断优化,通过引入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顺利实现评价目标。具体来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行为评价相结合,综合用好不同的评价方法来提升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定量评价方面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判定财务是否健康,定性评价方面主要是对财务管理行为的合规性、效率等进行评价。未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在过程评价、定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入量化评价、结果评价导向等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真实。财务管理量化评价方法层面,事业单位需要围绕评价目的及内容,确定量化的评价指标,明确评价标准,对财务数据指标进行评价[5]。例如,对于财务运营能力、抗风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财务是否健康的结论。另外,事业单位可以尝试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统筹兼顾结果性指标与行为性指标,实现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之间的平衡,提升绩效评价质量。

(四)拓展绩效评价主体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主体需要做到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够较好地提升评价工作的信度及效度,弥补评价主体单一的缺陷。具体来说,单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二是第三方评价机构。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事业单位内部评价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使其做好各项工作。第三方评价机构中立性比较强,作为旁观者,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单位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还需要引入其他部门作为评价主体。举例来说,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需要成为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这些部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好坏有较大的发言权,业务部门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情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解决评价主体单一方面的各种问题,鉴于此,未来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拓展财务管理评价主体,以提升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

四、结语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借助绩效评价的激励、引导等作用推动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了解、把握绩效评价工作实施要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水平。本文所提出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策略主要包括明确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目的、科学界定绩效评价内容、优化绩效评价方法、拓展绩效评价主体等。对于这些策略需要做到统筹兼顾,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取得预期效果。与此同时,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绩效评价这一课题的深入探究,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从而为事业单位做好这一工作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使绩效评价实践少走弯路。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事业单位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