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定 珍,侯 杰
“三个高地”“四新使命”(以下简称“三高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的科学指引。“三高四新”战略是指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要求湖南高职院校培育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支撑湖南现代产业建设[1]。但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下,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普遍存在着学生职业能力欠缺、专业能力不匹配、人才流动性大等系列问题,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难以满足,用人成本增高,企业发展预期不稳,产业发展受阻。因此,湖南高职院校急需突破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依赖,通过多种方式探寻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协会等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创新型办学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办学主体更加突出企业、行业协会的教育实体作用;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强调多主体的紧密性、协同性和灵活性。关于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已经有一定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建设了大阪产业大学等一批产业大学,主要培养实用型产业人才,这些产业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大学;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于1998年开始筹建产业大学,2000年正式运营,这是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主要宗旨是服务产业,但英国的产业大学从内涵来看与我国提出的产业学院并不一致。2006年,我国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了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这是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随后一批产业学院应运而生;2012年,我国提出探索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2015年,我国提出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企业和公办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随后,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2021年1月,湖南省教育厅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首批建设的16个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见表1)。这16个产业学院涵盖了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重点支持机器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行业,其所属高校都具有育人成效显著、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用联动深入等特征,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表1 湖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对接“三高四新”情况
续表
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处于起步时期,试点院校全部为高层次的本科院校,而高职专科院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湖南高职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推动现代企业发展,提高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理实一体化教育基地,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实际工作技能,从实操角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二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缓解高职院校就业压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锻炼,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得到就业市场上企业的青睐。三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不仅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能通过融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丰富高职教育模式,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适应的矛盾,人力资源市场存在“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湖南在这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在“三高四新”战略推动下,湖南的机械工程、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迅速发展,而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人才严重短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湖南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北上广深等地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工资待遇等的虹吸影响。据2021年就业吧APP平台面向湖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愿意到长沙、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42.41%,愿意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8.7%,两项合计超60%。落实“三高四新”战略重点在于长期坚持抓项目、强企业、兴产业、振兴实体经济,产业融合是发展实体经济的现实选择。湖南在产业融合方面缺乏高效引导,重点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不足,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同时还存在原创性技术成果较为欠缺、产业区域协同性不足、产业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为此,湖南要加快产业与科技、与金融、与人才的融合,打通各项要素供给通道,构建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除了要有高端领军人物,还要有数量众多、技术技能过硬的基础人才队伍的配合。因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契合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需求,在“三高四新”战略中大有可为,其建设和发展的意义在于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通过与行业、企业等合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及支撑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湖南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大四维联动机制”和“小四维保障机制”的共同作用,推进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具体见图1。
图1 湖南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四维联动”模式
所谓“大四维联动机制”指的是在政府的扶持与推动下(政府维),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市场维),发挥学校理论培训的优势(学校维),整合企业优势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企业维),做到实践教学平台企业化运作、实践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使实践教学平台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基地。
政府维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引导、协调校企关系和监督教学质量,确保现代产业学院在健康稳定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政府需要做好职业教育的顶层规划,明确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及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关系、合作类型,保证产业学院得到法律法规认可,出台配套政策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做好事后监督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3]。
市场维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省各地区产业不断转型、调整,企业需要的岗位不断更新,而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偏低,大多数时候都是根据就业情况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难以预知人才需求方向,造成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而且包括行业协会、企业等,这些市场主体的加入有利于产业学院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方向。此外,产业学院建设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为行业、企业服务,并及时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研判[4]。
企业维度。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与高职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践指导导师,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学院的科研平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与学校一起开展现有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
学校维度。学校着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校应开展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步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做好学院优势专业群建设,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密切与企业的合作,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5]。
“大四维联动机制”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主体保障,而“小四维保障机制”则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系统保障。“小四维保障机制”包括现代产业学院的环境系统(制度维)、组织系统(组织维)、基地与条件系统(条件维)、拓展系统(创新维)。
制度维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如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制定专门的激励方法,包括奖学金或工作津贴等,面向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设立专门的补贴制度;应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共享机制的建立,实现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
组织维度。组织维度主要是指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形式,包括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在办学和治理主体上,现代产业学院由多元主体参与学院办学及内部治理,涉及行业企业、高校、政府甚至科研院所等;在资源配置上,产业学院的资源配置及其管理既具有市场属性,也具有非市场属性;在运作机制上,现代产业学院既可以独立于高职院校单独运作,也可以以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机制与模式来运作。
条件维度。现代产业学院应搭建融合实训基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学校负责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负责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实训基地建设要以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参考,实训项目要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创新维度。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而且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现代产业学院要主动服务地区经济,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开放校内实训平台,面向合作企业和社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和资源共享服务[6]。
湖南高职院校要全面对接“三高四新”战略,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基础,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构建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的机制,实施以产助教、以教兴产的融合培养模式。首先,应制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流程是:企业制定岗位能力分解表和标准,学校根据岗位能力标准构建理论与实训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然后校企共同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再经多方专家共同论证,最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积极推进引企入校,做到企业工作进课堂、学校课堂进企业、校企双师同堂培养学生、学生工学交替主动推进训练[7]。现代产业学院要破除唯分数的考核方式,全力推进过程考核、能力考核、成果考核、竞赛考核。
现代产业学院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应把专业课程嵌入典型工作项目中,主要的方式有代入式(理论课程代入工作环境)、创设式(典型项目创设实践课程)、创新式(由课程的理论思考到项目实践改进)。现代产业学院应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可由校企行、学生、职工共同开发多元化的、百度百科式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团队要吸纳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加入;校企合作课程的教材要突出现代产业学院的特点,教材中的案例要结合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应该由企业设计、行业论证、政府引导、学校实施,实现校企政行多主体合作建设,做到“校企共享、教创一体”;同时,依靠企业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师生共建云教学资源,师徒共建线下示范作品,示范作品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形成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的运行主要依靠教学闲时员工生产出效益,教学忙时师傅示范出“教益”,教师、师傅、学生协同攻关技术难题出成果。根据实训、实习及就业等不同阶段的要求,通过研政校企四方联动,兼顾校企双方利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努力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互派互聘教师,推行双导师制,落实“教师进企业、企业师傅进校园”工程,积极探索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节约办学成本,而且能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校内教师通过在企业参加培训,参与企业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把从企业学到的内容带入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丰富管理经验与良好职业道德的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制定以及校内实践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度、平台功能的实现。以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需求为根本,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积极探索服务平台建设,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多元融合的产学研服务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服务的公共服务功能;共建共管高水平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工作室,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以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技术评估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科技中介功能。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必须从打通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壁垒入手,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建立共建共享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挥共生效应,促进人才集聚共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及人才培养高度匹配产业需求。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也必须与产业规划紧密结合,在创新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平台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8]。
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破解多年来制约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管得不够”“管得过多”“管得不善”等突出问题,推动政府有关部门下放权力,给予学校充分的人权、事权、财权,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学院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管理体制机制及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成立由理事会、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组成的管理组织体系,确保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正确办学方向。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应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由经验积累向文化自觉转变,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现代化和智慧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