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杰峰 温丽虹 薛静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医学人才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基本要求,这也是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1]。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异同分析,明确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要求,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必要性,并对内科学课程思政融合具体内容与策略进行描述,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调查分析内科学思政融合效果,以期获得改进方向。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课程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立性。二者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在任务和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在方向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契合性。但二者亦有不同,思政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具备独立课程体系,在医学生课程中往往配置在大一新生通识课程阶段,有助于在大学初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而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教育的立场、观点、方法、素养、情怀等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思政融合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与专业课程共享时间、内容、主体等,以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形成同向同行、协同强化,从而达到加大育人合力的良好效果[2,3]。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80%是专业课程,且授课教师中80%以上为专业教师,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一步研究思政融合的方法、提升思政融合效果,对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达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至关重要。
通过内科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内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预后知识,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为培养医学生处理内科疾病及内科急诊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满足现代医学教育新要求,必须将理论、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将正确三观、职业素养等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要培养优秀的医学生,不但要学习掌握规范的诊疗技术,拥有出色的科研能力,更应该培养具备高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这对内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也提出了全方位育人的高层次要求[4,5],是践行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和实践的良好课程载体。
虽然目前本院现有的内科学课程已有部分思政融入内容,但仍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且内科各系统疾病专业知识差异性高,如何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能规范且有机融合思政内容,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医学生的同时,鼓励医学生养成有博大情怀、积极乐观生活态度,有温度的“医者仁心”、有过硬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是医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终极目标[4]。据此,设计了内科学思政融合策略、内容和方法工具,供内科学理论和实践授课教师参考,通过系统学习,不断优化思政融合的课程设计及教案内容,达到提升思政课程效果的最终目标。
3.1 思政融合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与方法论。在家国情怀方面,课程中结合举例事例、结合优秀医学文化传统等可进一步强调党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即责任与担当[5];在个人品格方面,结合医学专业知识,特别是内科疾病长期管理预防控制体系等塑造医学生优良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团队协作能力等,即如何做人[6,7];在科学观与方法论方面,内科学在多种维度可运用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手段,教会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批判思维、学术诚信及创新意识等,即如何做事[8]。内科学病种繁多,急慢性疾病覆盖广、危重疑难疾病讲解深、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可将以上思政融合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甚至不限于以上方面,结合专业知识需求,可能创造出更多更有机融合的范例。
3.2 课程融合策略与具体方法 内科学博大精深,思政融合方法众多,不求融合内容面面俱到,但要抓住适当契机和节点,做行之有效的思政融合。根据内科学授课具体场景和可能的专业内容,设计思政融合思维导图工具箱和各系统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分类引导工具,从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与方法论四个方面引导思政融入创新。以“呼吸系统总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例,首先以叙事医学方式叙述“抗疫经历与一名医生的成长”,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通过新冠病例导入新冠疫情时代的全民防疫抗疫,关注国民健康,树立正确与敏锐的时事政治观;其次从案例讲解病史问诊查体中的伦理问题,关注患者权益、患者隐私与安全医疗,结合医生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第三,通过介绍呼吸系统疾病与吸烟的关系,以及吸烟致病流行病学数据,阐述吸烟对呼吸系统危害,进行戒烟控烟宣传,树立全局观与专业责任性的行医价值观;最后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病例,了解诊治过程的长期性与疾病反复性,关注患者与国家的疾病负担,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行为观。通过上述课程思政融入,使学生对新冠病毒和吸烟这两个社会问题产生深度认识,引导学生关注全民健康以及对致病因素的干预与预防;同时通过此分类引导工具促进授课教师深入学习、精准运用、不断实践,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调整,以期达到课程思政融合的预期效果。
在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过程中对94 名位教师和100 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思政教学实践效果的问卷星反馈,具体如下。
4.1 教师评价反馈结果见表1
表1 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反馈/名(%)
由表1 可见,教师在“课程思政关注度、课程思政融合程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学生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度、本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度”这5 个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47±0.31)分,同时也提示尽管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帮助度较高,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关注度及融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具体化,避免抽象,应结合当前家国大事、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思政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三观。
4.2 学生评价反馈 学生评价内容包括“家国情怀和名族精神、传统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智力能力、认识论和方法论、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医患沟通、爱伤观念”这12 个方面,以1~5 分表示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的影响程度(分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高),平均得分(3.66±0.15)分,其中最高为医患沟通,最低为智力能力。
内科学课程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入研究思政融合的方法技巧,转变教学设计理念,增加思政元素,细化思政要求,并从家国情怀、正确三观、伦理素养、全民健康、科学观等各个方面整理思政素材,使其深入融合贯穿于内科课堂及实践教学中,最终能促进医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引起情感共鸣,激励有效学习内动力,提升三全育人效果,打造独特且行之有效的临床医学教育思政融合示范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从思政融合实践探索得到的成绩来看,整体上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显示出了初步的成效,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关注于具有医学特色或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思政内容,而缺乏广深的思政教学,这也对课程组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将思政教育和内科疾病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思政与专业并重齐行,将是课程组团队需要更为持久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