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名篇

2023-02-16 07:27
养生月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养心荀子

一方面,由于破坏了社会规范,会受到施加在肉体上的惩罚,进而引起各种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内心不安,导致情志过极而气机失衡,造成体内各脏腑的功能紊乱,伤害到自身。因此,为了养生全形,要远离会招致刑罚的违法行为,同时也要节制过度的欲望。(叶阳舸、李兆健)

《孔子家语》(节选)

佚名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①,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②,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③;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④;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⑤。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⑥,将行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⑦,虽得寿焉,不亦可乎?”(《五仪解第七》)

注释

①三死:指下文“疾共杀之”“刑共杀之”和“兵共杀之”三种自取灭亡的行为。②寝处不时:起居没有规律。③疾共杀之:容易因这样那样的疾患丧命。④刑共杀之:容易因刑罚丧命。⑤兵共杀之:容易被暴力伤害丧命。⑥将身有节:即修身有节。生活有规律和节制,符合养生之道。⑦无害其性:指举止符合养生规律,故此不会损害健康。

鉴赏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本段选文主要论述了良好的处世能力,对于健康长寿有着莫大的帮助。人的夭亡,有时无关乎天赋寿命的长短,而是和个人的行为有关。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知节制,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以下犯上,不忠于君主,或者贪欲太多不断索求,必然触犯刑法而走向死路;己方人少,或者自己处于弱势,却常好勇斗狠,因为一时气愤自不量力与众人或者强者动手,必然被暴力伤害而早夭。这三种情况,都是个人行为不当引起的。智者懂得洁身自好,规避风险保全自身,所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寿命也因此更加久长。故此《黄帝内经》说得好,懂得养生的人会之所以长寿,以其“德全不危”也。

孔子在此指出的“仁者寿”一说,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警世恒言。但需要指出的是,是此“仁”非彼“仁”也。“仁”字古文写法有多种,其中就有上“身”下“心”,本就包含了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都健康的意思。故所谓“仁者”,此两方面缺一不可。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认识,通过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传承至今,尽管有着儒、道、佛及中医等不同的流派分野,其总体特点却一直没变——那就是将人置于环境中进行整体解读。人不仅与自然环境,即古人所谓的“天”有着密切联系,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若要健康长寿,必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种富有智慧的养生思想,至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王丽慧)

《荀子》

战国·荀况

原文

天行①有常②,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③以治④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⑤而不忒⑥,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⑦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⑧,则可谓至人矣。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⑨而万物役⑩矣,其行曲⑪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天论》)

注释

①行:道,规律。②常:经久不变。③之:它,天道。④治:指“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等导致安定的措施。⑤道:兼指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⑥忒:差错。⑦道:方法,措施,指“本荒而用侈”“养略而动罕”“倍道而妄行”。⑧天人之分:天(自然)与人(社会)的区分。即自然与社会各有其独立性,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往往取决于人而与天无关。⑨官:任用。⑩役:役使。⑪曲:曲折周到,各个方面。

鉴赏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此处荀子明确地提出了“动养结合”的思想。“养备”既指营养充足,也指养生有道,即养生方法完备;“动”既指勤劳,又指经常注意运动。此段是说衣食等生活物资供养充足,注重养生,又经常进行身体活动的人,行动举止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就能增进健康;反之,给养缺乏,又忽略养生,而又缺少活动的,甚至不活动,就是老天爷也不敢保你健全无病。不注意养生的人,会“寒暑未薄而疾,祅怪(自然灾害)未至而凶”。这里阐明了一个极深刻的“养生之道,以动为妙”的哲理。

荀子“动养结合”思想的确立,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他认为纷繁复杂的自然界,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并且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并加以运用即是“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对当今养生,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充沛的资源,物质保障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人类要善于利用各类资源来供养自己,此为“天养”。如《礼论》中所描绘的“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此外,在保证物质之时,还应“动时”。动是运动、活动,时为“应时”“合时”“适时”,饮食得当,动静有常,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荀子还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即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五官的作用,充分而合理的营养,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使人的感情抒发畅快。如此才能“其养曲适,其生不伤”,身体就不会受到伤害,生命就可延长,强调运动健身的重要性。

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高热量饮食、以车代步、电脑一用就是十几个小时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原来以老年患者为主的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现在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它正在以快速蔓延的方式侵袭着每一个人……既然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危害生命,那么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能保护生命。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通畅,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会,能使机体充满活力。荀子平时非常注重养生,用导引行气的方法锻炼身体。他还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周游列国,深入民间,这种动养结合的养生方法,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赵心华)

原文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①,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②;齐给便利③,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④;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⑤,则炤之以祸灾⑥;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修身》)

注释

①知虑渐深:知,通“智”。渐,与“良”相对,通“潜”。渐深,有胸怀不坦荡、城府太深之意。②道顺:依顺,不越轨。③齐给便利:都是敏捷快速的意思。“齐给”,即“齐疾”。④抗:举,提高。⑤僄:轻薄。⑥炤:同“照”,通“昭”,晓喻,使明白。

鉴赏

本文提出“治气养心”的重要养生理念。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家在创建中医理论时,便将气运用于认识人体,解释生命现象、分析病理,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气一元论”。治气养生也成了养生的重点。欲得健康长寿,不可不谨养其气。养心指的是内在道德心性的修养,用“炼心”来调养血气,以“炼气”来强健身体。所谓“治气养心之术”主要指培护精神,使之和谐,即“以礼修身”。“莫径由礼”,即认为遵循礼义养生是治气养心的捷径。“莫要得师”,是强调良师的指点;而“莫神一好”,即是强调始终如一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心”是天君,是形体与精神的主导,故此对它的呵护极为重要,提高道德修养可以延长寿命。在本篇中具体方法为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他;对思虑过于深沉的,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对勇敢大胆、凶猛暴戾的,就用不可越轨的道理来帮助他;对行动轻易急速的,就用举止安静来节制他;对胸怀狭隘气量很小的,就用宽宏大量来扩展他;对卑下迟钝、贪图利益的,就用高尚的志向来提高他;对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对怠慢轻浮、自暴自弃的,就用将会招致的灾祸来提醒他;对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用礼制音乐来协调他,用思考探索来开通他。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地爱好善行更神妙的了。这就是理气养心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如升降失常就会发生多种病理变化。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肝之升发、肺之肃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等等,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如肺主肃降,以下行为顺,若肺气上逆,则发为喘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但若升发有余,则出现面红目赤、眩晕、头痛甚至昏厥等症;胃主降浊,若失其和降,则可致喛气、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等,所以要养生长寿必须注意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现代调查统计证明,长寿健康老人的保健经验集中到一点,即是情绪乐观,乐于奉献。而性情孤僻、遇事计较,常是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心态平衡乃保健的重要措施,这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灵魂净化后的崇高境界。胸怀坦荡,仁德常驻,豁达开朗等道德修养,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还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赵心华)

原文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①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②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③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纟川之履,而可以养体。局室④、芦帘⑤、稿蓐⑥、敝机筵⑦,而可以养形。故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埶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私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己役物。

故欲养其欲而纵其情,欲养其性而危其形,欲养其乐而攻其心,欲养其名而乱其行,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正名》)

注释

①知:通“智”。②佣:通“庸”,一般,平常。③蔬食:同“疏食”,粗食。④局室:狭窄的房间。⑤芦帘:初生的芦苇。⑥稿蓐:稿,谷类植物的茎秆;蓐,草垫子。⑦敝机筵:敝,破旧;机,通“几”,几案,小桌子;筵,竹制的垫席。

鉴赏

本文是说欲望是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即使是卑贱的看门人,也是有欲望的,即使是天子,欲望也不可能全部满足。欲望虽然不可能全部满足,却可以接近于全部满足;欲望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对满足欲望的追求却是可以节制的。

荀子坚决反对“去欲”。不管贵为天子或者卑微如守门人,均有所欲。所以若要治理百姓,采取“去欲”“寡欲”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他尖锐地指出,以高谈阔论治理之道去限制人们欲望者,才是真正被欲望所困之士。如压制百姓欲求,会使人民物质生活极端匮乏,欲望无法满足,后果必是“万事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熬然,若烧若焦”(《富国》)。

荀子亦反对纵欲,指出“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非十二子》)。《正名》中也指出放纵欲望可伤害身心,“欲养其欲而纵其情,欲养其性而危其形,欲养其乐而攻其心,欲养其名而乱其行。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夫是之谓以己物役矣。”本来欲望是为满足生理需求、保养身心,但若纵情性,便为物所役,走向反面,甚至于“危其形”“攻其心”“乱其行”。因此荀子指出欲望与生俱来,应予以满足,但须有节制。

每个人都应有一定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荀子提倡以“礼”来作为行动的规范,以“道”和“理”来作为节制的依据。鼓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积极进取,也强调不要想入非非,要有节制。唯有“道者”,既能满足嗜欲,又能有所“节求”,如能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讲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便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赵心华)

原文

凡奸声①感人而逆气②应之,逆气成象③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④,小人乐得其欲⑤;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⑥矣。故乐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乐论》)

注释

①奸声:与“正声”相对,指淫邪不正派的乐声。②逆气:与“顺气”相对。③成象:造成影响,产生具体的表现。④道:以乐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⑤欲:邪淫。过分追求饮食男女之事。⑥乡方:指心向道德。乡:同“向”。

鉴赏

荀子认为淫邪的音乐可以产生混乱的局面,正派的音乐可以使秩序井然。所以君子要慎重选择音乐。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君子把从音乐中获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人们娱乐的。金钟、石磬、琴瑟、管箫等乐器,是用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这和墨子“非乐”的思想是不同的。

猜你喜欢
养心荀子
养生与养心
夏至重养心
夏至养心喝“三茶”
立夏小满 养心除湿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