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读钟面时刻”是低段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应从钟面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学指向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架构“借助直观演示,感知指针的联动关系”“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体会‘等时性”“结合说理辨析,突破思维困境”的教学框架,帮助学生跨越时间认识的断层。
【关键词】认读钟面时刻;困难原因;等时性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是很抽象的概念。低段认识钟面的相关教学中,“认读钟面时刻”尤其是对“几时差几分”的认读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具体表现为:在静态钟面上,能准确读、写、画出“几时整”;能正确读、写出几时半,但画的时候时针的位置多会正对着表示“几时”的数字;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时错误率很高。
笔者尝试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展开教学实践,以帮助学生跨越时间认识的断层。
一、低段学生“认读钟面时刻”的困难原因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原有心理图式的过程。学生对“认读钟面时刻”感到困难,与钟面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学指向都有关系。
(一)钟面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困难
时间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认读时间所需借助的工具——钟面,同样复杂而抽象。钟面构造的“三盘合一”特点,指针的运动“环状前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障碍。
1.钟面结构复杂
“钟面”是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与学生熟悉的度量长度的工具“直尺”相比,度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比较特别。首先,时间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与十进制相比,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其次,一个钟面上能同时表示出“时”“分”“秒”。也就是说,“钟面”其实是三套刻度系统的组合体,三个刻度系统重叠呈现在一个钟面上,在不同的系统中,同一个“位置”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如图1),这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2.表针运动特殊
现实中,钟面上的指针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不断运动的。在学习钟表之前,学生有判断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的经验,却缺少感受旋转运动方向的经验,这让他们感到陌生。所以,他们更习惯把钟面看成一幅静止的“图”,并把它分成四个区域(如图2)。当指针在Ⅰ、Ⅱ两个区域按顺时针旋转时,学生把这种运动方式解读成“从上到下”的旋转,当指针在Ⅲ、Ⅳ两个区域时,学生则把它解读成“从下到上”的旋转。这样的解读使得学生对顺时针旋转的理解模糊摇摆,对指针的运动趋势把握不够。这也让他们在认读钟面时感到困难。
(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的困难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低段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而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和单一思维是这一阶段的儿童最为突出的思维特征。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要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孤立地看待事物,不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钟面上的指针存在着“联动”的关系,也就是说时针、分针、秒针中任意一根指针的位置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两根指针随之发生变化。体会这种“联动”关系对于不善于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低段学生来说,的确存在较大困难。
(三)教师的教学指向没能针对难点
钟面结构的复杂、指针运动方式的特殊、学生对指针运动过程理解的困难,都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为学生提供帮助。因物理条件所限,教材上呈现的钟面都是静止的,教材配套教具上的钟面指针“各自独立”,缺少联动关系,并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依托教材展开教学活动,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没能真正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如,教材中经常用类似于“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7时”这样的静态语言描述具体时刻,所以很多教师也会随之采用静止、孤立的方法教学运动着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感知的缺失,不能理解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
再如,鐘面上的指针在运动上存在联动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等时性”。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靠“钟面模型”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学生通过看模型、拨学具钟等方式学习。但学具钟这种教具本身就缺少对“等时性”的过程展示,学生通过观察此类教具学习相关知识,对“等时性”的理解当然难以深入。
二、解决低段学生“认读钟面时刻”困难的教学实践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时间,变成一个动态可见、可操作的过程,是帮助低段学生解决“认读钟面时刻”困难的关键。
(一)借助直观演示,感知指针的联动关系
时间是运动的、持续的,学生观察的钟面如果是静止的、孤立的,他们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努力让抽象的时间“动起来”。
【教学片段1】整时教学,动态体验,初步感受指针的联动关系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题目叫“同时开始同时到达”。要求两名学生同时开始行走,女生快步从教室最后面走到教室最前面,男生慢慢从教室最后面走到第六排桌子处,并在同一时间停止。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男女生走的速度不一样,但都是同时开始,同时到达各自终点的。
师:现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开始活动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针走得很快,时针走得很慢。
师:两根针分别是怎么走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吗?(学生用手沿顺时针方向比画指针的运动过程)
师:是呀,它们都是按照顺时针方向在运动的。那两根针又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桌两人合作,用手势表示两根针的走动。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也要像一开始的游戏那样,同时开始同时到达。(学生活动)
生:时针从7走到8,走了一大格,分针刚好走了一圈。
生:分针从12走到12,时针从7走到8。
师:对呀,时针和分针是约好的,同时到达。
师:如果时针从8走到9,分针会从几走到几呢?这时是什么时间?
生:时针从8走到9时,分针刚好从12走到12。这时是9时。
师:如果分针还没有走到12,时针会走到9吗?
生:不会,它们是约好同时到达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老师已经将你们的钟面拨在9时,旋转后面的柄轴,让时间从9时走到10时。
学生在最初认识时间时,有机会感知指针运动的“等时性”,就可以更好地避免由静态语言描述时刻产生的负迁移。如,引导学生用“分针从12走到12,时针刚好从8走到9,现在是9时”这样的动态语言来描述时刻,学生就不是简单、孤立、静止地根据根针的位置确定时刻了。这种让指针动起来的方式,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钟面上指针之间具有联动关系。
【教学片段2】几时几分教学,动静结合,进一步明晰联动关系
教师呈现钟面并提问:现在是4时,时间继续往下走。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如图3)
生:4:15。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一开始的4:00比较,两根针分别有什么变化?
生:时针走到4超出一点,分针走到了3,就是15分,所以是4:15。和4:00比较,时针跟分针都往前走了(如图4)。
教师依据4:15的教学模式,继续教学4:30、4:45这两个时刻的认读方法,最后以静态呈现3个时刻(如图5)。
师:仔细观察三个钟面上,分针和时针分别有什么变化?
生:分针在走的同时,时针也在走。
生:分针走到整个钟面的什么位置,时针就走到一大格的相应位置。
教学中,通过增加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钟表,在体验中感知“等时”,可以让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以上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分针的位置,强化分针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再让他们进一步观察分针运动时时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指针之间抽象的联动关系。
(二)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体会“等时性”
引导学生在模拟钟面上拨出相应时刻,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之一。在学生拨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学生拨出的结果,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指针拨动的方向,让他们在拨的过程中体会指针的联动关系。
【教学片段3】几时半教学,关注学生的有效拨钟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了6时,现在老师在钟面上拨出6时半,请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分针顺时针走了6大格。
生:分针顺时针走了半个钟面。
师:那时针呢?
生:时针往前走了半个大格。
生:分针走的同时时针也在走,只不过它们的速度不一样。
师:现在请你在钟面上拨一拨从6时半到7时的过程。
有了之前相邻时刻的拨钟体验,学生拨钟时不再盲目、随意,不再只追求最后拨钟的结果,而能够按照顺时针运动的轨迹来正确拨钟。借助教具,学生更加清晰了时间从整时到半时,指针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即“分针向前走半圈,时针就向前走半格”。后继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以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指针发生的变化。如,通过3:00到3:30、12:00到12:30这样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等时性”。
(三)结合说理辨析,突破思维困境
“看”和“做”让学生对“等时性”有了直观感受,而说理辨析则能让学生的认知走向理性,突破思维的困境。
【教学片段4】对比思辨,突破学困点
教师呈现图6,并提问: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4:55。
生:5:55。
师:到底是哪个时刻呢?你能说服对方吗?
生:分针走到11就是55分,时针走到5就是5时。
生:时针还没有真正走到5。
师:没有嗎?可看起来好像已经走到5了。
生:假如时针走到了5的话,分针应该刚好走到12,可现在分针还没到12,说明时针还没有真正走到5,也就是才过了4,所以是4:55。
师:那5:55该是怎样的呢?大家想象一下。
生:时针应该快到6了。
以上辨析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对指针联动关系的感受,深化了对“等时性”的理解。
【教学片段5】有效练习,内化“等时性”
教师呈现图7,并提问:这是一个特殊的钟面,分针被遮住了,只露出一根时针,请你估计一下这个时刻有没有到6时。如果已经到了6时,分针大概走到哪里了?如果还没有到6时,分针可能在哪里?
本题可以强化学生对静态钟面的认知,他们可以根据时针的位置判断大致时间,同时体会到,辨析“快到6时”与“刚过6时”的关键是看分针有没有到达12。
实践表明,以上教学过程可构建起低段认识钟面的教学框架。“等时性”看起来距离学生很遥远,但只要教学材料恰当、教学过程有效,它同样是学生可以真正理解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宏伟,胡慧良.小学生认识时间的思维障碍分析及其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10):31-34.
[2]刘加霞.对于“时间”,我们了解多少:“认识时间”背后的深层次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12):51-53.
[3]张小丽.动态感知后才能理解深刻:以“几时差几分”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4(11):40-43.
[4]俞秉钧.刨根问源寻难点 探径循路找对策:对人教版第一学段“认识钟表”教学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1/2):92-95.
(浙江省嵊州市剡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