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重庆 402160)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所属的传统文化,并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载体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内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扎根的沃土。高校服装艺术教育中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为现代服饰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与灵感来源,其中很多文化艺术形式都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高校服装艺术教育中,学生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可以拓宽设计视野,丰富设计构思,提高审美趣向,在设计创作中能更好地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人文情怀。师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剖析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的哲学思维、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时尚德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等服装院校作为培养年轻设计师的摇篮,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思辨创新”的双重任务,需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成长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并强调把该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制定总体目标和要求:计划于2025 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与振兴传统文化的有关研究、普及教育、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意见》的目标内容意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同时也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南。今后一段时间内,各个学科专业中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改革,形成新的教学范式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近几年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一些知名品牌率先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到产品研发过程中,在时尚界掀起一阵国潮热、中国风。打造中国传统文化IP 提高服装品牌竞争力、附加值成为推动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核心关键。通过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来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并赋予产业能量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为了适应当前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服装艺术教育势必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内容,对推动整个艺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培养人,高校服装艺术教育为了保持向前发展的动力,要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市场的需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还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终目标,前后的意义与目标存在一致性,尤其是在当前艺术教育非常受重视的时代,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是同国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思想需求[1]。
首先,专业在办学理念上要坚持教育自信、文化自信,敢于承担起“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使命。从源头上抛弃那些过分西化、迎合西式审美的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潜心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元素和实际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力,树立大国工匠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年轻一代储备设计师,善于捕捉本土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和国际流行动态,创作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力量的作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服装设计作品来彰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情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传统文化中强调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利用这些优秀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实现高校服装艺术教育中人才培育和人格塑造的有效路径之一。
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遵循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环节之间的灵活结合。很多院校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通过一体化、分模块有序推进的形式,将有关知识内容整体、分阶段融入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此外注意保持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连贯性,例如不同课程模块中的文化基础、设计理论、设计技法与工艺制作类课程可以设定共同的传统文化主题,突破课程界限,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完成系统学习后结合设计创作环节,循序渐进、逐步进阶的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还应倡导师生共同学习与研究,积极开展和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组成的活动小组,一起进行课程讨论并给予指导。组织面向不同地域文化的专业采风和考察实践教学活动,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国学文化专题研讨,组织民间非遗技艺培训交流,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习传承非遗技艺,尝试进行传统文化周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举办作品成果展览,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如图1。
图1 土家族织锦非遗技艺师生体验
服装艺术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同时也要持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文化与教育需要通过加强各个国家地区的交流,不断地总结交换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向前进步。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宝贵经验,从不同的文化渠道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努力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之路,推动和促进优秀文化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教学中,根据课程类别和学生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任务。例如,专业技术课程类别中服装结构、工艺制作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设计理论、绘画技法要让学生具备从创意构思到设计完稿的专业素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依托课程性质和特点来设计,例如在结构制版、工艺课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传统服饰经典款式的制作实践任务,在设计类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传统文化创新应用的研发任务。对课程学习使用的教材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与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点,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新的设计视角与思路。
学生在作品设计创作和过程中,需要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并以此完成具象或抽象的转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文化内容解读时,首先自己必须有准确的判断,站在理性客观正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的传播和教育,切勿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更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有意歪曲、错误解读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言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讲授、讨论、示范这些常规教学以外,也可以开展各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实地参观调研、文化创意实践等带有亲身体验感的教学活动,引入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仿真课堂。近几年VR 和AR 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高校陆续开发各类专业虚拟仿真课程,可以给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帮助学生将所学所悟的文化知识转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艺术作品,有效提高文化输出的能力。
针对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尽可能多元化,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有侧重点的考核方式,例如专业实操、专业报告、作品展评、文创集市等方式,在考核命题中凸显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转化,促使课程形成有理论或现实意义的优秀设计作品,并对这些作业、作品进行深入打磨和开发,推荐参加高水平专业赛事,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循环优势,或者延伸出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服饰文化艺术衍生品,完成教学成果的商业转化,如图2。
图2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命题的作品展评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服装艺术专业教育,是促成服装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对国家全面振兴传统文化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高校服装专业立足自身的办学特点,通过调整和完善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充分体现服装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施教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更要全面地提升学生解读传统文化,展现文化创新设计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年轻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充当中国文化的“信使”,推广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