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曙朝
据媒体报道:1988年,山西省长治市政府授予美国友人韩丁先生(英文名William H.Hinton)“长治市荣誉市民”称号。1999年韩丁80岁寿辰时,山西出版了画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韩丁》作为给他的寿礼,派人专程前往波士顿送到韩丁手中。2007年12月,中国邮政又发行了16枚纪念韩丁先生的邮票。
韩丁
2007年12月中国邮政发行的韩丁纪念邮票
美国友人韩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中国、在山西享有如此高的荣誉?他到底有哪些故事?这还要从头说起。
1919年2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韩丁,是美国宾夕法尼亚雷丁市人。早年,他就读于由他母亲创办的新型私立学校——佛蒙特州帕尼学校。
对于教育,韩丁的母亲有着独到的理念。她主张:学习不为文凭和荣誉,而是为了发现真理,增长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类的了解;接受教育的人应该关心社会,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她认为:人必须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不能离开土地。她在学校办了个农场,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她说人应该乐于体力劳动,从中学习到生存技能。母亲的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着韩丁。
1936年,17岁的韩丁被哈佛大学录取,但他决定推迟入学,用一年时间出去看看世界。他靠打工,游历了美国、日本东京、中国东北、苏联和欧洲的一些地方。随后,韩丁回哈佛大学学习。1939年,韩丁转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学,由此走上了农学家的道路。
如果说,母亲的言传身教为韩丁的人生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斯诺的作品则为他指明行进的方向。1943年,韩丁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受到强烈震撼。此前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看了这本书以后,他思想豁然开朗,转变了过去的看法。他认识到,有些战争是非正义的,应该反对;有些战争是正义的,值得支持。他特别同情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的中国人民。他说过,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也一定会拿起枪,抵抗日本侵略者。
时逢美中联盟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韩丁报名参军,期望上战场亲自抗击日本法西斯,却因耳疾未能进入战斗部队,但他还是设法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于1945年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重庆谈判期间,韩丁结识了国共双方很多要员。特别是通过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多次接触和谈话,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前途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1947年,联合国救济与重建总署捐助一批拖拉机给中国,韩丁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又一次来到中国。在解放区河北冀县,他亲自担任教练员,和中国同事一起,创办了拖拉机训练班,培养出第一代农机人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农机战线的骨干力量。
1947年冬,韩丁到北方大学任教。北方大学是八路军晋冀鲁豫边区的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是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地点就在长治。韩丁在此教授英语。
同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施行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一个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很快在老解放区、半老解放区以及新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从各级党、政、军机关抽调大批人员组成的工作队纷纷深入各地农村开展工作。
1948年3月6日,一支由北方大学教职员工组成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开进了长治市郊区的张庄。大个子美国人韩丁也出现在工作队中,这使得当地村民感到十分惊奇。第一次走进张庄的韩丁也感到震惊:他没想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是如此的贫困!
人们从翻译戚云那里得知,韩丁这次来张庄是“主动请缨”来的。北方大学的教职员工有一半的成员离开学校到农村去参加土地改革工作。送走了同事,韩丁也坐不住了。他来到范文澜校长的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表述自己的诉求:“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一时刻是我一生中最想看到、最想投身的时刻!我哪怕做个观察员,也能够直接了解‘土改’是怎么回事吧!”3天以后,他的请求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条件是每周仍要回学校教几堂英语课,并安排他到离学校最近的张庄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就这样,韩丁以观察员的身份随同学校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张庄。
在张庄,韩丁不仅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历史性的重大变革,还播撒了中美友谊的种子,用自己的心血加以浇灌,使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韩丁进村踏进第一户农家的主人叫王文斌,穷得连一扇门都没有,床上没有被褥,只铺着干草,韩丁没有丝毫的嫌弃。他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参加土地改革工作会议。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韩丁虽是观察员,却尽可能地把自己变成农民,与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浑身带着泥巴,很快就成了老乡们的知心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韩”,他则称“张庄是我的第二故乡”。
韩丁和张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韩丁全方位地了解了张庄的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以及张庄农民的思想感情乃至方言土语等等。他把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形成了1000多页纸的调查笔记。这些用蟹行书在线绳缝制的笔记本上记录的原始资料,反映了中国北方一个偏僻村庄正在发生并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深刻变革。
离开张庄以后,韩丁与村民的联系纽带一直不曾中断。特别是与村民王文斌的孙子王金红的交往,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末期。
1953年,韩丁回到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在“麦卡锡主义”的控制下,他立即被麦卡锡等人冠以“叛国者”罪名,遭受了一连串的政治迫害。掀起这股极端反共、反民主逆流的始作俑者和领头人便是美国参议员麦卡锡。此人巧舌如簧,善于制造谎言,鼓吹“共产主义威胁”,成天挥舞着并不存在的所谓“赤色分子”名单,谎称“国务院里有205名共产党人和间谍”,在美国参议院掀起一波又一波“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甚至违背美国宪法,侵犯公民自由,对共产党人、民主进步人士乃至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肆意迫害。其个人的理论主张及所作所为,竟能够成为在美国政坛泛滥的“麦卡锡主义”,可见能量之大,影响之深!有人评价他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天才的煽动家”。
作为参议员,麦卡锡在活动中,一贯滥用国会议员的权力,特别是议员的豁免权,这种权力使他能够肆无忌惮地进行政治诽谤而不负法律责任。据估算,由于“麦卡锡主义”的肆虐盛行,大约有2000万美国公民受到不同程度的审查,至少有800万美国人要经常去“证明”他们对国家的“忠诚”。由于拒绝配合“反共调查”,100多名教师被校方开除。至1954年,有2.6万人被认定为“危险分子”。恶浪波及政界、文化教育界乃至科学技术界,甚至“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电影大师卓别林等都深受其害。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被列入所谓的“危险书籍”之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被贴上所谓的“可疑书籍”标签;曾到中国采访抗日战争的进步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的作品全被列为禁书。著名的火箭、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钱学森,于1950年9月6日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逮捕,从此遭受了长达5年的迫害。
美国海关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旗号,没收了韩丁的全部档案资料,上交国会参议院内政委员会,即以美国参议员伊斯特兰为首的“非美活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麦卡锡一伙人为反共而设立的)。伊斯特兰等人称韩丁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他的笔记是“一个叛国者的自传”。韩丁被列入黑名单,置于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视之下。他的行踪被特工人员一一记录,电话被严密窃听,护照也被吊销了。从此,韩丁被禁止从事一切教学工作,也没有其他雇主敢聘用他。之后的16年,韩丁一直靠独自耕种母亲留下的土地为生。
这使他无法忍受,也无法理解!于是,韩丁就把他的调查笔记内容变成口述资料,到美国各地演讲。把他在中国的亲力亲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美国民众讲述。仅在回到美国的第一年,他就进行了300多场演讲,听众的反应十分热烈。他发现,广大美国民众太渴望了解中国了,急迫地想要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在当时的美国,除了媒体上连篇累牍的反共宣传以外,人们没有任何了解真实情况的渠道和机会。韩丁更加意识到写本书来介绍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韩丁下定决心要索回被海关没收的笔记资料。由于海关隶属于财政部,韩丁状告美国财政部侵占私人财产。两年后韩丁胜诉,海关通知他到华盛顿去取笔记本。到了华盛顿,海关又说那些笔记资料已经被参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拿走了,韩丁只好重新起诉状告参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1954年12月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活动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韩丁并没有获得诉讼的胜利。于是,他更顽强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进行了4次旷日持久的诉讼。直到1958年,韩丁才拿回了他的全部笔记资料。
1968年,韩丁重新获得护照,并受聘为联合国中国项目顾问。正当他准备前往中国之时,美国当局又进行阻挠。愤怒之下,韩丁再次上诉,结果胜诉,中国之行再无障碍。
有了在长治张庄从事土地改革工作的调查笔记,出书就顺利多了。在朋友和纽约一个基金会的帮助下,韩丁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稿的起草、编写工作。美国远东问题专家、自由撰稿人苏珊沃伦,很热情地参加了书稿的讨论和编辑,给予韩丁难得的帮助。
1966年,韩丁终于创作完成了以张庄土地改革为背景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从筹备到出版,整整耗时18年之久。《翻身》由美国每周评论出版社出版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一年就在美国国内销售20多万册,国外销售30多万册,后被译成法、德、日、意大利、西班牙、中文等7种语言出版。英国著名剧作家大卫·哈利将《翻身》改编为话剧,先在伦敦,后在世界各地上演。《翻身》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是美国大学中国历史、政治、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
198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韩丁著作——《翻身》
韩丁在《翻身》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试图通过张庄这个缩影,揭示中国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本质。这场大革命在20世纪上半叶改造了中国,它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的政治、社会力量,不断地震撼着中国以至于全世界。”他还说:“张庄的历史对今天现实生活的意义,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故事是围绕土地问题展开的,不了解土地问题,就不能了解中国革命,而不了解中国革命,也就不能了解今日的世界。”《纽约时报》评论《翻身》称:“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关于中国革命的书卷……它向我们展现了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建立过程中一个村庄生动、撼人的故事。韩丁先生为我们了解共产党取得政权前夜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做出了有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贡献。”
继《翻身》之后,韩丁先后创作了6部作品,包括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内容的纪实文学《铁牛》和反映20世纪50到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深翻》(《翻身》的续集)等。韩丁说:“我写这些书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1971年4月,韩丁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访问中国。其间,在长治张庄驻留了3个月。从此以后,他多次到张庄,或考察,或采访,或咨询,或工作,或过节,或小住,或长住。张庄群众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见他的面,便会想念他,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周恩来总理称他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
1971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韩丁及其家人
韩丁还把目光投向长治县的南呈村。1971年3月15日,韩丁到南呈村访问,下车后不休息,就要到四处看看。负责接待的村民看他精神很好,说的汉语大家都听得懂,陌生感顿时消失,于是就领着他参观。他看到村里的3辆汽车和40多辆大小拖拉机正准备出发,甚为兴奋,拿着照相机照个不停。到了粮食加工厂,因为机器响声不停,他没有说话,只是竖起大拇指以示夸奖。接着,他先后参观了榨油坊、卫生所、广播站、无线电修理部等,都拍照不停,连连夸奖:“你们很了不起!就是时间紧,没看透,以后再来。”
韩丁采访村民
当年9月28日,韩丁果然再访南呈村。这一次,他是偕家人一道前来的:有年近古稀、银发闪闪、精神矍铄、动作灵活的老母亲,有对中国农民充满热情、和蔼可亲的妹妹寒春和妹夫阳早。他们深入社员家中嘘寒问暖,还替社员照“全家福”。中午,招待他们的饭菜是“东西搭配”“土洋结合”。除了准备一些点心、面包以外,还为他们推出几样当地农家特色食品:用黍米、红枣、红豆一块做成的“蒸米”、酥火烧、扁食、毛豆角等等。韩丁一行对当地农家特色食品连连夸奖“太好吃了”。
韩丁对于南呈村的农业机械特别感兴趣。他仔细观察村民自己制造的水车,询问每小时能出多少水,能浇多少地。他一眼就看出了水车存在的问题,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了提高效率,他随手画出了一张改制水车图,提供给村干部。在大队机修组,他询问村里的汽车和拖拉机如何充电。村干部回答说:很麻烦,得跑三四十里地到长治去充电。在村南一块叫“中关”的地里,拖拉机正在犁地。韩丁驾驶拖拉机犁了一会,立即对村干部说:这个犁铧你们不会调,这样犁沟太深,费力不出活。他立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韩丁一行此次离开南呈村后,立即介绍“美国青年代表团”到南呈村访问。这个代表团由43名代表组成,个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他们考察得很全面很详细,用照相器材记录了南呈村的全貌,包括广阔的田野,山上的牛羊,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主要的村干部。此后,韩丁还不断地来信来电,关切地询问南呈村的发展情况。
1975年秋后,韩丁参与筹建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他还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他把帮助张庄发展农业机械化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这里搞机械化实验,他和张庄人共同设计制造新型农机具,使田间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韩丁还帮助张庄发展工业,合资办起了山西长弓玛钢公司,并帮助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
1975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韩丁
韩丁在长弓玛钢公司前留影
1988年,为表彰韩丁为发展中美友谊所作出的贡献,山西省长治市政府授予韩丁先生“长治市荣誉市民”称号。
山西省长治市和美国雷丁市于1992年7月27日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是由韩丁先生联系、介绍的。其实,此前韩丁已为两市的交流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自从1948年到张庄参加土地改革以后,韩丁已经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1年,经周恩来总理的安排,韩丁再次来到张庄,推动张庄农业机械化发展。1987年,他积极牵线搭桥,促使张庄小学与美国波士顿市郊区九年制小学结为“姐妹校”。1991年,他又同张庄合资创办了第一家村办中外合资企业——山西长弓玛钢工业有限公司。接着,经韩丁联系,雷丁市的迪门逊公司与长治市刺绣厂成立了“山西长雷工艺品有限公司”。另外,韩丁还亲自带领美国专家学者代表团等400余人访问长治,在经济、贸易、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友好城市的缔结,使两市的友好交流关系法律化、常态化,更加深入和密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长治市外事办公室主任任志常同志同韩丁先生一样,也为长治市和美国雷丁市结成友好城市关系竭尽全力,推动促进。为此,雷丁市市长沃伦·哈奇提亲自签发证书,于1988年10月21日授予任志常“雷丁市荣誉市民”称号。
由于长治市政府在对外交往方面成绩突出,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于1994年秋,在长治市召开了“山西省外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理论研讨会”。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韩丁的妹妹寒春(1921—2010)。她本名琼·辛顿,是美国优秀的核物理学家,曾参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8年,她毅然放弃自己的专业,与男友阳早投奔中国延安,并在延安结婚。从此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农牧业和中美友好事业。她与丈夫从事农牧业技术工作,主要是研究奶牛的饲养,在“奶牛成套设备研究、牛场设计与中间试验”方面获得重大成果。2009年,她与丈夫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物。韩丁兄妹的事迹,在中国成为广为传颂的佳话。
韩丁的妹妹寒春(琼·辛顿)
2003年,王文斌的孙子王金红把自家的后院改造成了一座“农耕技艺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推车、独轮车、犁、纺线车、织布机、风车、斗等300余件农用具,是王金红用20多年的时间,遍访中国5省13县的大小村庄,一件一件“淘”来的。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距今最短的也有七八十年时间,这些器物从不同角度表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农耕文化,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发展。如今,耄耋之年的王金红和老伴儿守着这座免费参观的“农耕技艺博物馆”,为从世界各地来的人讲述每件农具背后的故事。当然,还有他们那个特殊的“美国朋友”——韩丁与张庄的故事。
2004年5月15日,韩丁因突发心脏病,在美国波士顿一家老年公寓悄然辞世,享年85岁。噩耗传到张庄,村民们无一不感到悲痛!是年8月24日,韩丁葬礼在美国佛蒙特州那所由他母亲创办的私立学校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嘉宾出席了追悼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不远万里从中国长治赶来的嘉宾,他就是张庄原村主任王金红。他特意带来一幅挽联悬挂在会场两侧:“风雨同舟精著翻身功德无量,不远万里传播友谊千古流芳。”
根据韩丁生前的意愿,他的墓地朝向东方。因为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中国,有山西,有长治,有张庄,那是他生前魂牵梦绕的地方。
2005年,王金红在山西大学与韩丁的妹妹寒春共同举办报告会,讲述韩丁与张庄的故事,并举办图片实物展览。2009年,王金红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人民友谊贡献奖”。
当今,一些美国政客千方百计寻衅滋事,打压中国,抹黑中国。像韩丁这样的美国友好人士,毕生努力建造中美友谊大厦,他们的所作所为,犹如邪气弥漫中的一股正气,浊流泛滥中的一泓清泉,噪音喧嚣中的一曲妙乐。人们颂扬他、纪念他,永远为后人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