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涛,杨丽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我国各民族世代传承流传至今的优秀体育项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活瑰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核心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并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川渝两地政府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时更是强调要协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闻名中外的巴蜀文化以及极具地区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虽然已有研究[3-4]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作进行研究,但尚无两地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协同发展研究。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都是为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举措[5-8]。因此,本文旨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的实现路径,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1.1 地理集中分析
地理集中分析是衡量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用来度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程度,表达式为:
其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m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m个地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T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量,k为地区数量。G的取值介于0~100,G值越大聚合越集中,G值越小越分散。假设G0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聚合于各地区的地理集中指数,如果G>G0,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集中聚合,反之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分散[9]。
1.1.2 最邻近分析
最邻近分析通过最邻近指数体现,是两相邻要素间的平均距离。具体操作为首先计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和“理论最邻近距离”;随后对两个“最邻近距离”做相比计算出最邻近指数;最后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类型。最邻近指数的计算方式为:
1.1.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主要作用是计算出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密度。通过核密度函数计算要素在每个单位面积的具体量值,结论值越大,表示要素在这个区域范围内越集中。引入核密度分析,通过ArcGIS10.4.1 软件中的可视化表达,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特征,其公式如下:
式中,f(x)为核密度估算值;为核函数;h>0 为带宽;x-xi表示点到事件的距离[11]。
1.1.4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的核心功能是描述地理意义上目标对象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点要素、线要素或面要素均能作为基础,建立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然后进行要素间的相交叠加,进而得到结果,是解决空间邻近度问题的有效手段[12]。本文对影响因子中传统村落和文化景区分别做20 km和10 km 缓冲范围的点要素分析,对交通和河流5 km 缓冲区范围的线要素分析,计算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缓冲区范围内外的比例,并绘制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应缓冲区的空间聚合图,最后分析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的影响。
1.1.5 地理探测器分析
地理探测器分析是用于探测空间分异性的工具,对揭示事物背后驱动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理探测器既可以探测驱动力因子的空间分异性,还可以弥补小数据带来的不足,从而不影响科学性与准确性[13]。其中因子探测是解释Xi多大程度上解释Y的空间分异,并用q值度量,表达式为:
其中,q表示X对Y的解释力,其范围在[0,1];和∂2分别表示层i和全区的Y值的方差;ni和n分别为层i和全区的单元数;i=1,2…;l为变量Y和因子X的分层。地理探测器除因子探测器,还包括3 个探测器,其中交互作用探测器用于识别不同因子Xi之间的交互作用对Y的解释力有何种变化;风险区探测器是判断两个子区域之间的属性均值的差别是否显著;生态探测器则用于比较Xi中两个因子间对属性Y的空间聚合影响是否有显著性的差异[1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括四川的15 个市(绵阳除平武、北川;达州除万源;雅安除天全、宝兴);重庆的27 个区(县)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共44个地区。根据研究需要,把重庆主城9 区作为1 个研究区域,即重庆中心城区,最终形成36 个研究区域。以36 个研究区域内已公布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数据来源。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处理,根据李雨蒙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分成杂技、武术、民间游艺、民族形式竞技、民族形式体育和其他6 类,其中杂技类在“1.2 数据来源与处理”中已剔除,所以保留5 类[15]。
经整理,武术类项目共有99 项(重庆67 项、四川32 项),占比64.7%;民间游艺类项目29 项(重庆8 项、四川21 项),占比19.0%;民族形式竞技类项目19 项(重庆10 项、四川9 项),占比12.4%;民族形式体育类项目6 项(重庆4 项、四川2 项),占比3.9%;其他类项目为0 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量T=153,研究地区数量k=36,通过地理集中分析,计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集中指数G=30.885 38。假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53 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聚合于36 个地区,则每个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的数量约153/36≈4.25 处,经计算,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0=16.666 67,G>G0,说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集中聚合,主要聚合在重庆中心城区、成都、荣昌和乐山等地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构成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和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闻名中外的巴蜀文化,其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更是经过历史沉淀。本文结合文化生态理论和相关研究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区域发展水平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河流和海拔;历史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村落和文化景区;区域发展水平因素包括交通和人口密度,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影响因素的因子系数与交互作用系数。
文化是在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系统,现代人类学和地理学研究结论表明,地理环境是造就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1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聚合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17]。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与空间聚合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选择河流和海拔进行分析说明。
3.1.1 河流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促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利用缓冲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5 级河流进行分析,选择5 km 缓冲区,绘制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1~5 级河流的关系(图1),通过相交处理识别出缓冲区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发现,共有110 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缓冲区内,占总数的71.9%,其中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濑溪河中段以及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交汇处等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较为密集的区域,说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和发展对河流有着依赖性,它们依水而生,依水发展[5]。
图1 1~5 级河流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level 1~5 rivers and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3.1.2 海拔
海拔分析可以通过高程数据实现,本文的30 m高层数据是以大地为高程基准面,能直接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海拔情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西南部,位于四川盆地,其地势明显的三分特点,即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和盆东山地地貌,利用高程数据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要素绘制出海拔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关系(图2)。分析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在海拔200 m 以下的项目14 项,占总数的9.2%;200~500 m 海拔范围内项目116 项,占总数的75.7%;500~1 000 m 海拔范围内项目20 项,占总数的13.1%;1 000~2 000 m 海拔范围内项目3 项,占总数的2.0%,其中200~500 m 海拔范围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的聚集,文化交流更加丰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容易形成和发展,并且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所造成一定程度的封闭环境也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也更加突出[4]。
图2 海拔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Figure 2 Altitude and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可以反映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人情、经济生活、宗教仪式等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同样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影响。传统村落和文化景区作为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充分反映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因此,本文选择传统村落和文化景区作为历史文化影响因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它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的影响。
3.2.1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集村落,作为见证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时期发展的重要场地,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可以反映地区历史文化,并且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表演性、宗族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对村落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有173 个传统村落,其主要聚合在河流附近,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特征具有相似性。利用缓冲区分析传统村落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分布关系,选择20 km 缓冲区,绘制出传统村落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关系图(图3),通过相交计算出缓冲区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占比达到96.1%。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受到传统村落的影响。
图3 传统村落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Figure 3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3.2.2 文化景区
文化景区指已经开发的且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本文选择的文化景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公布的4A 和5A 级景区中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古寨和文化名山等。文化景区一般具有文化特色,能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景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表演性、宗族性和传承性使其在文化景区能够良好发展。整理分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72 处文化景区,主要聚合在西部和中部地区,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合特征大致吻合,选择10 km 缓冲区,并绘制出文化景区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关系,相交计算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缓冲区内数量占比达到85.6%,充分说明文化景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空间聚合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水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可以反映地区的发展程度。直观看来区域发展水平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两大主体的协同作用,区域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政府工作相对完善,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更为重视。同时,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社会组织自发性更强,即使政府不重视,社会组织也会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保护。本文选择交通和人口密度说明区域发展水平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的影响。
3.3.1 交通
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反映的地区的发展程度,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公共交通较发达。本文选择高速公路分析说明公共交通系统发达程度,绘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速公路核密度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图(图4)。从图4 可知,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发展水平较高的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这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具有相似性。选择5 km 缓冲区进行分析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有122 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5 km 缓冲区内,占总数的79.7%,说明交通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聚合有着重要影响。
图4 高速公路核密度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Figure 4 Highway kernel density and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3.3.2 人口密度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文化”与“体育”特征的文化遗产,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根据Worldpop提供的2020 年中国人口数据以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要素绘制出人口密度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图(图5)。分析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密度为495 人/km2,整体呈现出两个大密集,多个小密集区域的特点,其中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通过计算得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的人口密度为4 808 人/km2,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密度的9.7 倍,说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合在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的地区。
图5 人口密度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Figure 5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本文把影响因子X和属性Y离散化处理为6类,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器和交互作用探测器进行深入研究。
3.4.1 因子探测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测的6 个影响因子q值均大于0,且P<0.01,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为:文化景区(0.405)>传统村落(0.365) >河流(0.202)>交通(0.185)>人口密度(0.060)>海拔高度(0.058)。以上分析表明,文化景区和传统村落是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的主要因子,可以解释其空间变化的40.5%和36.5%的程度,其次是河流和交通,其解释力为0.202 和0.185。人口密度和海拔的解释力最低,均低于0.1,分别为0.093 和0.058。
3.4.2 交互作用探测器
交互作用探测器是探测不同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属性Y的空间解释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如表1 所示,结果表明,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值都大于任何影响因子的单独作用,说明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会增强空间解释力。以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的三个维度来看,河流和海拔高度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值为0.202;交通和人口密度作为区域发展水平因素,交互作用值为0.267;传统村落和文化景区作为历史文化因素,交互作用值为0.613,可以看出历史文化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区域发展水平,最后是自然地理环境。
表1 交互作用探测结果Table 1 Interaction detection result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展原则提出要实现统筹布局与合作共建,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因此,基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和发展原则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的实现路径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水系廊道最早是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而提出。水系廊道不是简单的生态地带,而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廊道和各节点有机构成多元特征的生态网络体系[18]。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超过70%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在1~5 级河流5 km 缓冲区内,基于水系生态廊道的理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依托河流构建水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水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是一个整体系统,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相互配合、有机联系,并考虑各级河流以及廊道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做到统筹布局,形成协调有序的整体空间结构和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生态,助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传承。同时,水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是以河流沿线环境为基底,具有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相融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是经长期发展形成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美好结晶”,能充分展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
文化景区和传统村落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域,依托文化景区和传统村落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胜地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的重要路径。文化景区作为开发的旅游区,助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体现在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依托于文化景区发展,在文化景区融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发表演和节庆演出等模式,让更多人在旅游中感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以文化景区为节点,打造区域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区域的协同传承,并最终实现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传承。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通过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相结合,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传统村落更好的保护,还可以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落群,以重点发展区域为中心,辐射加强周边村落建设,形成集中式的特色村落文化,并对各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整合,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受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成都、重庆中心城区这类发展水平领先的区域领导型,也有乐山、宜宾、泸州、荣昌、万州、广安和黔江这类资源丰富的区域推动型。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较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对成熟,同时,强大的经济活力也能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它们的定位是作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分析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合形成两个“圈”,分别是以成都为核心辐射带动乐山、绵阳、宜宾、泸州和荣昌等城市;以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长寿、广安、万州和黔江等城市。同时,乐山、宜宾、泸州、荣昌、万州、广安和黔江等拥有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类城市的定位是辐射带动区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包括乐山辐射带动成都平原一体化发展区;川南、渝西融合区由宜宾辐射带动,泸州、荣昌积极响应;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区由万州辐射带动,广安积极响应;黔江辐射带动渝东南区。因此,要精准定位不同发展水平城市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中的作用。
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深入探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合特征,即聚合区域、聚合程度和聚合类型,并首次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三个维度6 个影响因子的影响系数和交互作用影响系数,同时在统筹布局与合作共建的发展原则下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的实现路径,即构建水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胜地和精准定位不同发展水平城市在协同传承中的作用。实现路径的提出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成渝腹地间乡村振兴与发展、保护传承巴蜀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是打造出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那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否能成为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会有什么影响都需要进一步讨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是一个较为繁杂的大工程,因此需要各地区群策群力,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动态平衡点,加快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进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