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涵,张翼飞,厉 赢,武怡平,陈佳祺,陈祉霖,程发峰,王雪茜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以脑血管病变为主要病因的一种痴呆综合征,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最常见的痴呆原因。在60岁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26%~2.40%,在所有痴呆病因中占比可达12%~20%[1]。血管性痴呆在中医学中属“痴呆”“呆病”范畴。近些年来,中医药疗法在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实践中应用逐渐增多,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CiteSpace作为一款具有信息可视化功能的软件,常用于探索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现状[2]。本研究运用Excel 2019对年发文量、文献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基金资助、关键词、研究类型等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以期为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血管性痴呆)AND(中医OR中药OR针灸OR针刺OR灸法OR推拿OR拔罐OR贴敷OR功法)”为检索式,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范围为主题词,维普数据库检索范围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设定语种为中文。
1.2 纳入标准 涉及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内容的文献,如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灸法治疗、功法治疗、穴位贴敷治疗、拔罐治疗等,均可被纳入。
1.3 排除标准 ①研究内容未涉及血管性痴呆,或仅提及“血管性痴呆”这一名词;②研究内容未涉及临床治疗相关内容;③研究内容未涉及中医治疗方法,或仅提及“中医药”或“中医”;④仅论述临床试验,而无实际试验数据;⑤检索不到原文或内容不完整的文献;⑥涉及民族医药相关研究的文献;⑦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⑧科普文章或新闻报道等质量较差的文献。
1.4 数据整理 将各数据库检索获得的文献信息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初筛时通过题目、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剔除。将初筛后剩余的6 041篇文献通过检索原文的形式进行复筛,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将3个数据库中重复的文献去除。并将纳入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录入Excel中,以建立研究数据库。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Excel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研究类型、中医干预措施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格式录入CiteSpace 5.8.R2中进行格式转化及可视化分析,设置时间段为1991年—2020年,时间分割为1年,绘制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科学知识图谱。
2.1 发文量年代分布情况 共检出文献9 725篇,最终获取有效文献2 680篇。通过对文献发表时间的统计分析,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首见于1991年[3]。1991年—1997年本领域年发文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世纪末年发文量开始迅速增多,自2004年以后年发文量逐渐趋于稳定,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发文量达到最高,为167篇。近15年间的年平均发文量为133篇,持续处在较高的发文量水平。详见图1。
图1 1991年—2020年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发文趋势图
2.2 基金资助情况 纳入研究的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中共有975篇得到基金资助,占比36.4%。对基金资助情况进行年份分析发现,21世纪以前本领域得到基金资助的文献较少,仅有23篇,近20年本领域得到基金资助的文献数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0年—2020年基金资助文献量年代分布情况详见图2。对基金项目类型进行分析,可知相关文献得到资助的基金项目共有1 391项,其中国家级基金有26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
2.3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作为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 237个研究机构涉及发表本领域相关文献,研究机构以中医药院校为主。其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发文54篇,文献发表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见表1。
2.4 作者合作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共有989位作者参与发表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其中发表文献较多的作者包括赖新生(41篇)、唐农(30篇)、杨骏(25篇)、刘存志(21篇)等。构建得到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半径越大表明发文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两节点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颜色由冷色到暖色代表节点出现的年份由远到近。图谱中网络节点数量(N)=989,连线数量(E)=1 550,网络密度(Density)=0.003 2。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共有1 550个,其中吴林、陈静、赖新生3位作者的中心性为0.01,以他们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已初步形成,但本研究领域整体合作关系仍比较分散。
图2 2000年—2020年基金资助文献量年代分布情况(虚线代表基金资助文献量变化整体趋势)
表1 发文量居前10位的研究机构分布 单位:篇
图3 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2.5 期刊分布情况 纳入研究的2 680篇期刊文献来自362种期刊,其中包括科技核心期刊163种。来自核心期刊的文献有1 494篇,占55.7%,单篇文章最高影响因子为2.178,平均影响因子为0.88。刊文量较多的核心期刊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75篇)、《辽宁中医杂志》(62篇)、《针灸临床杂志》(61篇)等,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根据普赖斯定律,本研究领域核心期刊最低文献量(m)=0.749(nmax)1/2=4.796,其中nmax代表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量。取m=5,发现刊文量≥5篇的期刊共有123种,累计刊载本领域研究文献共2 262篇,占总文献量的84.4%,符合普赖斯定律的要求,表明该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已经形成。
表2 文献刊载量居前10位的科技核心期刊分布情况 单位:篇
2.6 关键词分析
2.6.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图谱中,N=581,E=1 620,模块(Q)值=0.553 3,平均轮廓(S)值=0.846 4,共计出现关键词527个。其中突显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包括“痴呆”“针刺”“血管性”“综述”“认知功能”等。详见图4。
图4 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2.6.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运用LLR计算方式可将关键词划分为12个聚类,分别为血管性(#0)、治疗组(#1)、综述(#2)、认知功能(#3)、大鼠(#4)、学习记忆(#5)、三阴交(#6)、实验研究(#7)、智力量表(#8)、方药(#9)、中医师(#10)、梗塞面积(#11),具体关键词聚类图谱详见图5。其中#0聚类的涉及范围最广,出现时间最早,聚类词主要为痴呆、血管性痴呆等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1聚类与#0聚类结果较为相似,但还涵盖了临床观察、治疗组等临床研究的相关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的详细信息见表3。
图5 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3 关键词聚类信息
以引文发表年份为横轴、聚类编号为纵轴进行布局,绘制本领域关键词聚类的时线图(见图6),图中节点越大,表明该节点的文献量越多。可见本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聚类#0~#5,其中针刺研究的时间跨度最大,有关动物实验的相关研究自1997年后成为热点,有关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2009年。以聚类#2为例,较早出现的关键词为“中医”“针刺”“疗效观察”“中药”等,后发展为“临床疗效”“病机”“针灸”等,进而演进为“脑梗死”“灸法”“三焦针法”等,最后到“细胞因子”“作用机制”“靶点”等,可以看出本领域综述研究主题逐渐从疗效评价向机制探索过渡,而针灸疗法一直是本领域综述研究的热点。
图6 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时线图
2.6.3 关键词突现性探测分析 “突变词检测算法”可以确定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正在兴起或突然出现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4]。分析结果显示,25个突现性最高的关键词中,“治疗组”是出现最早的突现关键词,突现时间为1995年—2005年。这一发展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主要与临床研究相关,如“治疗组”“总有效率”“内皮素”等。2006年—2015年的突现关键词主要与针灸治疗相关,如“针灸”“嗅三针”“温通针法”等,可见本时期内对于针灸疗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最近5年的突现关键词主要为“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奥拉西坦”等,可见近些年逐渐注重将中西医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更加关注对血管性痴呆相关治疗机制进行探索。详见图7。
图7 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图
2.7 研究类型分析 研究类型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研究文献最多,为1 608篇(60.0%),其次为实验研究(548篇)、一般综述(406篇)、理论研究(118篇),详见图8。临床研究文献中,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最多,为1 314篇(81.7%)。其余依次为观察性研究(137篇)、专家经验(79篇)、非随机对照试验(50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28篇)。实验研究文献中,药理类研究的文献有371篇,针灸类研究的文献有170篇,研究内容同时包含药理及针灸的文献有7篇。一般综述类文献主要涉及治疗方法、作用机制、动物模型等主题,理论研究文献以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辨治理论探讨等研究为主。
图8 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2.8 中医干预类型分析 对临床研究中涉及的中医干预措施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涉及单一中医干预措施的文献有1 417篇,涉及两种及以上干预措施的文献有191篇。具体涉及10种不同的中医干预措施,其中涉及中药干预的文献最多,共有1 232篇,其次为针刺干预(501篇)与灸法干预(33篇),涉及其他干预措施的文章较少。具体中医干预措施的分布情况见图9。
图9 临床研究文献中医干预措施分布情况
从发文量年代分布情况来看,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领域首篇文献发表于1991年,此后年发文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些年,本领域发文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已经逐渐成为脑病的一个研究热点。这可能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密切关系[5]。当前痴呆的防治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全球公共健康和社会保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而目前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可以进行有效防治的痴呆类型[6],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在发展中,并得到国家及政府的支持。通过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发现本领域基金资助文章占比高达36.4%,有两项以上基金资助的文章占比也接近10%,国家级基金项目占比接近20%,可见国家对于本领域研究的重视。
从作者合作情况来看,以赖新生、唐农、杨骏、刘存志等为代表的作者发文量较多,为本领域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学者。赖新生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研究专项专家组成员,其团队长期从事针灸治疗中风、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相关研究,在本领域针刺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唐农主要从事中药复方防治脑血管疾病、痴呆等方向的理论、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其主要倡导扶阳理论,并提出从肺论治血管性痴呆[7]。杨骏擅长运用针灸通督调神,补气康复之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其团队注重艾灸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8]。刘存志团队主要从事针刺治疗高血压、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基础研究,在近10年的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由此可见,各核心专家团队从不同方向进行血管性痴呆研究,共同推动血管性痴呆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
从期刊分布情况来看,本领域研究文献主要刊载于中医药相关刊物上,其中刊载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占比达55.7%,平均影响因子高达0.88,说明本领域研究在中医药研究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重视度,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本领域已经形成了领域内的核心期刊。研究领域内核心期刊刊载的研究文献,可以准确反映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最新的研究动向。因此,未来想要从事本领域研究的研究者可以酌情参考此类文章以寻找具体的研究方向。
从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来看,安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杨骏、赖新生、唐农3位本领域研究成果突出的作者分属于上述3所院校。这表明近30年,上述3所研究机构对于本领域的研究较为重视。此外,开展本领域研究的研究机构数目极为庞大,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还未形成聚集效应。未来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在本领域内多开展跨机构研究。
关键词体现了一篇文献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精确展示某研究领域内目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9]。从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满足Q>0.3和S>0.7的标准有效度,表明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较为合理且聚类结果令人信服。由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本领域研究热点聚焦在中药及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且针灸治疗为本领域的一大治疗特色,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持续性。②关于认知功能、学习记忆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见。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明显减退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显著下降,选择其作为干预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结局指标较为得当。③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研究在机制研究中出现较多,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正常的氧化还原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攻击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干扰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严重应激状态[10]。研究表明,老年血管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自由基代谢失衡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11],而很多中药都具有抗氧化作用。④以髓海不足作为血管性痴呆主要中医病因进行治疗的研究较多。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因此,脑部的疾病多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有关。目前本领域研究较为注重运用补肾通督、填精益髓的治疗方法。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诸如毒损脑络[12]、痰浊阻窍[13]等中医病因逐渐被提出和发现,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在病因病机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突现性探测分析直观展示了我国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领域研究前沿的演变历程。从分析结果来看,本领域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地通过临床试验探究中医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发展为通过较复杂的临床试验或基础动物实验探究干预方式的具体作用机制。中药复方有关研究在本领域最早出现。从1998年左右开始,针灸疗法则逐渐成了本领域的研究热门一直持续至今。在机制研究方面,目前本领域研究较多的角度为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这可能与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手段较为成熟,结果的观察较为直观有关系。而对于当下较为热门的一些病理机制,如自噬[14]、内质网应激[15]等的中医治疗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可以继续从更多方面开展本领域相关的机制研究,从而能够更全面地阐释中医干预措施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具体作用机制。
从研究类型及干预措施的分析结果来看,本领域以临床研究为最主要的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另有28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类文献,说明本领域临床研究较为充分。但是本领域大部分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缺少随机分类方式、盲法等的相关描述,写作质量较低。未来应该多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明确中医干预方式对于血管性痴呆治疗的有效性。从具体的干预措施来看,共出现了10种主要干预措施,说明本病的中医干预方式较为多样。其中以中药和针刺方面的研究最多,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基础实验类研究中,中药药理相关研究最多,其次为针灸相关的研究。其他干预措施的基础实验研究较为稀少,这可能与其目前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认可度较低有关,也与其实验难度较大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有关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的基础动物实验研究逐渐增多[16-20],期待未来在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中出现上述干预措施。此外,本领域的综述文献和理论性文献也占有一定比例。综述文献中涉及的主题较多,说明本领域发展较为迅速,发散性较强。理论类文献中既有新兴的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研究,也有传统的关于血管性痴呆辨证论治思路的相关研究,可见本领域理论研究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辨证论治思路的相关研究中,近20年来产生了从“肾”“痰瘀”“五神”“毒”“郁”等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不同思路。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①发文量大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②作者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意识,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合作交流,促进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领域朝着全面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③本领域的研究已经从探究中医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发展为探究干预方式的具体作用机制。因此,未来在中医工作者的努力下,本领域的研究应力求通过对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具体作用靶点的研究为本领域临床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使中医科研真正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