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图鉴”趣谈

2023-02-15 12:13张苗
检察风云 2023年1期
关键词:纸箱宠物社交

文/张苗

古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今有大学生闲暇片刻时,戴上耳机、聆听音乐,任思绪徜徉;古有才子友人“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今有大学生赏秋景、看落叶、观云卷云舒,享受校园生活。

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3700万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目前在校大学生规模巨大,其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学习之外都做些什么呢?对此,记者通过电话采访、视频连线、网上论坛搜索等方式,了解到大学生们的生活“片段”。

创新:养奇奇怪怪的校园“宠物”

拆完快递后剩下的纸箱,你会拿来做什么?

通过搜索上海部分高校的“校园墙贴吧”,记者发现:大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用原本废弃的快递纸箱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式宠物”。最初,大学生用纸箱刻画校园里的流浪猫、流浪狗,制作出一只只萌态可掬的纸箱小狗、纸箱小猫。到后来,神话传说里的中国龙、《海绵宝宝》里的小蜗牛,以及《精灵宝可梦》里的小精灵都被大学生们逐一“手工复刻”,成为他们的“纸箱宠物”并为它们取了名字。

为什么大学生会“制作”“喂养”纸箱宠物呢?好奇之下,记者打通了上海师范大学一位研二学生杨杨(化名)的电话(此前她的朋友圈经常分享此类“宠物”)。经了解,原来不止是她,她的舍友、“同门”师兄妹、所在社团的朋友都在制作类似的“纸箱宠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乐在其中”呢?记者与杨杨和她的舍友们进行了一场视频连线了解其中的原因。

原来大学生并不把这些“纸箱宠物”作为自己的“私有宠物”。在他们看来,通过和“纸箱小狗”打交道、寻找娱乐的方式,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交活动。比如,在操场上成群结队地遛“狗”、为自己的“宠物狗”在线征婚、比拼谁的“宠物”更加可爱。他们通过这种新型社交方式,在校园里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并建立新联系。同时,因参与人数众多,这些行为逐渐形成一种群体性的社交共识和文化参与:大家心照不宣地认同这种虽然傻里傻气,但“可爱即王道”的娱乐活动,创造出一个专属大学校园里不被打扰的“自由空间”。

记者认为:这是一种专属大学生的“群体创造”行为。在早期社会中,人类对生育能力的崇拜,衍生出浓厚的血缘情感纽带,也为世家大族的宗法制提供依据;在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创造力”高涨,蒸汽机、电话、电脑等发明层出不穷,延伸了人的价值,给世界带来巨大改变。如今,大学生们创造的“纸箱宠物”,不同于器械的冰冷、人工智能的抽象,饱含了大学生对“事实宠物”的喜爱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校园生活里,“纸箱宠物”与他们的双手直接相关,与他们的社交“同频共振”。

这也是一种创新表达。当“纸箱宠物”成为流行符号的一种,一批批的“神奇动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学生们追求创新精神的物质载体。神奇的“纸箱小狗”,不仅是一个人创造的玩具,更是大学生自我表达的一块碎片。

这还是一种“聚类化”的链接。儿时的我们,采用互换玩具或交换秘密的方式,获得结识新朋友的机会。如今,纸箱宠物成为大学生们新型社交关系的“中间人”,一头连接着自己的思想,另一头连接着朋友的回应,以此达到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目的。

大学生:在“遛”“纸箱小狗”的过程中,我们脱离了网络,多了与朋友的真实接触。如果是你,你会拿废弃的纸箱做些什么呢?

社交:拍简简单单的校园日常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对“校园博主”的身影你一定不陌生。他们有的搞笑幽默,有的分享学习干货,有的用Vlog记录生活。镜头里,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镜头外,他们的人生独一无二。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会疲惫呢?”原创视频博主“刘晗羞”是新乡医学院的大四学生,“正经中带着一点不正经”是他对自己视频风格的定位。自2020年1月至今,他已经发布作品31条,累计获赞60万。他认为创作并拍摄视频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快乐,更是一种认可。

记者的学妹,就读于西安工程大学的研三学生陈菲(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选择入驻短视频平台的目的很简单,“想给大家带来一些什么”。在她发布的20余条视频中,内容多与研究生学习相关。“今年研三了,感觉在学习和实践方面都成长了很多,会经常帮助师弟师妹解决问题,也想把有用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刷新”着网络媒介的呈现形态。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爆发式增长,大学生不仅成为短视频产品的深度用户和忠实“粉丝”,更成为此类视频的参与者和制作者,大学生“校园博主”的新身份由此定义。他们以日常校园生活为素材,以教室、宿舍、操场、图书馆等为场景,记录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有的介绍宿舍“好用”物品,有的评价学校食堂饭菜,有的记录健身日常,还有的分享考研、考公的“上岸”经验……他们奔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用镜头记录着、传播着自己的“青春剪影”。

大学生们拍摄日常的行为逐渐受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启动“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征集照片、视频等作品,以期通过校园的自然、人文、发展之美生动地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片段”。

2022年11月,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短视频微专业”招生,主要面向校内同学和校外人士,旨在让学生通过课程,迅速了解短视频的创作知识体系、技术手法以及不同平台的视频创作要素等知识。这些支持不仅给“校园博主”的视频创作提供动力,更让大学生视频创作的专业程度得到提升。

大学生:虽然镜头中呈现出来的“我”的形象并不完整,但那也是真实的“我”。如果是你,你会拍摄什么呢?

总结:看大书和做小事

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情感认同是大学生的重要心理需求。对大学生而言,在平凡琐碎的日常里,每一份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制作纸箱小狗”还是“拍摄校园日常”,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乐观表达方式,并希望通过这种行为为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添加调味剂。对他们而言,校园里的每一份情感、每一帧画面,都是最珍贵的青春回忆。

其实,大学生的“行为”远不止于此:

有人说,区分他是不是大学生,只要听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是“您好”;有人说,送给大学生的外卖几乎没有收到过差评,取外卖的他们还经常会说一声“谢谢”;卖煎饼果子的大姐说,在学校门口卖“果子”几乎没有漏扫码(付款)的,甚至有时候会多付一两块;门口的大爷说,在小区疫情紧张的时候,不少志愿者都是大学生,原以为他们是孩子,没想到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至于大学生为什么会做出这些行为,记者认为,这是教育的成果。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很多时候学生们记住的不只是课堂上的诗词歌赋、计算公式,还有老师讲的那些故事、“善”的概念和成为大人的“价值与责任”;这也是时代的痕迹。当代大学生被称作是互联网的一代,他们与互联网共同成长,从“小灵通”到各种型号的触屏手机。也许,他们的脚步未曾走出很远,但看到的事物已经不局限于四周。当把视野放宽,很多事情也能更加客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对“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所做所为,更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猜你喜欢
纸箱宠物社交
Before breakfast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纸箱有多重
社交距离
小赛的纸箱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纸箱的“第二职业”
抬起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