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这昭示了职业教育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县域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以县为纲”的特点决定了县域职校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有可为。一方面,县域职校的“县域性”“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县域职校与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县域职校理应立足县域、贴近乡村、面向农民,依托县域而生、服务乡村而荣。另一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对县域职校发展提出了更高定位和要求,而这需要重新塑造县域职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全新观念、发展定位、内生动力及实践路径,通过县域职校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乡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县域职校的发展困局极大限制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当下,县域职校受复杂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普遍存在“贡献难题”“定位难题”“动力难题”。“贡献难题”表现为县域职校专业开设盲目性、同质化现象突出,县域职校与县域产业各行其道、脱节发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经济建设付诸空谈。“定位难题”反映出在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导向下,县域职校卷入“升学教育旋涡”,通过升学吸引学生家长,通过设立升学部、高考班提升升学率,本应“立足区域、服务振兴”的县域职校变成“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动力难题”体现在县域职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被“成果至上”导向“绑架”,功利倾向明显,将本就有限的精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向部分热门专业,耗斥稀缺教育资源、资金包装“成果”。毋庸置疑,倘若不解决县域职校发展的“贡献难题”“定位难题”和“动力难题”,不仅县域职校自身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无法保障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县域职校振兴与乡村振兴置于同一发展框架,提升县域职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能力和效力。在动力提升上,县域职校既要发展外部动力,积极拓展关系网络,寻求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及不同形式的支持,巩固支撑振兴发展的社会资本;更要激发内生动力,重新塑造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理念和行动意识,做好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准备,积极回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在能力提升上,县域职校要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和产教融合,服务县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和延链,提升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通过提升专业育人质量、按需分类开展职业培训等措施,提升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能力;通过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提升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通过开展绿色技能教育、为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乡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服务乡村生态振兴能力。通过校村共建党组织、培育选派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驻村等方式,提升服务乡村组织振兴的能力。在效力提升上,需要持续优化县域职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因地制宜构建县域职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评价指标,从而注入实践效力。
新时代,县域职校服务乡村振兴要踏上新台阶、开创新格局,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县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诉求,同时也要感知和调整县域职校所处的微观环境及其底层行动逻辑,唯有如此,县域职校方能持续、优质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