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与融合:论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语言特征

2023-02-14 06:16巩彦翡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特征

摘要:新媒体艺术是基于光学和电子学发展而成的一种学科门类,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核心,也可以称为数码艺术。对于新媒体艺术来说,其自身具备的交互特性是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和其他门类相区分的一大要素。合理运用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语言特征进行表达,实现艺术交互和融合,能够给人们展现出全新的现代化、数字化的世界。文章首先分析艺术语言的相关概念,其次分析新媒体艺术交互体现的方法和主要方面,包括身临其境性、交互性、互动协作性,再次分析新媒体艺术有效表达的策略,包括跨界与融合促进多样发展,艺术与技术把握时代机遇,内外演变、紧随时代潮流,最后研究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语言,包括技艺兼容、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提出新媒体艺术交互与融合的相关建议,旨在淋漓尽致地表现新媒体艺术语言的交互性特征,彰显新媒体交互语言美学价值。

关键词:交互;融合;新媒体艺术;交互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8883(2023)01-0224-03

艺术语言,也可以简称为艺语,其不仅包括有声语言,还包括无声语言,是通过艺术符号这一大媒介,并采取特色方法抒发和表达人们生活需求和内容情感,展现象征性语言内容的一种载体。我国以往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六种,第一种是文学语言,第二种是绘画语言,第三种是戏剧语言,第四种是音乐语言,第五种是雕塑语言,第六种是舞蹈语言[1]。

新媒体艺术其实算得上是最新的艺术门类,其产生和发展都和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说,“媒介即讯息”。其认为,媒介会对信息、知识、内容产生较强的反作用,其具备能动性,能影响讯息传递,能决定信息清晰度以及最后的信息结构。

总之,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是很宽泛的,指的主要是现代化技术语言在具体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这里涉及的技术不仅有网络技术和音视频技术,还有视像艺术和互动装置技术等。

(一)三维真实性

新媒体艺术发展往往离不开网络虚拟艺术的科学设计,这要求其具备真实性,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给予体验者感觉信息。在以往的艺术形式中,影视最能带给人们多维信息和资源,让人们从视觉和听觉两大方面获取信息。而未来的新媒体主要是数字媒体,不但可以带给人们立体视听享受,还能带给人们知觉感官信息,紧密联系人和艺术作品。

(二)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具有很明显的交互性,这种交互指的是人和作品内容之间的交互,指的是人可以置身于虚拟环境当中,操作物体,且获取自己想要的反馈信息,实现全过程互动。这里所谓的交互主要包括两大形式:第一是视觉交互,即人和图像之间的交互,三维网络可以根据人的视觉特征和协作,快速设计出相应的图像;第二是行为交互,即人可以拿出自己的行动,实现和网络虚拟物体的有效互动,从根本上了解虚拟物体相关属性以及运动轨迹。

(三)协作性

新媒体艺术的协作性比较典型,指的是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人员和读者,都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利用网络协作设计完成作品。设计师也可以和读者一起欣赏作品,产生交互协作的关系。例如,通过合理利用虚拟网络和三维新媒体技术,设计者能够实现网络协作,创作出同样繁琐的作品。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各个地方的设计师都可以基于网络平台商讨方案,并利用交互平台和设备做出设计调整,不断优化设计,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共同参与后期作品修改和观察考核,获得最优设计效果。

结合上面所研究的新媒体艺术交互体现的属性和特征,可以有效探讨新媒体艺术语言的表达路径和发展方向。

(一)跨界、交融,多样发展

目前,要想真正实现新媒体艺术的创新,进行艺术语言跨界沟通和交融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当中,都存有反差联名产品,这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局限性[2]。实现服饰等产品的跨界交融,实际上是促发人们买单,实现行业快速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相反,新媒体艺术发展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为人们抹平心灵创伤,且其纵向潜能很大,价值和意义也很深远。

如果单纯针对艺术内容实现跨界融合,会存在形式不够多元化的问题,我国新媒体交互艺术发展,其实可以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互展示,也可以基于多学科内容整合构建,实现多元媒介和技术的融合,且这种承载力非常大。在这以前,一些学者认为,实现新媒体艺术、原则、形式、技术等的有效融合,会使得全新的艺术形式和体系出现。单纯采取“1+1=2”这一艺术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需求,必须基于新媒体交互艺术发展这一途径,从实际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入手,找到和新媒体艺术的交融点,在整合多元艺术和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新媒体艺术发展。

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是,艺术创作人员无论何时都不能丢了初心,必须基于科学范围创作,防止出现新媒体交互艺术融合混乱的局面。例如,《听墨》就是一种典型的交互艺术作品,其将投影艺术和古典水墨、古琴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可以用毛笔绘画,最终画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水墨动画,让人们置身到水墨意境中[3]。之后,桌面动画可以换为四根琴弦,从视觉交互转变为听觉交互。人们可以通过毛笔拨动琴弦,演奏出悦耳的琴音,之后变为缕缕青烟,将墨点转换为灵动的、游着的鱼儿,游荡在桌面上、水墨间。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可以将古典传统美转变为现代动态美,实现语言交互,增强艺术美感和亲切感。

(二)艺术和技术融合,抓住机遇

当新媒体艺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交互融合之后,两者就会出现很大的反差和问题,进而碰撞在一起。这里的问题和碰撞不是缺陷,而是机遇。两者融合之后,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使得艺术创作者产生创作灵感,通过艺术展现让人们了解和掌握现代化技术。而彰显和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特点,也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些好的艺术创作,阅读到好的作品,现代技术应用触发了新艺术设备的出现,优化了艺术效果。

如今,我国新技术越来越多,比如增强现实技术(AR)就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虚拟现实技术(VR)则在科学知识教学和娱乐范畴得到了有效应用。

美国艺术家丹尼尔·桑丁创作的虚拟现实作品——《洞穴·“虚拟现实影院”》(1991年),受众佩戴虚拟现实头盔之后,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世界,进入了虚拟空间[4]。电子竞技游戏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属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一部分。在《原始人保卫村庄》这个游戏中,玩家佩戴虚拟现实眼镜之后,看到了令其惊叹的原始世界。玩家在游戏当中成为原始人的角色,手握弓箭,站在岗哨上,手握手柄,朝着侵略者射箭,并配上一些合适的音乐,获得的环境效果很真实,且实现了多人合作,这种互动模式很简单,不仅可以带给玩家真实的体验,还能让玩家掌握射箭技巧和方法。

(三)实现内外演变,契合时代潮流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长期的。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创新,也是基于传统录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但是,若单纯是技术创新和变化,根本不能实现新媒体艺术交互的目标,创新其内容,实现其意义和价值的演变也非常重要。优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引人深思,实现教化人们心灵的目标。若技术成为一种结构,形式就是所谓的样式,那么价值和意义则是基础,三者都不可或缺。

作为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不但要优化外在表现形式,得到人们的关注,还要通过内在含义分析,抒发人们的真实情感。例如,《胎耳》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新媒体艺术品,表达如今社会的众声喧哗。

这件艺术作品有很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是因人而异的,人了解得越多,就会越觉得疲惫。因此,个体必须独立思考,不能随大流,也不能任凭别人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意义所在,即将社会问题转换为现代化新媒体艺术作品,触发人们的思考,启迪人们的思想。

交互是新媒体艺术的关键语言模式之一,可以接受多种浏览模式和组合模式。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语言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技艺兼容,二是虚拟现实,三是我即作品,四是走向整合。

(一)交互语言一:技艺兼容

在我国当前的新媒体艺术领域中,技术和艺术是主要话题,且这两者并非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可以彰显出互补之美。新媒体艺术应用和发展的核心技术,其实是现代化新技术,且艺术创作者的设计媒介也会改变。和以往美术这种形式相比,新媒体艺术给予艺术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特别是在内容编辑、文化传播、信息复制等方面发挥了优势和价值,可以把创作者自身的抽象思维转换为具象内容,让人们直观地观察和欣赏,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美感。此外,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和融合技术,还可以带给艺术创作者多元化的创作信息和资源,优化他们的意识表达形态和方式,扩大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和创作空间,激发艺术创作者的潜能和想象力。

(二)交互语言二:虚拟现实

1984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斯(Willian Gibson)出版了小说《精神漫游者》。在这本小说中,作者融入了“赛博空间”这个概念,描写了数字化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这个空间不仅具备较强的虚拟性,还具有满满的沉浸感。在新媒体艺术这一形式出现之后,就真正实现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与交互。

在最初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和作品创作当中,一些艺术创作者合理运用建模技术、音频技术、视觉跟踪技术等,创建出集视、听、触三种感觉的虚拟环境。这种环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可以实现真实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雙向配合,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空间节奏和体态旋律,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如今,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创作已经不仅限于电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而是朝着越来越智能和虚拟的方向发展。无论是电子游戏这门艺术,还是网络互动等艺术,都是非常流行的,可以实现现实和网络空间的融合,带给人们沉浸感,为人们打造出一个梦幻世界。

(三)交互语言三:我即作品

如今,随着媒体艺术语言的交互和融合发展,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已经从最初的信息把握者,变成如今的信息发布者。我国新媒体艺术创作已经突破了单一的创作空间限制,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真实的创作情境和空间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归属感。在以往的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和受众是完全分隔开的,创作者封闭于自己的思想世界,受众能去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观赏作品。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消除了这样的分离性和分割性,将作品和受众凝聚在一起。

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媒体艺术,都离不开受众的喜爱和参与,尤其是那些互动性极强的艺术作品,往往要结合受众的活动参与需求改变和调整。例如,索特在《Zerseher》这一作品的创作中,就合理采取了摄像头视线跟踪方法,通过幽默独特的语言表述,批判了偶像崇拜这一现象。当观赏者接近这幅画之后,就会发现画中人物突然变形,只有退回最初的位置,和这幅画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看清这幅画。

(四)交互语言四:走向整合

和以往的艺术形态相比,我国当前的新媒体艺术朝着整合、交互的方向发展,开始强调合作与多元知识渗透。无论什么样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艺术家都必须不断探索,并反映出整体合作意识。这一观念正是如今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大要求,要求艺术创作者要消除个体局限,和其他技术人员合作,确保艺术作品的协调性和智慧化。

此外,新媒体艺术语言的互动和融合还要实现多学科知识渗透。在如今的新媒体艺术发展中,实现学科融合目标的典型人物是马修·巴尼,其通过自己的医学知识背景,创造出具有独特美的艺术作品《悬丝》。这一作品不仅融合有影视艺术、绘画艺术、摄像艺术,还融合有雕塑艺术、舞蹈艺术、表演艺术,甚至融合了精神病理学知识和解剖学知识等,凝聚了多种现代艺术手段,创作效果非常好。

交互与融合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核心,而媒体要素的交互融合也是单纯的艺术表现,更是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如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主要认知模式。可以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并通过彰显和利用新媒体艺术语言的交互等特点,抒发出创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未来,新媒体艺术与现代技术、多学科知识的交互融合会越来越多元,语言交互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新媒体艺术语言交互美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参考文献:

[1] 钟舒.身体、媒介、交互:新媒体艺术的身体叙事[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2):31-34,55.

[2] 许亚.新媒体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6):4-6.

[3] 聂璐.文化视野下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内涵与教育反思:评《新媒体交互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22(3):138.

[4] 王艳,邢瑜.交互主体性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与审美流变[J].铜陵学院学报,2022,21(1):89-92.

作者简介 巩彦翡,硕士,编辑,副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编辑。

猜你喜欢
新媒体艺术交互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黑龙江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