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轩
低硫船燃出厂。李 剑摄
2022年10月27日,申燃002号油轮满装7000多吨RMG180低硫船用燃料驶离金陵石化7号码头开往苏南,为国内外船舶送去优质清洁船燃。这是该公司规模化生产低硫船燃后水运出厂的常见情景。
近年来,航运业快速发展给环保带来了新的压力。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沿江地区,船舶排放的硫氧化物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控制船舶排放污染,中国石化积极行动,于2017年开始组织临近沿海的炼油企业开展低硫船燃生产研发。金陵石化在无经验可借鉴、无技术可参考、无先例可学习的情况下,通过试产、降本、扩能“三步走”策略,摸索攻关“吃螃蟹”。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了中国石化低硫船燃主要保供基地之一,为国内外船舶用油绿色转型贡献了石化力量。
“试产,真的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回忆起3年前的情形,该公司炼油四部三工区主管王喜兵深有感触。
由于生产能力受限,我国保税船用燃料油90%以上依赖进口。能否解决低硫船燃自主供应问题,成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关键。为此,金陵石化按照中国石化部署,迅速成立攻关小组,开展试产技术攻关。
精制渣油是低硫船燃的生产原料之一,在试产过程中,如何降低硫含量,成为最大的难题。该公司积极协调研究院,反复优化催化剂生产方案,努力提高脱硫效率,终于在小试中使硫含量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到了放大生产阶段,硫含量突然又不合格了,攻关组多方查找原因,经过及时调整,脱硫效率成功达到90%,满足了低硫船燃质量要求。
从零起步摸索就是如此,往往一个难题刚解决,下一个又接踵而至。在后续生产时,1号渣油加氢装置又产生了不少新问题:掺渣多,黏度合格但硫含量不合格;掺渣少,硫含量合格但黏度不合格;抽提量越高,产品黏度越大……“简直像在玩困难模式的失败结果连连看。”王喜兵苦笑着说。
过程再难,攻关仍要继续。他们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了问题出现一个、解决一个,逐步固化了技术工艺和操作流程。2019年4月中旬,该公司生产出8000多吨合格的低硫船燃产品,初步试产获得成功。“现在,我们能确保渣油硫含量100%合格,满足不同生产工艺对低硫船燃要求。”王喜兵高兴地介绍。
“当时,公司虽然能生产供应低硫船燃,但整体效益测算下来却是亏本的,长此以往总不是办法。”该公司炼油一部二工区2号催化裂化装置副主管张则光感慨。要实现低硫船燃规模化生产,为企业开拓新的创效源泉,降低生产成本迫在眉睫。
为此,金陵石化反复研究论证,决定采用净化催化油浆代替部分原料生产低硫船燃,尽可能压减成本、提高效益。2018年,催化油浆无机膜净化项目被列为集团公司重点项目。
“用催化油浆生产低硫船燃,以前从来没有企业做过,我们既无先例可循,又无技术经验可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地尝试。”炼油一部二工区党支部书记刘伟说。试验就是不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的过程。面对众多难题,攻关组多方钻研,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确认了扩大生产的可行性。随后,公司在3套催化裂化装置旁分别建设了共约50万吨/年的放大装置,并通过科学举措,进一步降低了低硫船燃生产成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催化油浆净化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已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刘伟说,无论得奖与否,这已经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在解决了低硫船燃生产技术、质量指标、降低成本等一系列难题之后,扩大生产规模势在必行。2019年,金陵石化决定实施低硫船燃项目升级改造。
项目利用原有3号汽油加氢装置进行改造,涉及新增管道、减压塔、工业炉、仪表、储运等建设和安装工程。项目投用后,生产的产品具有黏度适中、热值高、燃烧完全等特点,不仅使闲置装置得到充分利用,又为公司低硫船燃规模化生产奠定关键基础,提升效益增长点。
为保证储运能力,该公司投资7500万元左右,完善储运设施,2021年4月28日主体工程中交投用,10月完成108号罐改造。
项目投运后,装置人员精心巡检,实施24小时不间断检查,增加视频监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异常,守牢安全。量化岗位应急处置步骤,将应急预案制成简明卡片发至每位职工手中,全力做到按“1、3、5”机制快速应急处置,保障了装置安稳长高效运行。
至此,该公司低硫船燃实现规模化生产,年生产能力从2019年的17万吨跃升到目前的150万吨,成为中国石化低硫船燃主要供应基地之一。
“‘三步走’的成功实践,既保障了国内船用油的供应安全,又为公司炼油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金陵石化生产计划部经理刘文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