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鸣,安 勇,田佳滨,田 智,孙海英
(1.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开放大学,哈尔滨 150040)
新林科建设的提出使涉林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培养“知林、爱林、强林、兴林”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林业人才是当前农林高校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其中“知林”“爱林”是“强林”“兴林”的前提,而专业认同感是“爱林”的前提,这就要求农林院校要注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专业认同感是指学习者个体对所学专业积极的主观意识态度与思想行为。林学专业的专业性强,就业方向单一,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木材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相对其他专业要高。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关注到专业认同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例如,毛智辉等[1]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偏低,于晨等[2]通过电子问卷发现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史海涛等[3]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投入和专业匹配四维度分析了民族类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但整理已有研究资料发现,目前对林学专业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专业认同感研究少之又少。为此,本研究以3 所农林高校林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探求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以求更好地发挥专业认同感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源,帮助农林高校践行“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推进新林科建设进程。
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问卷内容的有效性,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应先进行小规模的前测。本次问卷选取50 个用户进行前测预调查,结果表明问卷整体信度效度较好,在剔除了不合适的问题后正式发放。问卷包含2 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共3个题目。具体包括性别、年级和民族。第二部分是专业认同相关影响因子调查表,共20 个题目。根据专业认同感定义与内涵,选取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研学和专业满意4 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进行测量[4]。第二部分内容采用Likert 五级自评量表,量表题目完全是陈述语句且都为正向题目,选项范围从1 至5 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其专业认同感越高。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采取线上形式发放,被试者为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3 所农林高校的林学专业本科在校生,考虑到被试者所属院校的实际教学安排,选择于2020 年4 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51份,问卷有效率达96.67%。
对问卷第一部分基本信息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数据表明,被试者中,男生289人,占52.45%,女生262人,占47.55%,88.93%的学生为汉族,4 个年级中,2018 级大三学生的参与度最高,达26.86%。
表1 被试者基本信息
1.问卷信度检测
本研究运用SPSS 软件对所得量表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与检验,通常情况下Cronbach α 系数处于0~1 之间,Cronbach α 值越高,问卷可靠性越高。本研究设置的最低Cronbach α 值为0.6,若小于0.6 则问卷不被接受。信度系数在0.8 以上表明量表可信度较高,0.7~0.8 之间信度较好。对本次问卷第二部分的数据信度检验如下:由表2、表3 可知,总体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958,专业认知分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916,专业情感分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88,专业研学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35,专业满意分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87,以上结果说明,本次问卷第二部分数据整体和所有结构变量的信度均高于0.8,问卷可信度较高。
表2 总体量表信度统计
表3 分量表信度统计
2.问卷效度检测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衡量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通常认为KMO 取值越接近于1,Bartlett 球形度检验中显著性值小于0.001,意味着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效度越高。对问卷第二部分内容进行效度检验得到表4、表5,可以看出,KMO 值等于0.923 大于0.9,Bartlett(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中Sig.值为0.000,因子荷载分析结果中,各因子荷载系数均超过参考值0.5,意味着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备良好的效度。
表4 KMO 和Bartlett 检验
表5 各题项因子荷载系数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了解,专业认知度是产生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问卷采用“科研认知(Q1)”“课程认知(Q2)”“培养目标认知(Q3)”和“专业就业认知(Q4)”4 个方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专业认知程度[3]。由表6 可知,林学专业本科生在科研认知方面的得分均值为2.84,课程认知方面得分均值为3.48,培养目标认知方面得分均值为3.12,专业就业认知方面得分均值为2.65,专业认知模块的总体均值为3.02,得分众数为3分,以上数据说明林学专业本科生整体专业认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认知程度最低。总体来看,农林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有待提升。
表6 专业认知模块各题目得分统计
专业情感度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情感归属,体现在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对专业的认可程度及想要继续在所学专业学习的意愿。采用“专业报考的志愿情况(Q1)”“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程度(Q2)”“是否愿意推荐所学专业(Q3)”“转专业考虑(Q4)”“专业归属感(Q5)”和“专业忠诚(Q6)”6 个方面来考察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度[5]。表7 显示,6 个方面考察题目的得分均值差异较大,学生对专业感兴趣程度偏高,但学生对于专业的归属感、忠诚度较低,转专业考虑较多,且少有学生愿意向他人推荐所学专业。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情感总体均值为2.92,得分众数为3分,可以看出,农林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度较低。
表7 专业情感模块各题目得分统计
专业研学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行为投入,体现在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采取的学习方法与投入的学习时间。采用“对专业学习的计划(Q1)”“专业相关书籍的阅读情况(Q2)”“专业学习投入的时间(Q3)”“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科研项目的情况(Q4)”“与教师的沟通频率(Q5)”和“学习积极性(Q6)”6 方面来考察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研学情况[6]。表8 数据表明,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研学模块得分的均值为3.12,得分众数为3分,专业学习的投入时间较多,多数人对自己的学习是有计划的,且会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但与教师的沟通频率较低,实习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度也很低,大部分林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8 专业研学模块各题目得分统计
专业满意度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教学与就业的满意程度。采用“课程体系设置(Q1)”“师资队伍(Q2)“就业保障(Q3)”和“专业社会声望(Q4)”4 方面的满意度来考察。由表9 可以看出,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满意度得分均值为2.98。学生对于专业的师资队伍与社会声望满意度较低,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就业情况满意度一般。整体来看,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表9 专业满意模块各题目得分统计
本研究从学生个人、教师、学校和社会4 个维度分别选取代表性指标探究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在整理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调查数据,选取个人兴趣、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就业保障和社会声望5 个因素,分析其对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由表10 可以得知,本研究选取的5 个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与专业认同感的Pearson 系数均大于0.7,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表10 林学专业认同度影响因素与专业认同相关性分析
以问卷第二部分整体内容为专业认同总体,将其作为因变量,将个人兴趣、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就业保障和社会声望5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采取逐步回归法,剔除不合理因子,最终,个人兴趣、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就业保障4 个影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得到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专业认同感=0.251×个人兴趣+0.162×师资队伍+0.106×课程体系+0.249×就业保障+1.646。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从大到小分别是个人兴趣、就业保障、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可见,个人兴趣与就业保障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师资队伍的合理性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
1.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偏低
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4 个因子平均得分均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这说明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程度较低。深入分析4 个维度发现,目前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研学度较高,学生们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对专业学习往往是有计划的。但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情感度与专业满意度较低,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坚定地选择对口专业,往往不会向身边的人推荐林学专业,对所学专业也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同时,学生们并不满意当前林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保障,对于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声望的满意度也一般。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虽得分较高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通过将调查结果与年级、一志愿报考情况交叉分析后发现,年级与专业认知有着明显正向影响关系,2020 级大一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均值(2.16)小于2018 级大二学生(2.89)、2019 级大三学生(3.19)和2017 级大四学生(3.85),这是由于大一课程主要以通识基础类教育课程为主,很少接触到专业课与科研就业等信息,导致其专业认知相对较低。报考时林学专业为一志愿和转专业的学生相比于二志愿、调剂及父母选择的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很高,其对专业的情感度较高。
2.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个人兴趣、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就业保障4 大因素对林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有较大影响。首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是学生报考专业与转专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从根源上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其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较大,丰富的师资力量与合理的师资结构会间接使学生产生专业认同感。再次,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利于学生专业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归属感与专业认同感。最后,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保障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长远的发展,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会较高。
1.注重宣传引导,提升专业认知
充分的专业认知是学生产生专业认同感的前提,针对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程度都不高的问题,农林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林专业的专业宣传,结合国家政策及高效自身办学特点,实现贯穿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的专业宣传。首先,农林高校要做好入学前的招生宣传工作。可采取线上短视频、公众号和小程序等方式,在网络招生宣传中融入农林专业特色,创作出优秀的科普宣传作品,提升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所选专业的认知度,避免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与从众心理,从而在根源上提高专业认同水平。其次,农林高校要重视对农林专业在校生的意识引导,大学新生阶段往往是对专业好奇心最强的阶段,高校要把握学生新生阶段的好奇与困惑,积极开展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对专业有充分地了解与期待[6]。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通过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讲座与主题培训,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就业状况的了解,提升学生专业认知。
2.优化师资队伍,改善专业情感度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群,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学生专业情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林高校应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第一,重视师风师德建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于学生的专业情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林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师风师德的重视程度,通过集中培训与学习,进一步端正教师的政治态度与思想观念。将师风师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敦促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第二,加强农林专业技能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专业技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推动专业师资的引进,扩大农林专业专任教师的规模。采取将专任教师送到各农林高校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对在任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第三,构建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与导师在心理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压实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教师责任感、专业技能与授课方式的培训与考核,使教师不仅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学生三观的引导者。同时,引进年轻的辅导员、心理教师等,消除与学生的年龄隔阂与心理隔阂,使师生沟通互动更顺畅,师生情感更浓厚。
3.完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投入
学生的学习内容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农林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投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首先,注重学科交叉,增加通识课程比重。在新林科建设背景下,推进农林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学生对计算机、自动化等新兴专业兴趣浓厚,涉农林专业要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将当下热门的计算机、大数据等新兴热门专业融入农林学科教研过程中,开设相应的通识课,改变传统单一老旧的学科思想,打破专业壁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其次,增加实践课程资源。调整实践课在整体课程中的占比,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投入空间。同时,农林高校要基于产业需求,积极推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改善校内专业教学条件,对农林专业科研及实践项目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与物质保障。例如东北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优势与功能,深化与全国农林院校合作,建设帽儿山共享实习基地,把林场规划为现代林业科研示范基地、康养旅游模式示范基地和现代林业高质量经营的示范基地,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专业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专业能力与专业认同感。
4.强化就业保障,提高环境满意
新林科建设离不开产学研合作,农科教协同。要想实现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新型农林人才,强化农林专业学生的就业保障,提升农林专业社会声誉意义重大。调查发现,目前农林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就业契合度满意度较低,这导致农林专业对口就业率降低,同时影响到考生高考志愿的填报,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林专业乃至农林高校的自身发展。需要认识到的是,农林专业的社会需求量不高,地区需求差异大,各农林高校承担着不同的育人使命,农林高校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对口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签订协议,开展合作,整合优秀社会资源,增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平台与就业资源。同时,可以邀请行业知名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部门和科研事业单位等定期进校开展讲座,客观科学分析农林专业的就业前景,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融入到农林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加强学生对就业面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忠诚度与就业环境满意度,从而增强农林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