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雯
(南京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习近平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青年学生头脑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推进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在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基础上,顺应全球最新形势以及新时代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如何看待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的深刻回答。
高度重视并强调青年地位、青年作用、青年责任,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一以贯之的态度。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次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首次出台青年发展规划,并将青年和青年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之中。青年这一群体也是习近平一以贯之所关注的,他的青年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阐述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肯定、重视、信任青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关系层面把握青年的本质、历史作用及历史使命。唯物史观所揭示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中,青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迈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社会历史时期,习近平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为立足点,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青年,指出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深刻揭示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使命和主题,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积极投身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从而赋予青年与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历史创造者的历史本质,赋予青年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主题的承担者的历史地位,赋予青年社会主义主要建设者和实现者的历史使命。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阐明青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动员群众、依靠组织群众的先锋力量,是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明确青年群体“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有锐气、最有闯劲、最有创造力的一支队伍,富有正能量、积极性的青年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先进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群体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每年都会通过走访各大高校、同青年群众座谈、寄语青年等方式同广大青年一起度过“五四”青年节。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将青年比喻成终将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和终将把光和热洒满大地的朝阳,认为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这两个比喻充分表明了青年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3]历史和现实已表明,青年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先锋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处于社会关系中的青年的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在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对于青年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的切实需要及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极大拓展了培养新时代当代中国青年的特殊要求——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而极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关于培养教育青年的部分。要培养可堪历史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培养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定型最为重要的“拨穗”时期,习近平反复强调青年时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理想信念称为精神之“钙”,缺少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他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4]”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先进青年,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引领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其次,要培养练就过硬本领和矢志艰苦奋斗的青年。想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要先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时期是学习本领的黄金时期,要敏于学习,掌握好理论素养、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勤于实践,掌握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如何练就过硬本领?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懈奋斗,新中国才能从当初的积贫积弱走向现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5]”
再次,要培养勇于担当和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出一批勇于担当的先进青年是题中应有之义。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有担当起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使命感,要具备站立在新时代浪潮前直面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魄力和决心。习近平多次嘱托青年要勇于担当,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又一次指出青年人要到基层“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勇于担当,还要善于创新创造。科技、军事、文化等众多领域都亟须一批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青年人,习近平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6]。青年人尤其要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创新,才不至于在核心领域中被“卡脖子”。
对于怎么培养青年,习近平对于各级党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及各高校都有不同的要求,这里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探讨应怎样培养青年。2022 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是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针对高校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做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回答,对如何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坚持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人才培养效能能不能发挥好,关键在于高校思政课能否紧抓“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而真正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保证。第二,坚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指出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特别针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严格对标“六要”,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三,坚持高校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把握方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现实中更好地理解理论、运用理论,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习近平常常在不同的场合强调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极端重要性,而高校学生群体是整个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尚未进入社会,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并确定的关键节点,且具备高度的可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主阵地。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出发,多次就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具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战略地位,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作为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去指导思政课教学,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作为指导思想,习近平青年观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培养教育青年的一系列问题,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科学权威的新要求与新做法,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新时代提供了总体思路和行动纲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建设性和可行性意义的文件规定。
作为教学内容,习近平深刻揭示了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努力方向与实现路径,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南,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明确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发展,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青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创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培养青年、教育青年的重要内容与实践路径,这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教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高校学生培养始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与时俱进、贴合现实、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理论教学内容上,以2021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为基准,可在下列章节内容课程的教学之中融入习近平青年观。在导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通过讲授马克思青年时期求学、择业、理想信念形成并坚定的心路历程,引发学生对自我的反思,结合习近平青年观,引导学生加深对青年地位、使命的认知,引领他们勇担历史重任。在导论的“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包括习近平青年观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飞跃,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明确方向、滋养思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第一章第一节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在阐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哲学原理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作为意识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实践精神、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以时代新人的精气神践行“中国梦”。在第一章第三节的“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中,结合习近平青年观中对于“培养什么人”的要求和习近平时常对青年人的嘱托,要求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第二章第一节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和第三节的“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习近平青年观中的实践思想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在第二章第二节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了解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第三章的学习内容以唯物史观为重点,在帮助学生学习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以史为鉴,立足历史责任,勇于担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青年人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在第七章第三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结合革命时期以及新时代优秀青年案例与习近平有关青年的重要论述,引领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强。当前,不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师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原理课教师认为“进课堂”是其他思政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课的首要任务,而原理课就是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基本观点、理论、立场就可以了,对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青年观有畏难情绪,主动有意识地融入动机不强,不做更多的课程设计,只是在个别教学内容中稍有提及。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领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原理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这也是原理课与时俱进的基本遵循。原理课教师重视起将最新理论及时融入课程,深入学习、积极探索,使原理课教学真正“活”起来。
二是呈现方式显单一。由于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原理课教师对于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原理课的呈现方式也过于单一,很多知识停留在简单的文本层面,不利于理论真正被学生感受认同。对于习近平青年观在原理课课堂上的呈现方式,在传统文本、图片基础上,增加各种音视频的运用,借助新型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体验感。总之,当前将包括习近平青年观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的呈现方式还较为单一,原理课教师应用脑用心用情提高教学演绎能力,实现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三是结合角度不恰当。当前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原理课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些教师选择的诠释案例与相关理论结合得较为生硬,很难在对标教材学习内容、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配以合适的案例材料进行拓展,同时深挖立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原理课教师授课时需要注重贴合内涵、提升立意,将习近平青年观有机融入“原理课”课程。
以2021 版原理课教材的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例,对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马原课的教学实践可以分为课堂导入、理论讲授、实践深化、提炼总结四个环节。
以2020 年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作为引子,向学生分享抗疫期间的一些“90 后”“00 后”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观看新华社2022年5 月12 日视频《习近平时间|青春寄语》,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对于新时代青年的寄语期望,向学生抛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高度重视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由此导入该节课的主题——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祖国建设。任课教师在搜集、制作课程视频时,应注意选取、树立、归纳与课程主题内容高度一致的习近平论述青年理想有关音视频材料。最终,通过课堂导入达到引起学生对于新时代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极端重要性的思考的学习目的。
要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时事热点资源、典型人物事例等,讲述故事与讲授原理相结合。第一个知识点,“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部分,首先选取共产党建党之初的历史细节,如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的重要理论刊物——《共产党》的创刊,选取理想信念“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英雄青春故事,讲述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青年革命者,上一场鲜活生动的理想信念课。向学生提问:他们的青春面临着什么样的抉择与挑战,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革命先辈的青春故事,寻根溯源,深刻阐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信念之所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远大理想进行的真真切切的努力,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内涵。第二个知识点,“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部分,是将习近平青年观有机融入教材的重点版块,在这一部分中,任课教师要深挖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内涵,向学生系统讲授习近平青年观中关于青年地位、青年责任、青年担当与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理论内容。理论讲述的同时除了选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守信仰的光辉事迹以外,可以结合当代先进青年的典型事迹,如2022 年冬奥会上的青年运动健儿、青年志愿者以青春之我、拼搏之我、奋斗之我贡献伟大时代,如坚守祖国边陲、在祖国边防线上意志坚定、绽放青春梦想的千万年轻战士,如义无反顾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扎根基层,在乡村田野间挥洒青春热血的青年人……以此深化高校青年学子对于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的内心认同,从而用坚韧和执着、拼搏和奉献,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通过课外实践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如参观党史陈列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加抗击疫情、党史宣讲、关爱特殊群体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以及原理课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经过课前导入、理论讲授两个环节的学习与探究,对于本章节的理论知识有了较高程度的认知、掌握后,再结合课外实践,或体验实境课堂,深切感受先辈的榜样力量;或身体力行,在社会大熔炉中得到锤炼成长,从而强化对于习近平青年观以及该章节课程内容的认知与认同,主动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投身到新时代祖国建设中。
任课教师对习近平关于青年的相关论述进行充分的梳理、归纳、总结,在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巩固环节,结合时事热点,节选习近平寄语青年的语录,再次明晰课本内容,采取如三行诗写作、艺术作品创作、朗诵诗歌等成果汇报的教学形式,引导高校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在充分认识到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共同理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基础上,把握并运用课本教材以及习近平青年观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融入原理课的教学设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次重要尝试。在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习近平青年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首先要提高站位认识,学深悟透习近平青年观的思想内涵,用心多角度选取当代青年关心关切的热点话题以及相关案例资源,选取采用丰富多样、呈现效果好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讲好故事与讲清道理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亲和有趣而又启发深度思维的学习场景,达到课堂内外的理性认知与感情体验相交融的教学效果。从学生层面来看,不仅学科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对社会大众的关注度也能得到提高,使得他们能够从更理性、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青春、认清使命、深化认同。从教师层面来看,有助于突破教学瓶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