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主题创作作品小辑

2023-02-13 22:20于燕新,刘洪忠,李红蕾
山东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河

耕读继世长

于燕新

参加市文联、作协“走文化长廊,看山东发展”主题大采风,走进“耕读小镇”大水泊,触起我心中久蓄的情怀。因为,1976 年我曾任大水泊公社党委常委。还因为,大水泊是山东于氏的族根,俗称于氏大水泊,而我,就是大水泊于氏后裔的一员。

曾经的大水泊村,不是现在的样子。不查阅史料,无法想象大水泊历史文化的博大深厚,更无法想象大水泊曾经的辉煌。

中华于氏始祖乃周武王次子姬诞。武王分封八百诸侯,姬诞将封地邘国(今河南沁阳)的盂城改名邘邰为国都,自名邘叔,子孙以国为姓邘。春秋,郑国攻灭邘国,邘叔九世孙邘厥泪曰子民:邘国亡于我手,愧对列祖列宗。国亡,邘无邑,以后便以于为氏,逃命去吧。邘厥拔剑自刎。故河南于乃于氏正宗。南北朝时,郯城于氏逃难至今石岛区域,落地座户建村于家庄。正南十里有赤山,赤为金,族人以为吉祥,遂更名赤山村。而后并非所愿,氏族不旺。相士解,赤为火,与鱼(于)不偕,遂更名斥山村。唐末战乱,瘟疫肆虐,人畜不泰,怪异频发,族人认定斥山非于氏居地,始外迁。金大定年间,于氏一支迁入赵家庄。其乃文登最古老的大村庄之一,其时已呈衰落之象,至元初最后一赵氏卒。赵家庄地理奇佳,群山环抱,怀大片平原,水系纵横发达,村中有河横贯东西,常年水盛不竭,实乃风水宝地。于氏族人遂把赵家庄更名为大水泊,泊为水佐平原之意。得地利之势,大水泊于氏如鱼得水,子孙昌盛,人才辈出,各业兴旺,富贵显达,逐成闻名望族。据不完全统计,仅烟威地区内,从大水泊迁出成村的于氏村庄达二百余。

历经离乱的大水泊于氏,笃定心志,励精图治。有族训五十二句二百六十言教诲族人子孙:人生须勤勉,万物结善缘。族亲恩德重,百善孝为先。心存感恩意,滴水报涌泉。仁义礼智信,规矩成方圆。诚信达天下,因果可循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全。力戒贪嗔痴,为官举清廉。商道以义取,莫赚昧心钱。秉承家国情,励志效先贤……这些朗朗上口的格言,成为族人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养料。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宗族有半自治性质,族训便是行为准则,有法律约束力。祠堂问询如同司法审判,族法惩戒可至死刑,而清除族谱如同流放天涯。不能不说,在特定阶段宗族治理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有效手段。

大水泊于氏族群发展,始终伴随着和为纽带,孝为核心,教为根本理念的传承发扬光大。家和万事兴,外和息纷争,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能克服一切困难艰险勇往直前。以孝积善,以善塑德,成为日常谨守和德行追求。从光绪版《文登县志》中可以看到,于氏族人孝行天下,善惠众生的事例不胜枚举,入乡贤祠,官府“给官带,旌其门”者亦众。居外为官者,兴百姓生计为己任,守家桑梓者,孝亲善举以为楷模,此良好家风百世不衰。诗书继世,兴家治国。为培养人才,出士兴宗,屡建学堂、学社、书院,及第者亦亲授教诲。以于可讬“藏书阁”、于其玿“树笔堂”和于昌进、于式敷藏书为代表的“图书馆”,藏书皆逾万卷,可见当时读书盛况,士学文化蔚为大观。

大水泊于氏至清代踏入巅峰。《文登县志》载,先后有十人科考进士及第,更可奇的是,于蓬翰、于蓬翀亲兄弟,于蓬翰、于涟父子,于涟、于可讬爷孙,为清顺治十二年同科进士,轰动京城,成为经久不衰的科考佳话。多人仕至朝廷重臣。于涟,大水泊于氏十六世,康熙十四年赐蟒袍,正一品吏部郎中。于可讬,大水泊于氏十八世,户部左侍郎任发明财务三联单,至今沿用,官至吏部尚书。于成龙(清朝有两个于成龙,此为小成龙),大水泊于氏十九世,康熙十八年后,历任直隶巡抚、督察院右都御史、河道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正一品,雍正朝入朝廷贤良祠。同时出现名重一时的大书法艺术家于熙学、于迈、于令淓(号方石),史称“一熙二迈三方石”。于涟、于可讬,加上文登人丛兰、徐士林,不仅是官方政要,而且是著名文人贤士,由于这些士学贤人的名望影响,文登文人便有了一个响亮的称谓“文登学”。

这些入史人物,让故乡踏入辉煌。其时,大水泊以祭祠堂、官第府、富豪宅、道观、寺院、戏楼、牌坊、碑林为主体的建筑群蔚为壮观,闻名全国,有大水泊赛北京之美誉。主要有药王庙、雷神庙、关帝庙、城隍庙、泰山娘娘庙、各族支家庙近二十处,堂号二十二处,多为显贵府宅。于可讬少司农第府,整体建筑群七十五间房屋,二千六百四十平方米。燕喜堂为于可讬大哥于可寄府宅堂号,于可寄考授州同(副知州),敕封承德郎,云南开化府通判崇祀乡贤。康熙四十二年,大水泊瘟疫涂炭,为救乡邻于水火,于可寄辞官回乡,以燕喜堂为药房、诊所堂号悬壶济世,遂成闻名遐迩的医号。一九九八年,燕喜堂第十二代传人于志刚,秉承祖志重拾燕喜堂经营,目前连锁门店六百余家,在医药连锁行业排名山东第二位,全国百强第二十一位。

一个村庄,以如此规模厚重内涵显世,闻之令人咋舌,叹为观止。

近现代,著名传奇人物于得水、书画大家于希宁、国学鸿儒于植元、著名作家于忠福(肖玉),以及副军职以上12 人,副厅级以上30 余人军政干部,皆系大水泊于氏后裔。他们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力量,也为大水泊于氏再续荣光。如今,大水泊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亦是威海的经济文化重镇,威海唯一的机场在这里,国务院批准的对外经贸综合保税区也在这里,其现代化的建设规模,已不亚于曾经的辉煌。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大课题。近年来,清华大学为主的众多专家学者来到大水泊,围绕打造“耕读小镇”开展调研、规划、设计、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水泊历史文化将得以挖掘、修复、重现,古老重镇,将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风采。

德州纪行

刘洪忠

2003 年8 月26 日清晨,迎着绵绵秋雨,我们踏上了“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采风之行的旅程。第一站我们来到状元之乡武城。武城古称贝州,晋赵在此地修筑城池,设卫屯兵,称“武备之城”,武城由此得名。武城是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枢纽,被誉为运河明珠。武城在大运河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武城重镇四女寺有大运河上的一座重要水利枢纽--四女寺水利枢纽。四女寺水利枢纽被誉为北方都江堰,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闸。整个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分洪闸和船闸3 部分。船闸按3 级航道标准设计,闸室长210 米,门及闸室宽15.4 米,一次可通过8×100 吨级拖驳船队。

卫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流经这里,被一分为三,其下游分别是南运河、岔河、减河。岔河、减河在宁津县大曹镇汇合成为漳卫新河,注入渤海。南运河继续北上,直达通州。

参观完四女寺水利枢纽,我们又来到古贝春酒厂。古贝春白酒在中国酒企中排名第24 位,品牌价值为52.03 亿元,在中国白酒类别中排名第17 位,在山东省名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大酒厂。古贝春酒厂非常重视酒文化,它将古老的运河文化与古贝春酒文化相融合,建造古贝春酒文化博物馆,举办古贝春酒文化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广告语“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更是家喻户晓,蜚声中外。

下午,我们来到德城区北厂运河文化馆。北厂街为德州著名历史街区,位于德城区西北部运河东岸。旧时德州城有三大“宝地”--南关、北厂、二郎庙。意思是说,上述三个地方是德州的商贸繁盛之地。其中的北厂街不但在运河沿线名闻遐迩,而且声名远扬于京、津地区。北厂街起源于漕运,金天会七年(1129 年),金朝政府在德州城北运河岸边设立漕运仓储“将陵仓”,大批皇粮货物在此装卸使这里逐步形成一个码头。元代京杭运河全程贯通后,漕运和仓储的规模更大,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元朝政府把“将陵仓”改名为“陵州仓”。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陵州仓”改名为“广积仓”,又称“德州水次仓”。德州仓与位于江苏淮安的丰济仓、位于江苏徐州的广运仓、位于临清的临清仓,并称为京杭大运河四大粮仓之一,在大运河漕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德州之行第二站,普利森机床博物馆。普利森机床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德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市唯一一座以民族工业在新旧社会沉浮为主题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普利森机床有限公司有着传奇的红色历史,其前身是德州机床厂,德州机床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河区北海银行印钞厂修理部。1940 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北海银行总行。同年6 月,北海银行清河区分行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原十团印钞厂改称北海银行清河印钞厂,开始印制北海币,印钞厂设在临淄许家庄一个地下室内,第二年迁至博兴县牛家庄,不久又迁至广饶县。

普利森机床博物馆展区按历史时代沿革,设有“血肉长城”“战火硝烟”“实业兴国”“风起云涌”“改革发展”五个展厅六个陈列室,展示了企业悠久的发展历史,重现了一代代普利森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

8 月27 日7 点30 分启程,小雨。驱车八十余公里,到达齐河。齐河因城临济水而得名,济水又名齐水故名齐河。齐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期是齐国名相晏婴的采邑之地。齐河连续8 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22 年排名第70 位,是当之无愧的德州第一经济强县。

齐河第一站,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黄河水乡湿地公园位于黄河国际生态城南端,祝阿镇东南部黄河大堤内侧,是一个总规划面积12000 亩的湿地公园。乘车行走在湿地公园内,顿觉满目苍翠,心旷神怡。公园里芳草萋萋,树木繁多,碧水环绕,鱼鸟共生,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仿佛走进一幅天然画卷。置身湿地公园内,宛若在世外桃源,空气清新,沁人心扉,俨然一处天然氧吧,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

老残观凌处又是黄河大堤上的另一道风景。清末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二回中写道:“见那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到此却正是个湾子,过此便向正东去了,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把丈宽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叠叠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见那上流的冰,还一块一块的漫漫价来,到此地,被前头的拦住,走不动就站住了。那后来的冰赶上他,只挤得‘嗤嗤’价响。后冰被这溜水逼得紧了,就蹿到前冰上头去;前冰被压,就渐渐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过百十丈宽,当中大溜约莫不过二三十丈,两边俱是平水。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结满,冰面却是平的,被吹来的尘土盖住,却像沙滩一般。中间的一道大溜,却仍然奔腾澎湃,有声有势,将那走不过去的冰挤的两边乱窜。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中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许多碎冰被挤的站起来,像个叫、插屏似的。”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省丹徒县人,生于咸丰七年(1857 年)。光绪十四年(1888 年)黄河决口于郑州,刘鹗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老残游记》中这篇黄河观凌的文章,写的就是刘鹗在齐河治理黄河期间的所见所闻。

齐河第二站,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齐河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在黄河文化上谋划大布局,书写大文章,将黄河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业发展。在齐河的黄河之滨,一个博物馆群正在悄然崛起。千百年来,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始终镌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留下了许多多传世之作。齐河博物馆群将历朝历代中华古典建筑的经典之作进行一比一的复制,把历史上的经典建筑融入园林中,集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于一体,在馆藏上展现了人文自然艺术精华。目前建设有书画、根雕、矿石、翡翠等20 个博物馆,其馆藏艺术品不乏名家经典之作,置身其中,真可谓走进艺术殿堂,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27 日下午,走进禹城。禹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夏商时属兖州,周朝封为祝国,春秋战国时,改称祝阿,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设禹城县,意在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

禹城第一站,齐禹抗战纪念馆。齐禹抗战纪念馆位于禹城市伦镇北街,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74 名齐禹县烈士而修建。2015 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伦镇党委、政府在原伦镇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基础上重修扩建齐禹抗战纪念馆,总投资180 万元,建设面积6900 平方米,新建革命烈士纪念馆,增设了石雕牌坊、纪念碑和碑廊等,配套建设了教育讲堂。主馆展示内容分为齐禹抗战大事记、齐禹抗战历程、图说抗战故事、烈士名录、伦镇英雄等14 个部分,生动展示了齐禹8年抗战的历史岁月,真实叙述了齐禹人民的抗战历史和抗战英烈的动人事迹。齐禹抗战纪念馆已经成为禹城市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周边县市学生和党员干部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禹城第二站,禹王亭。禹城旧志载:“禹邑城西有台,名曰具丘,相传禹疏九河常驻足也。”禹王亭始建于唐代,既是大禹治水遗留之古迹,又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具有双重价值的古文化遗址。传说中,大禹率众在此治水时,为观察水势,指挥治水,率众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广倍之”的巨丘,后人称之为“具丘山”。我了解具丘山是在读了著名作家邢庆杰的小说《具丘山笔记》以后,小说围绕着一系列发生在具丘山附近的故事和传说,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禹城第三站,禹王集团。禹王集团是集大豆深加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特种陶瓷4 个产业所涉技术的领军者;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制鱼油加工基地,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理事单位,禹王新材料精密陶瓷是微电子、光电子的源头产业,是我国导弹、航天、航空的重要技术产品。经过几年研发,在该技术领域已初步具备了同世界500 强美国通用公司进行竞争的条件。目前拥有7 个工业企业、20 多个销售分公司,品牌价值31.64亿元,成为禹城的领军企业。

两天的采风过程短暂而紧张,尽管天空下着小雨,却丝毫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我们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欢歌笑语,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知识,德州采风之行,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必将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齐长城:消逝的防线

李红蕾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迄今已有2500 多年历史,比欧洲的雅典壁垒早近千年,堪称“世界长城之父”。

--题记

2023 年7 月8 日,时令小暑。“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齐长城主题文化创作活动在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启动。济南、临沂、淄博三市作家顶骄阳,浴热浪,在四十余度高温中沿村内千年古道步出北关,来到俗称“关沟”的“瓮口道”,怀古思幽。

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咽喉,处于双峰对峙、中仅一线的谷口制高点,素有“齐鲁第一关”盛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关隘,用途有二,一是军事驻守,二便商旅通行。青石关是齐长城重要关隘。横亘齐鲁的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大海,雄踞泰沂山脉至胶南高地及其分水岭之上,烽火台、防门、兵营等设施完备,是齐国依山就势构筑的重要防线。

生死鏖战

《管子》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齐鲁春秋比邻,齐据东北,鲁据西南。公元前697 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分别逃至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齐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亦亲自护送公子纠回国。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桓公逼庄公杀死公子纠。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了这场战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长勺地处鲁国边境,自国都曲阜沿汶河而上,过长勺,顺淄河,经莱芜谷,即可到达齐都临淄。杓山前的大河,河床平缓而阔长,适合大规模车战。继位不久的齐桓公锐气正盛,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随军出战,以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后发制人的策略大败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鼓作气”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数百年间,齐与鲁、晋、吴、楚等国于边境附近展开生死鏖战。烽火狼烟,在蜿蜒千里的长城内外不息绵延,生民流离,饱经涂炭。

关山商旅

长勺战后,齐桓公不甘失败,又于当年夏天联宋攻鲁,鲁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败宋国,桓公无功而返。齐国战事屡败,遂用管仲改革,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管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为征服鲁国,桓公采用管仲计策,以上率下,穿着鲁绨织就的衣裳,于是鲁绨价格飞涨,鲁人弃粮从绨以谋暴利。一年后,桓公改穿帛衣,同时禁止两国贸易,鲁国粮价涨至齐国百倍,百姓纷纷越过边关归附齐国。随着人口丧失,鲁国国力大衰,鲁主动与齐言和,请求臣服。

这种“轻重术”与“官山海”一起,成为齐国财政改革的两大支柱。管仲推行盐铁官营和优惠工商,大力发展手工业。“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关者,诸侯之随遂也,此外财之门户也,万人之通行也。明道以告之,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为促进商业发展,视贸易车辆货物多少提供等次不同服务的同时,齐国明确规定,在齐长城关口和市场经销中不得重复征税,空车免征,背负肩挑手提者除盐铁专卖等物免税放行。于是,各国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一时间,“天下商贾归齐者若流水”,“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辇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齐都临淄成为海岱之间一大都会,繁华持续千年。

通过控制加强边塞要隘,开展经贸战争奠定的经济基础,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距长勺战场东北10 公里,即为著名关隘--青石关。

站在仅存的北关门外,只见两侧山峰壁立如削,进关口处是一道长长的陡坡,它与沟底呈45 度,三条并排车道,一百多级在青石上开凿的台阶依旧光滑,最后进入关口门洞,只有一道车辙,深达10 厘米,正是当年车轮碾压形成的辙沟。据介绍,这样的车辙,独轮碾过百年方有厘米之深,而要维持通行,车辙两旁就需随之凿平。如今,关沟两旁,凿平的青石已近两米之高,昔日繁荣可见一斑。

青石关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咏叹。

1670 年,31 岁的蒲松龄应淄川同乡、宝应县令孙蕙之聘南游作幕,途经青石关,写下五言古诗一首:“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同年秋,蒲松龄北返回乡,到青石关夜行遇雨,狼狈不堪。他在诗中写道:“日暮驰投青石关,山尘横卷云漫天……下关暝黑闻风雷,倒峡翻盆山雨来。潦水崩腾没马膝,激石擂炮鸣相摧。水猛石乱马蹄破,动骨骇心欲倾堕。人马不惜同时饥,颠蹶还愁丧身祸。来时当道僵尸横,我行至此马腾惊。云是虎噬远行客,髑髅啮绝断股肱。念此毛寒肌粟起,心急行难步不咫……”两首诗作,写出蒲老先生不同境遇的同时,足证当年青石关之险要难行。

咸丰年间,僧格林沁亲王为镇压刘德培,统率大军自南向北登临,在关城避雨过夜。日本学者马场春吉在《山东的史迹与史谈》记载:大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博邑乡民李麟书敬题:圣王所栖处。修关总局勒石,青石关乡民立。可见至清朝,青石关仍是兵家必争的险关要隘。

如今,济青高速南线从此跨越,天堑早成通途。

天下大同

如果说把富民作为社会安定之基础,是齐国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那么“开放、包容、变革、务实”的齐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多年的碰撞、交流中,齐长城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融合提升。

吕尚建齐,标志着齐文化诞生。太公被尊为兵学始祖,儒、道、法、纵横等家皆对他推崇备至,尊之为百家宗师。《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尊贤尚功”的人本主义思想。《论语·宪问》中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华夏族人就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作为鲁国大司寇担任傧相,与齐国据“礼”力争,为鲁争取利益。据不完全统计,仅春秋时期,即有“盟一百有九”“会九十七”。如今,世界最早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遗址已经开掘。当年,孟子、荀子都曾经由古莱芜谷长城之间,到齐都临淄参与这场光照千秋的学术论战“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对秦汉以后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间,齐长城沿线险要异常、飞鸟罕至的地势,让百姓生活异常艰辛。“齐长城,弯又弯,一条长龙卧云间。摩云山,霹雳尖,不带干粮难回还。”在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齐长城沿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周边村民生活早已日月换新天。从2015 年开始,当地围绕“一线五村”开发旅游,一条9.7 公里的山路从山脚修到山顶,让封闭数百年的五个穷山村焕发新生。逯家岭是茶业口镇地势最高的村,横亘村北的齐长城东西延绵数公里。这段长城的风门道关,因关隘位于山口、四季多风得名。因地势险峻、奇峰矗立,逯家岭又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古老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热播电视剧《安家》让逯家岭更加火爆,目前已经有5 部影视剧来此取景。

2019 年,从昔日长勺战场--马杓湾村走出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袁周邀请清华大学、华侨大学等校同学,在马杓湾村建起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其带动下,马杓湾村不仅发展乡村旅游,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里,人文与自然,古老与现代,山、水、湾、田、庙、洞、桥、村等元素融合共生,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农耕文化符号,堪称齐长城沿线农耕文化活化石。

六十万年前,即有人类栖居泰沂山脉沂源土门一带活动。如今,沂河源头的龙子峪村,通过合作社实现集体增收,在助力文旅产业的同时反哺民生,实现65 岁以上老人就餐、洗澡、理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全免。龙子峪村还将闲置废旧房屋变身“艺术文创房”,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量身打造方案,对乡村风貌进行艺术改造和重塑,目前已建成“编织系结”等各类艺术场馆21 座、艺术民宿10 余座,囊括现代装置艺术、乡土文学、红色文化、传统雕塑、音乐、书画等艺术品类,让游客在寻根溯源中感受文化气息。他们借鉴日本直岛改造经验,在不破坏原有自然人文基础上,将村内桃花岛自然环境与文化艺术相融,建成国内首个以艺术产业旅游为主题,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艺术家共同参与,国际公益财团鼎力支持的世界级艺术田园社区。

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淄河一带,涌泉村建起“最美山谷露营地”;曾经驻扎齐兵营的马鞍山,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艺术与乡村同生,文化与生活共融,一幅幸福田园的大美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大同世界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传为太公吕尚所著、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可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形的壁垒渐渐消逝,但由此生发、升华的中华文明却成为坚不可摧的无形之城、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带领人类守护和美,走向大同!

一台一街一方田

李秋生

每次目睹黄河的容颜,心底都被它翻滚涌动、滔滔不息的气势所搅动,思绪随之升腾、飞扬,而后又如那水里的泥沙,慢慢旋停沉淀下来,紧密而厚实。

“万里黄河万里沙”,黄河姓黄,自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没有大多数江河一江碧水飘着天光云影,载着岁月悠悠的自在潇然。黄河要深沉浑厚得多,因为它有使命在肩。它是旅行家,更是搬运工、开拓者,它一路裹沙挟泥,奔涌不息,向着东方、向着大海:迁移、积淀、新生。

在黄河文化馆,我伫立在唐代镇河铁牛前,默默凝视……

黄河是镇不住的,黄河就是一头牛。

不要以为河道宽阔平直处,水流和缓,波澜不惊,那就是黄河。其实黄河这头黄牛,天生有一股子桀骜不驯的野性,遇高则削,逢洼则填,见窄则拓,碰弯则撞。它咆哮着,用犀利的牛角,恣意寻找释放野性的空间。

迢迢黄河九曲十八弯,迤逦而来,利津麻湾王庄处是它的最后一个陡弯。由此,河水向东,直奔终点。只是这一弯,太猛、太拧,让黄河很是不爽。于是,它牴,它拱,它怒,它吼,它一次次踏着春来的冰凌,翻出堤坝,漫进河滩,淹没田园。

生于兹长于兹的河滩人家,面对汹汹的洪水,只能躲避、后撤。水往低处走,人往高处退。退无可退,他们就用黄河淤土,筑成高高的台基,然后搭房建屋,惶惶然栖居其上。得意的黄牛,眼见自己背负而来的沙土,变成人们躲避自己的屏障,只得将自嘲化作一个个水涡,绕着台基悠悠地打旋。

从此,高高的台屋,成为河滩人家与洪水过招、不得已而为的独特符号。

毕竟,岁月更替,事过境迁,居台屋,与黄牛躲猫猫式的消极退避,终不能应对现实中遇到的新问题。河要流淌,人要生活,社会要发展,寻找一条人河共存的和谐之路,让黄河安澜,让百姓安然,才是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

于是,南展工程应运而生。它拓宽河道,修筑堤坝--既让黄河流淌更顺畅,又加以约束,不至于牛脾气发作。它搬迁村庄,建立泄洪区--新建社区,集中居住,既解决了台屋的窘困,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更是保护油田设施、以备黄河不测的长久之计。搬迁,虽也是退,但与台屋的退相比,它是积极的退,是以退为进。这一退,退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退出了社会进步发展,更退出了万物生生不息,是充满大智慧大格局的退。

徜徉在杨庙社区的街道上,两旁高楼林立,服务设施齐全,百姓幸福安详;不远处是堤坝公路,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旷野之上,那一台台忙碌的提油机,闪着橘红的光;杨树苇草掩映中的黄河,波澜不惊,缓缓流淌……此情此景,你怎能不由衷佩服南展工程擘画者的英明?

黄河是人的河,人是黄河的人,二者相生相伴,密不可分,不能说谁依附于谁、谁战胜了谁。相处而不相害,相利而不相争,方可长治久安。

黄河是一头好牛,关键是得摸准它的脾气。

漫步老街长巷,品一口“黄氏酒坊”,醇香绵长……

当那盅“黄氏酒坊”滑过舌尖的一瞬间,味蕾告诉我,不一样,的确不一样。

国酒品类繁多,清香的、浓香的、酱香的、米香的、芝麻香的、兼香的,芸芸众味,我都尝过。但那将黄河滩里生长的谷子高粱,用古法酿制,封存在黄河泥烧制的陶罐里发酵而成,泛着微黄的“黄氏酒坊”陈酿,却是一股地道的黄河香。

黄河香来自于黄土地。

黄河口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千百年黄河水一遍遍冲刷,一遍遍漫淹,才渐渐隆起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你随便寻一处,用镢头挖一挖,如大树年轮一般的土层,昭示着它不断成长的历程,如同佳酿经年累月的发酵--这片土地,就是黄河酿造的一壶醇香老酒。

百年黄河香,氤氲了黄土地,氤氲了田野与村庄,氤氲了一条条大街小巷。漫步在南岭子这条百年老街上,你又怎能不为它纯朴厚重的气韵所沉醉呢?十里长巷就如一条时光隧道,带我们穿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嬗变中。

在这里,黄氏酒坊,曲氏酱园,南岭豆腐,八十八梭织布,大染坊……古法沿袭中,承继着百年不变的原汁原味;刘氏布偶,王家宫廷剪纸,黄河泥塑,印章,草编……朴素稚拙里,彰显智慧巧妙的独到匠心;秘制膏药的神奇效力,杂耍魔术的变幻莫测……一路走来,农耕文明的十八般武艺各显身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共生共荣雅俗共赏,让人踯躅流连,乐不思返。

南岭子,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全国非遗旅游村寨”。据介绍,老街长巷每周赶两次大集。想一想,届时,七行八作云集于此,千般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购物、观赏、体验、品尝,该是怎样一副繁荣热烈的景象啊!

老街长巷的南端,是高高的黄河堤坝。纵目北望,长街绵延,夕阳金黄,南岭子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浸洇在时光的染缸里。

凝眸间,右手边的老戏台,传来坠琴、扬琴、三弦的演奏声,独特的旋律一听便知是吕剧。一段过门儿,《姊妹易嫁》《借亲》等经典选段就一曲一曲地唱起来。这带着重重黄河土腥味的原生态唱腔,倾诉着人世间的冷暖炎凉,传达着黄河口朴素的伦理纲常,像一滴滴老酒沁入心田。

“马大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

马大宝喝的什么酒?莫不是“黄氏酒坊”?

置身农高区碧绿的田野,我心与凤凰一起飞……

我要说,黄河是一只凤凰,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它披着满身火的金黄,飞越齐鲁大地,翱翔在渤海之滨。它一洗迢迢万里风尘,以崭新的姿容,俯瞰、哺育、呵护着这块新生的土地,并赋予它永无止息的力量。

黄河凤凰飞临处,诞下一只只小凤凰,它们健美茁壮,仪态万方,为黄河母亲带来无限荣光。大河北岸的利津,是一只凤凰,正如那尊广场雕塑,是一只美丽的红凤凰。大河南岸的农高区,是一只凤凰,正如那片苍翠的土地,是一只蓬勃的绿凤凰。

现在,我置身一方绿色的海洋,感觉心与凤凰正一起飞。

如今的农高区,昔日的盐碱窝。从前,白花花的碱土地,除了苇草、荆条、黄须菜,似乎压根儿不待见那些叫庄稼的孩子,刻薄严酷的环境,让它们都长成一副副面黄肌瘦病恹恹的模样。这块瘠薄的土地啊,曾经让祖祖辈辈的乡亲在血汗洒尽后,依然号寒啼饥流落他乡。年复一年,不舍中离去,一步三回头;年复一年,无奈中归来,循环贫困的宿命……

一朝凤凰来仪,大地涅槃重生,旧貌变新颜。世世代代被盐碱主宰的土地,终于披上绿装,五谷丰茂,瓜果飘香。乡亲们从此摆脱苦难,安居乐业。

几十年,居惯了城市的我,脱离了田野播种收获的实践,心也渐渐撂荒。而今,蓦然置身农高区,恍若隔世,目之所及,像在上演一部农业题材的科幻大片:

实验室中,紫光灯下,粒粒新种子,正在萌芽;试验田里,分门别类,标名计数,严谨规范;推广区内,庄稼茂盛,牧草盎然,欣欣向荣……耐盐碱植物智能精准快速育种,变被动为主动,丰富了盐碱地作物的多样性;益虫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防控,保证着作物的绿色、生态与环保,提升了产品质量;自主研发的最新农业机械,特别是智能农机装备的使用,实现了耕种管收的自动、精准与高效;工厂化职业农民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让一切生产环节效益最大化……

这就是农高区。

这就是令人心潮澎湃的现代农业。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恍惚间,我看到农高区这只插上科技翅膀的凤凰,正在腾飞、在欢唱,正引领着黄三角农业,飞进一片灿烂辉煌。

一台一街一方田,是黄河在千百年的迁移、积淀中,孕育而成的精华,它们以不同的角色讲述着奉献、传承与创造的黄河精神。

一台一街一方田,是黄河三角洲的缩影,黄河不废,这片新生的大地上,就会催生出更多美丽神奇的传说,生生不息。

我的黄河我的家

沧海明珠

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与黄河的缘分,从一出生就注定密不可分了。

我的故乡在鲁西北,那里没有黄河,但却是黄河水滋养的土地。据史料考证,两千多年前东周时期黄河曾经在这里流过,改道后留下这一片黄沙地。所以我自从有记忆以来便记得黄河这个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鲁西北十春九旱,每逢春天,祖父、父亲以及母亲都会为浇地犯愁,他们在河边排队彻夜不归,奶奶就会搂着我感叹,难道黄河里也没水了吗?那时候,黄河对我来说,就像是冬天出河工的父亲,天天听祖父母和母亲念叨着,可总也见不到他。我觉得,我就是黄河的孩子。

第一次见到黄河是1995 年的春天。那年依旧是春旱,柳絮飘飘,艳阳高照,几乎见不到阴雨天。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故乡。从我家到济南,要从黄河北到黄河南。一上车我就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看见黄河了!当长途汽车即将进入泺口浮桥的时候,车上所有的人都扒着车窗往外看。我更是紧张地捏紧了拳头,心里翻滚着滔天浊浪,耳边自动播放着语文老师课上的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车子颠簸了好一阵,窗外只是一片黄沙。

黄河呢?我挺直了腰背,伸长了脖子往外看。终于看到了映着天光的水,却好生失望。河面既没有波涛汹涌,也不见波澜壮阔,什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什么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都是不着边际的梦话吧?倒是那混浊的泥黄色正是传说中的样子。

当时我的脑子里,所有的诗词歌赋都远去,只剩下一句话: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泥沙。突然之间心里酸酸的,那种感觉像是看见满身光华的母亲因为哺育孩儿,丰满的身体变得干瘪。

自从九五年的秋天我入学之后,便跟黄河亲近起来。不但每次假期都会在黄河上往返,周末的时候也会跟同学一起跑到黄河边上玩耍。黄河边上的细沙被太阳晒得温热,赤脚踩上去,暖意从脚底直达心底。也可以把外套铺在沙地上,躺在上面晒太阳。那种感觉,像是回到了儿时在祖母怀里听故事的夜晚。

父母耕种于鲁西北,对于农民来说,灌溉是第一要事。这些年来我每次回家,父母总会问一声,黄河的水多吗?若逢春旱,听黄河水少,他们会叹息。若逢汛期,听说黄河水漫上河滩,淹了滩里的庄稼,他们更是摇头叹息。

在济南定居的时候,我选择了黄河岸边。因为住在黄河边可以经常去河边走走,踩一踩河滩上的细沙,会让我感觉离家乡并不远。

在黄河边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的我见过黄河四时更替的各种模样。

早春时节,黄河大坝上,柳色如烟絮如雪,碧空如洗云如棉。景色虽好,但黄河边的春风并不温柔,风中还夹着细细的黄沙,轻轻刮着脸颊,像是小时候父亲高兴时用粗糙的手指抚摸我的额头,虽然微微的疼,但也是绵密的爱。

古有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早春时的黄河岸边也有各种野菜悄悄地冒出头,但我更喜欢那一串串的榆钱在湛蓝的天空中迎风摇摆。忽然诗兴大发,会躺在黄沙窝里诌几句:桃蕊盈盈引蜂舞,榆钱串串向天裁。阡陌点翠梨花羞,碧空流彩轻云来。

到了夏秋汛期,黄河两岸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若连日阴雨,河水会漫过沙滩,漫过滩里的树木,一直到二道坝跟前去。若在黄河大桥上正对着河面看,绝对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气势。

这次采风参观葛店险工的时候正下着大雨。风吹着雨点打湿了衣裳,全身湿透的我站在黄河边上,看着浑浊的河水就在脚边滚滚流淌,我一下就想到了黄河健身公园的那尊雕塑--治黄特等功臣戴令德,一个用身躯堵住黄河沙眼的人,一个用生命捍卫家园的英雄。

英雄戴令德已经牺牲了,可还有许多戴令德依旧奔走在黄河两岸。

2021 年秋,36 年来最严峻的黄河秋汛洪水防御工作拉开战线,当时我因有事,晚上九点多从大坝上开车经过。天黑,看不见黄河水已经漫到了二道坝跟前,只见到大坝上来来回回巡查的人,他们穿着工作服,提着手灯,或者悉心勘察,或者小声交谈。路边还扎着很多帐篷,应是他们临时休息用的。非常时期,他们夜以继日守在坝上,寸步不离。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会记住他们的身影。他们,是黄河的守护人,是家园的守护者。

听滩区老居民讲,以前的时候,夏天若有风雨,他们晚上是不敢睡觉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河水就会漫进村里。为了防止灾难发生,他们会在村里筑造水台,水台为村中共有,每家可分得二百多平方米,作为安身之所。

而如今,黄河济阳滩区的居民已经有了新的家园。仁和家园就是由六个自然村落集中拆迁安置的新社区。原来滩区的居民们搬出来之后,原有的土地统一规划合理耕种,闲散的劳动力自由择业,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等都比之前更加方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与时俱进,开创未来。随着高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河务局自然也不甘落后。自2021 年,山东黄河河务局部署推动三个全覆盖的具体工程,济阳黄河河务局充分总结、汲取实战经验,埋电缆、铺光纤,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同时,购入无人机和视频会商系统,率先完成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商系统以及无人机三个全覆盖建设任务。

居住黄河边的我,空闲时或朋友来访,都喜欢去大坝上遛弯儿。当我在监控屏幕上看着自己开车走过、健步走过、挖野菜走过的地方,真正明白了智慧黄河的含义,同时也感觉到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保护。

黄河宁,天下平。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有黄河安宁,我华夏儿女的生活才能太平。大河汤汤,岁月奔流。如今七十多年过去,黄河成功实现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今生有幸,我能靠河而居,闲时可看坝上四季风景,聆听数千年黄河的滔滔不绝之声,又不必像老一辈黄河船工那样辛苦讨生活,也不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担心洪涝而不敢入眠。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她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她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作为黄河的孩子,唯愿海晏河清,天下康宁。

黄河边的番茄王国

钟 倩

绿荫曳地,葱郁掩映,抬眼可见一个个番茄大棚依次林立,分别挂着不同的牌子,叫人忍不住凑上前探个究竟。盛夏的一个上午,我们一行走进山东沃尔富斯番茄文化产业园,立马被一派田园风光所吸引,不愿挪动脚步。刚下过一阵小雨,深吸一口空气,有点甜,有点凉,使我身心彻底放松。

这小番茄,沙瓤香甜,酸甜爆汁,与市面上卖的就是不一样!跟随讲解员小马的脚步,我们移步至观赏大棚,头顶上结的大南瓜,黄澄澄的,赏心悦目;试验田里,蹲下身来,摘几枚小番茄,用手一拧,迫不及待,放入嘴里,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小马是农业专业的研究生,讲起来头头是道,她告诉我们,小番茄正确的吃法是一咬、二洗、三品尝,八分熟的酸中带甜,九分熟的酸甜可口,十分熟的沙瓤香甜,熟透的冰箱冷藏果味最佳。再往前走,我惊奇地发现,小番茄形状各异,按果型分为圆、椭圆、高圆、扁圆、梨形、樱桃形、葫芦形等,颜色也各不相同,红的像灯笼,黄的似碧玉,粉的如红豆,还有紫红、黑红、橘红、绿色……朋友摘了一大把拇指肚大小的橘色番茄,用掌心托着,圆润光泽,看着就心生欢喜,吃起来更是停不下来,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间送小温。当我问及共有多少种类时,小马张口答道:超过3000 种。名副其实的番茄王国,真是不虚此行。朋友附和道。

园子里小番茄,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沃小番,寓意肥沃土壤上的小番茄。如今,全国每100 个番茄里就有1 个叫沃小番。番茄品牌创始人吴景春,是福建泉州德化龙门滩镇人,从小家境贫寒,作为长子的他自幼承担起干农活的重任,插秧、除草、担柴,手上的刀痕成为童年的记忆。跳出农门,离开山沟,曾经是他的最初心愿。谁能想到,他误打误撞,与农业结下一生的情缘。高中毕业时,他毅然报考了北京科技大学,阴差阳错被福建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录取。大学期间做兼职,因营销和策划能力强,毕业后他被台湾一家种业公司要走,负责圣女红果千禧小番茄黑美人西瓜的市场推广。如果说吴景春跳出农门又回到农业是一场美丽的错误,那么恋爱、结婚,与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爱人一起创业,则是将错就错,结出甜蜜的爱情果。那一年,他辞掉50 万的高薪工作,跟随妻子回到山东创业,把优质的番茄种子从台湾带到北方。

参观过程中,一个头戴草帽、身着浅蓝T 恤的女子走了过来,原来她就是吴景春的妻子刘洪艳。2006 年,他们拿出三万元积蓄创业,成立了山东沃尔富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干这行整整24 个年头了,没点吃苦精神是不行的。她从容地介绍道,我们主营水果番茄,这些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种子,吃着放心。如果说圣女红果是1.0 版,千禧果是2.0 版,那么沃小番就是3.0 版。言语中流露出几分自豪。攀谈中我了解到,沃小番好吃的秘诀有二,种子好,又安全。每一株番茄都有编号,从定植、灌溉、施肥到去病虫害、采摘,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跟踪记录。种子筛选堪比选美大赛,看颜值,更要论质量,大范围拣选,大比例淘汰。反复优选试配3600 多种组合,多方比较,筛选出百分之十,再进行第二轮筛选,从中再选出百分之二十,然后跟全球最好的番茄品种进行比较,位于前三名的才能进入沃小番家族。她娓娓说道。面对创业的艰辛,她一笑而过,但岁月在脸颊上留下的印痕,见证着一粒种子走向世界的奇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好则番茄好。吴景春夫妇专注番茄育种,创业初期他负责跑市场,妻子在家打杂发货,他背着种子全国各地跑业务,磨破了嘴,站肿了腿,前五年里没有一分收益,只能咬牙坚持。冬天置身高温大棚,衣服能拧出水来,夏天顶着毒辣日头,皮肤爆皮疼得不敢沾水,为了了解番茄的口感,他们挨个试吃,一天下来要品尝300 多个不同品种的番茄,然后如实记录下来,以至于此后技术人员每每听到要试吃,脸都绿了,他们夫妇却乐此不疲。吴景春的味蕾里弥漫着一股子儿时的番茄味,那是放牛的时候口渴难耐,一头钻进自家菜园子里,随手摘一个番茄,红中透绿,还没熟透,撩起衣襟一擦,迫不及待咬一口,汁液四溢,沁人心脾。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童年里的这一口,他开启了二次创业。

跟随小马我们来到自动分拣车间,大棚里采摘下来的小番茄,送到流水线传送带上,进行精准筛选,只有闯关合格的小番茄,才能包装入盒,进入到大家的果篮里、市民的餐桌上。对过的企业荣誉宣传栏里,张贴着吴景春国内考察和国外访问的一些照片,有人用手指着问道: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吗?讲解员点点头,大家哈哈笑出声来,风霜日晒为他的外表镀上一层金色,以至于叫人认不出来,这层金色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事业的功绩:2016 年,他们成立山东夏之秋果蔬有限公司,沃小番高品质番茄品牌正式诞生。为了保证消费者吃到安全的番茄,他不惜斥资把基地的土壤送到国外检测,赢得无数客户的口碑,沃粉系列、千粉系列等进驻到高端连锁品牌和互联网平台。2017 年,他们在天桥区桑梓店耿庄村和前房村承包396 亩土地,建成全国首家番茄文化产业园,集科研、示范、生产、休闲观光、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安置周边村民临时岗位100 多个,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三万多元。如今,产业园成为黄河边人气最高的科普教育基地,每天前来参观和研学的青少年和外地人络绎不绝,园子里随处可见沃小番的卡通造型。我和朋友在一处沃小番造型前驻足拍照,上前用手一推,不倒翁前仰后合动起来,叫人开怀一乐。做农业需要有情怀,要坚持,沃小番就是在经受各种考验和磨炼后永不倒下。刘洪艳笑着解释道。此时,阳光从高处兜洒下来,金灿灿的,落在她的脸颊、发梢、手臂上,动人,又美丽。

小番茄,成就大事业。中午在园区就餐时,我们围坐下来品尝了刚采摘的小番茄,红的更红,橘的更深,大小不均,却都毫无例外地带着自然的胎记:外表不光滑,有的带有斑点或疤痕,但是,颗颗味道醇厚,直抵味蕾,一下子勾起童年的记忆,那么浓郁,那么香甜,在唇齿之间上下跃动着,如夏日午后的阳光把心灵缓缓照亮……

大海飘来一片云

殷汝金

东楮岛是荣成千里海岸线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很美,很迷人。

如果你见着东楮岛,满眼古风海韵恬静悠远,天水澄碧一色风烟俱静,苍灰海草房像大海飘来一片银色的云,洒落海边……你会觉得,这就是大海精华凝聚的一方璞玉、一串珍珠,澄碧闪亮得叫你目瞪口呆,苍古庄朴得让你心疼。吴道子疏笔画风下气韵悠远之丹青、王羲之运笔灵动中结体遒美之翰墨,也都不过如此吧。你会觉得,这里才是让心灵与目光同时着陆的地方。

连接东楮岛的,是一条沿海大道,大道的前身是一道千年浪水堆积的沙坝,沙坝两边汪着碧蓝的海。蓝天下的海湾,海浪轻轻荡漾,船儿轻轻摇晃,海鸥轻悠飞翔……这时,你会深触“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的别样恬淡与消散了。海湾、海风、海滩、海浪……神情平和的打渔人、低头补网的渔家女、沙滩上倒扣着老渔船、随意插在沙滩里的旧铁锚……好似俄罗斯风景画,自然而静谧,清晰又朦胧,浓墨重彩且疏淡辽阔,平和中又似乎蕴有一种可感可触的温度……此情此景中的你,一颗漂泊的心,已在这里涉过无尽岁月,作了一次深情回望。

大海漫卷,潮起潮落孕育了东楮岛。岛和岛上人家,行船、居所、一日三餐……生活劳作的点滴,都与大海与海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一样不密切。

只说海岛人的居所--海草房。

海草房是胶东沿海渔家人一种独有民居。

所谓“独有”,一是体现在垒砌墙体的“海石”上。从海中捞出长满贝壳的千年海石,再利用这些老海石,有规矩地砌成不规则的房屋墙体;一是体现在苫盖屋顶的“海草”上。从海中捞出自然生长的海草(大叶藻),风干后,经几番整理、梳筢,条条缕缕铺缮在房屋顶上……就是一座有模有样的海草房(当然,般般建筑材料、道道建筑工序,不会像我当下叙述这样简单,其繁琐程度,光是苫盖海草房顶一项,据老苫匠讲,就有四十多道)。

这样的一座座、一片片海草房,错落有致地铺排在一座海岛上,恍如飘浮在大海之上一片银色的云,历万古风雨斑驳,经亘古浪水洗炼,在悠远的海洋时光里,裹着恣仪万千的涛声,让古老海风缓缓吹送,吟成清婉明丽的渔歌渔谣,唱响在了渔家人的日常里。

漫漫岁月走过,海草、海石……已成为海草房民居的基质基调,风雨延宕几百年几千年,自然融成本土特点显著的民居符号,成为一首渔家民居绝唱。

如此,某个清晨抑或午后,当你缓步东楮岛或是古旧石板铺成的、或是大海卵石排列的胡同小巷,手扶斑驳石墙,望眼沧灰海草,遥想远古,心灵的感悟,就全是大海的了。

东楮岛很古老,东楮岛的海草房很古老。早在明朝初期,由海草窝棚逐步演延,便有了海草房雏形,再经几百年成长,固定了它造屋用料、构件的基本元素和建筑样式、风格,始成今日之稀世民居。

因为历史的悠久,因为历史文化被极好地传承发展,因为海草房的稀世独特以及保护得完好、完整……东楮岛村被原国家建设部和原国家文物局授牌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实至名归。

人们普遍认为,海草房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更是建筑艺术的一种体现。它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的民居样式;它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的屋顶结构;它以大块粗犷石头砌成、不追求齐整方正而随圆就方的外墙;它独有的海草的缮顶及屋顶海草松软的草质感和缓慢的弧度;它自然的清白清灰;它带着海洋属性的、适和渔家人居住的样式……它寓纯美于天然质朴的灵性活、安适性和幸福感……成就了一幅朴拙浑厚、气韵悠远的大海水墨人居图。

古代诗人赞东楮岛:“高树悬渔网,低墙隔菜园。人家烟火起,寂寞又黄昏。”细细品味,荣成古老且特色独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居文化……无不在这厚重的海草里久久积淀并迎着海风悠悠飘散。

春来,细雨飘丝,海雾迷蒙,海中的东楮岛,看不明虚实,辨不清究竟,犹如水墨江南,朦胧而柔美,古朴且温婉,令人沉醉;夏天的东楮岛,海韵天风里,呈现出一派南中国海的旖旎风光,你可以在这里赶小海--垂钓、捉蟹、摸海螺,或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在海里游泳逐浪、摇一只小船徜徉海中。当海鸟驮着夕阳飞的时候,你可以坐在四面海草房围成的渔家小院,和渔家人淡然品茶,醉然饮酒,饕餮海味,共话天高海阔--这样的时候,你如果有幸抬头睹见了海草房坡上一扎扎悠悠摇曳的山羊胡子草和一片片古墨、浓绿的青苔,你也许会在微醺中,再来一杯,让愉悦的心情更添闲适的畅快;等到了秋天,小岛风烟俱静,天水澄碧一色,海的体香、水的灵美、沙滩的柔软、海草房的古朴,宛如翰墨流芳,使小岛清丽脱俗恬静温婉得似个仙境;而清冬之日,飘飘飞雪中,卧伏着一个好似串串银亮珍珠洒落海边的静谧海岛,那意境就全是金庸笔下《雪山飞狐》中描写的无尽冬意了。

是的,好象无论展开怎样的想象,搜寻怎样的妙词佳句,来形容描绘这样一个仙境,这样一个童话,这样一座海岛,都不能完全表达尽它悠远宁静的意境与古朴天成的风貌。更何况还有我们身处其中言说不尽的感喟、赞叹。

东楮岛确是个好地方,不管带着怎样的心境与怀想,来到这里,得到的,一定是,陌生而新鲜,古朴显静雅,安宁生祥和……并那满满的幸福感、向往欲……种种美好,在东楮岛,只在身临其境的邂逅、相遇和体验、享受。

逯家岭,一座悬崖上的古村落

曹月芹

距今2000 年的中国秦长城作为御敌卫家的军事屏障,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史上伟大的奇观。而齐鲁大地上的齐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上400 年,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中国长城之父”。

逯家岭村就坐落于莱芜区东北部山区,是齐长城“一线五村”之一,隶属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我有幸跟随淄博市作家协会“走文化长廊,看山东发展”以沿齐长城开展“深扎”活动采风团,走进了逯家岭村。

此刻的村庄是绿色丰盈的,蓝天、白云、绿树、庄稼地、古老的农舍,勾勒出一幅鲜明的盛夏山居图。在逯家岭村口,平整宽阔的停车场上停放在那里的几辆私家车,为这个古老的小山村增添了几笔现代生活的色彩。带有设计感的宣传牌、导游图,为来访的游客提供着便利的同时,更像是一个刚刚开张招揽生意的招牌,还略带着几分羞涩。停车场边浓密的树荫下,坐着几位老人,看到采风团到来,微笑着推荐各自小推车上的农产品,那些刚摘下来的新鲜蔬菜瓜果,小米杂粮,自带着村庄一样的天然与纯朴。

前来为我们做逯家岭村讲解的是济南市文旅局的周老师,35 摄氏度的高温下,周老师只戴了一顶遮阳帽,皮肤已经被阳光晒得发红,或许是不想过多打扰村里的宁静,周老师没有带任何的扩音设备,亲切得就像这个村子的主人与我们娓娓道来关于逯家岭的过去和现在。

古槐的时光

村子是古老的。村子里的石子路和石头房子,带着久远而又熟悉的乡村印迹。

村委门口有一棵古槐。大家站在古槐树下像是被绿色拥抱着,炙烤的阳光被偌大的树冠隔离开,自然的清凉抵消着今天的酷暑。情不自禁想起了小时候,在姥姥家门前的大槐树下,姥姥一边给我摇着蒲扇一边轻声地哼唱着: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等客来……这逯家岭的古槐是不是也听到过同样的歌谣?是不是也在风中飘摇着等客来?

这里的人们是不是也有着“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的说法?我想只要有槐树的地方,风俗应该是一样的吧,你看这古槐树枝上飘动的红布条跟所有的古槐画风如此一致,也许,逯家岭的乡亲把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祈愿,已经挂在这高高的槐树枝头了。

据悉,逯家岭在建村当年,一共种下了四棵古槐,如今却只剩下了这棵被称为“老三”的槐树。这棵600 年树龄的古槐见证了逯家岭村的成长经历,也记录着逯家岭的岁月沧桑荣辱兴衰。它一定不会忘记,明永乐末年,逯姓一族为了躲避战乱,一路逃亡到了悬崖边上。那一年先人们就是凭借这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为了一族人的生死存亡,硬生生把家安在悬崖之上。一年又一年,先人们终是在遍地石头的山岭上一寸一寸开辟出土地,然后用一块块石头垒成房屋,也就有了后来的这悬崖上的“逯家岭”村。

当年先人选择在这悬崖之上安家,还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那就是为了防止水患。这里海拔820 米,是莱芜域内最高的村庄,“冲了泰山顶,冲不了逯家岭”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逯家岭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度那就是个天。就是这个似乎可以与天齐高的悬崖之巅,在那个兵患、水患天灾人祸不断的艰难日子里,这处悬崖给了人们一个可以安身的家。

而陪伴古槐成长的那些用来避难、遮风挡雨的石屋,如今也成了人们凭吊先人的慰藉和怀想,成了人们厌倦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寻求身心清净的好去处。

古槐的记忆里,一定还保存着当年逯家岭作为齐鲁古商道的重要关隘的昌盛景象,如同是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是后辈们炫耀的谈资和荣耀。当年的一个个商队,一群群商旅经过,南来北往的客商把外面的新鲜玩意新鲜事带进村里,也让大山之外的人们知道有一个“挂在悬崖上的村子”。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古槐没有想到,有一天人们依仗的天险长城也会成为历史的废墟。再后来,村子里娃娃们终于走出了大山,一度在这孤零零的悬崖之上,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和这村子里的石头房子与村外山岭上齐长城的残垣断壁遥望着。

古槐的其他“三兄弟”都不在了。只有它在600年的风雨洗礼中依然健壮挺拔。站在村子中央默默等候着。直到有一天,与一些外乡人邂逅。外乡人在村子里走着、看着,说着、笑着,用手机、相机、无人机记录着。接下来那些外出的娃娃们陆续回到村子,重新整理起废旧的石头房子,一所所修葺一新的宅院让村子里又有了往日的生机。这悬崖上的古村又因在这悬崖之上有了新的契机。古槐舒展了600 年的身躯,向上挺了挺腰身,把根牢牢地扎进这悬崖,继续守望着悬崖之上的逯家岭。

逯家大院话今昔

大家沿着村子里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与两边斑驳陆离的石头老屋擦肩穿行在逯家岭的“一人巷”。窄窄的“一人巷”里,轻抚历史的苔藓,心绪在这狭小的空间反而豁然开来。巷子建成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是村里祖辈留下的风俗习惯,是因为邻里间总是想着能够为对方多留出一点宅基地,毕竟这悬崖之上的土地是有限的。这样的小巷,即便是在寒冬也会是给人温暖亲近的感觉。

穿过迷宫一样的“一人巷”,周老师引领大家来到村南一东西走向的悬崖边,这里对面是翠绿掩映下的连绵山峦,我们的脚下是百尺深渊,就在这悬崖边上一处农家小院充分展示了什么是“悬崖上的古村落”。

我们惊诧的表情还未消失,小院门口一位70多岁正在打扫的大娘热情地招呼我们,“去院里看看吧”。我们开心地跟着大娘进了院子。小院内极其宽敞整洁,在院子东边的墙角处,一棵果实累累的苹果树煞是喜人。我们的进入惊醒了正在树荫下打盹的猫咪,只见它懒洋洋地瞄了一眼,一种见惯不怪的表情,扭头又继续它的美梦了。

据说这里就是电视剧《安家》的拍摄地之一,早已成了逯家岭的网红打卡地。院子北边高高的石墙就是电视剧里女主的弟弟坐在墙上与姐姐通话的场景。石墙下面是百米悬崖,此时同行中的年轻小伙子站到石墙上伸开双臂像是一个展翅的雄鹰要飞越山岭,在这悬崖之上,年轻的心总是无比的勇敢。

大娘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们惊讶的叫喊,或许她理解不了我们一行人为啥会如此激动。大娘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悬崖上。就像你们住在平地一样”。我可以想象一个悬崖之上如履平地的老人,生活里还会有什么能难到她。

我们不好过多打扰老人的生活,道谢离开了院子。穿过几道小巷,低头通过只容一人通过的简易石头门,来到了逯家岭村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逯家大院,也是电视剧《安家》里女主爷爷老屋的拍摄景地。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近的一次修葺就是《安家》剧组了。还好,这里的大门及东西南北各屋都依原貌保存完好,院内的石磨、石碾、鸡窝都遗留着当年生活的印迹,仿佛院子的主人昨天还在这里生活过日子。

院子的西房为上房,是当年长辈居住的房子。它的廊檐最高,七级台阶,配有月台。其他三面房子的台阶,就能区分出家里的长幼排序来。老大家门前是五级,老二家是三级,老三家就是一级了。而当我们注意到老二家的房子似乎要比其他两家要豪华一些,周老师说:逯家也曾经有过几代人的辉煌,只是后来子孙中有沉迷于赌博,终而使得家道败落了。据说在齐长城沿线几个重要的关口,都有戒赌碑。因为齐长城重要的关口都是商道,是重要的商业聚集区。很多路过此地的商人将赌博这种不良风气带到附近村子。那些戒赌碑记录了村民戒赌的一些故事,让后人引以为戒。

大家随意坐在逯家大院的石碾、石阶上,猜想着院子的过去,又聊到了逯家岭村的现状。这个拥有着6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的辉煌无法掩饰现实的不足,这里没有学校,没有医院,这里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拼。虽然现在每天也有两趟通往镇子的公交车,毕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里确实有些落伍了。然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村庄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搞起了农家乐民宿旅游接待,深挖“悬崖之上古村落”的特色优势,将乡村经济建设与当地齐长城文化相融合,既保持村子的原生态特色,又引进现代的住宿、餐饮、娱乐形式,让来过的客人充分领略到悬崖之上古村落的生活魅力,并把逯家岭这个名字连同悬崖上的古村落一同带回家,分享给朋友家人。

夕阳下与逯家岭道别,再环视这“悬崖上的古村落”,当年先辈们为了生存避难建在这百丈悬崖之上的石头房屋与那些正在修建中的民宿新房,交错着构建出一个充满期待的时空,逯家岭村,一个悬崖上的古村落,新的时代赋予新的机遇,定会在这悬崖之上谱写出新的传奇。

海草房的诗与远方

鲁小莫

七月艳阳,如焰,如瀑。

却也抵挡不了我们去看海草房的热情。踏入荣成东楮岛村海草房区域,我有些恍惚。我怀疑自己走入现实版的童话世界,抑或由虫洞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海草房,一排排,一列列,整齐而傲然。灰白的海草,陡峭的屋檐,厚重的院墙,粗犷而熟悉的感觉像海风一样弥漫开来。轻轻推开院门,我心里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仿佛我推开的是自家的院门,走进的是自家的院子。

院子还是那么地整洁,对,是泥土的院子!黑中泛黄的泥土,在阳光下散发着芬芳,双脚踩上去,隔着鞋子,也能感受到它久违的厚重。石头砌成小路,逶逶迤迤,延伸到屋门。我跳上小路,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在雨天,脚踩着这样的石径,跳跃着,欢呼着,装作被雨赶不上的样子。雨点落在身边的土地上,溅跃着,开出一朵一朵泥土之花,仿佛在迎合下雨天最童真的笑声。

带着这份笑声我进入屋子,一瞬间就噤声了。相比外面阳光灿烂,屋内略显暗淡。在暗淡的光影中,一切显得静谧而神秘。时间仿佛定格。古老而泛黑的灶台,简陋却结实的桌凳……所有的什物都在沉默。沉默中,岁月的流逝,命运的飘摇,却在这份含蓄中无言地散发开来。

灶台的墙上,开一四方小孔,上面放一盏油灯,那么陈旧,却古色古香。真想伸手将这盏油灯点亮。豆粒大的火焰,飘忽着,摇曳着,我仿佛又看到我的太姥姥,在油灯下,踮着小脚,灶上灶下地忙着。她将一盘干鱼放入锅中,又在锅边烙玉米饼子。锅汽弥漫,散发着腥香,油灯微弱的光映照着太姥姥脸上古铜色的汗珠。而油灯的另一侧,一方土炕上,打鱼归来的太姥爷,抽着一杆旱烟,吧嗒,吧嗒,一下又一下。

太姥姥忙完了,踮着小脚,来到门外,手扶着门楼子边,喊:“妮儿--”我应声赶到。我料到太姥姥今天会喊我,因为--太姥姥的女儿,也是我的姑姥姥,今天来过。她给太姥姥带来好吃的了。果然,太姥姥压低了声音,神秘地说:“给你个枣吃。”

太姥姥在炕上一侧的被子下,摸呀摸,摸呀摸,摸出一个苹果,不大不小,碧绿色。我满心欢喜地接过来。在那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能见一眼这样的苹果,都是极稀罕的事。我在太姥姥的院子里,一边蹦,一边跳,一边吃苹果,一边看院子里新发的苏子叶。苏子叶有大作用,就是在你奔跑时不小心摔破膝盖,膝盖渗出鲜血的时候,摘一片苏子叶,对着苏子叶,“呸”地一声,吐一口唾液,然后将苏子叶“啪”地拍在膝盖上,很快就止血了。那时的我,五六岁吧,已经很会这样为自己疗愈了。太姥姥的“枣”真甜啊,我一口一口地咬着,仿佛能甜到心里去。海风吹过,海草房上的海草仿佛在轻轻跳舞。

太姥姥的儿女们常常给她送“枣”。太姥姥总是将所有的水果都定义成“枣”。在太姥姥的三间小海草房里,她共生出十二个儿女。而如今,另一个时空的我,站在海草房的这方土炕前,心里充满了诧异。这方小土炕看起来还不如我家的双人床宽敞,估计躺着也要缩着双腿。在这样大小的土炕上,太姥姥是怎样将十二个儿女抚养长大成人的?现在的我简直无法相信,无法想象,干瘦如柴的太姥姥是如何做到的?

十二个儿女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村里村外落地生根。有的当了农民,有的当了厨师……更多的是重拾太姥爷的衣钵,拽起渔网,摇起船橹,喊起号子,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千年的海浪拍打着岩石,柔软的海草看似随波逐流,却是大海送给渔民最坚韧的礼物。一栋栋海草房建起来了,但同时,更多的大瓦房也建起来了。我家就住在太姥姥家隔壁的大瓦房里。每年台风来临,我总无由来地担心,太姥姥家的海草房会被刮飞吗?却从来没有。炎热的夏天,年迈的太姥爷和太姥姥总是摇着一把千年不变的蒲扇,摇啊摇,摇啊摇,仿佛能摇出星移斗转,岁月变迁。

写到这里,我忽然停下来,给住在故乡的大表姐发了个信息:咱村子里,还有海草房吗?过了一会儿,大表姐发来消息:咱村里没有海草房了,我问了一下你小表姐,小表姐那里也没有海草房了,等晚上你小姐夫回来再问问他,他的信息广。同是渔民,小姐夫与太姥爷的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我回复亲爱的大表姐:不用问了。我也说不清,住在城市的空调房里,为什么我还要去寻找故乡的海草房呢?而又是哪些智者,以最迅捷的行为,将那些濒临灭绝的海草房,以最原始的面貌保留下来呢?海草房已经是重要的非遗文化了。

在荣成东楮岛村,共存有144 户海草房。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考察观赏,其中不乏大批的画家、摄影家、作家。他们有的长期住在这里,从不同的角度来描摹海草房。海草房在艺术家的映像里,或古老,或新潮,或粗犷,或细致……

而海草房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史前,原生。它们默默地看着,自己曾经遮风挡雨的烟火气息,在与如今的文化气息深度融合。曾经历尽沧桑,每一株海草上,都深深记载着潮起潮落,挣扎与咆哮。如今,古老与青春紧紧握手,就像太姥爷和太姥姥的蒲扇,摇啊摇,不知不觉中,永远地摇进了我的心里,而海草房承载的故事,带着温暖与眼泪,早已漂泊进我的身体,滋养着我的灵魂,赐予我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抵挡风风雨雨的勇气。原来,祖先的日子从未真正远去,它在萧疏如画之中,流淌出历史与花朵,延伸出诗与远方。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在这烁石流金般的夏天,我意外地得到海草房最深沉的庇佑和荫护。

游览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

阿 仁

我还是没有把持住自己的脚步

让我再一次来到它的面前

我目睹了它的沧桑

我虽然没有第一次的迫切与悸动

但更让我懂得了彼此之间所呈现的虔诚

古老的黄河见证了它历史的传承

一路走来,品利津水煎包、北岭丸子、南

岭八大碗

观赏布偶、七彩泥法,古窑十八梭……

去黄氏酒坊痛吟浪淘沙

仿佛古人穿越时空的相遇

在这里我与村民聊天,拉家常,回顾过去

诉说当下的喜悦

一条老街的宽度让我停下匆忙的脚步

午后,我靠在古村落的木椅之上

听一曲老扬琴的百年风华

一条河

林春泉

体弱多病的河逐渐老去

体内的羊水干涸

一条条船是他的孩子

驶出水域下落不明

微小的鱼是长不大的孤独

浅浅的水杂项丛生

一片跌落的叶子在水上睡眠

他梦想是一艘巨轮

从江南驶向朝圣之地

沿岸的纤户跋涉着每一寸河流

号子震耳欲聋

夕阳下这条河流宽容、慈祥、忠厚

长长的影子,穿过历史的高峰和低潮

岸边哭泣的树唤醒了几代人的耳朵

除去城中一段霓虹灯下的温柔

这条河还沉浸在巨大的寂静中

在船上夜行的人追逐明天的阳光

这条河就是自己的修道场

将船舶赶出历史又赶进历史

面对一条河的忧伤

他用一千年交出它的深度

我用一个下午把它归还

台儿庄码头

罗来玉

终于选择今天

在台儿庄码头

把蜿蜒1700 多公里的运河

从胸中的云端释放出来

让她的绿色长袍

顺着风向

紧贴地面飘舞

我站立的地方

应该是京杭大运河的

胸腹部位

--全身最温暖的地方,能够触摸到她母

亲般隐秘的心跳,听得见

她沉默的心声

而我

也是伸出双手便可以拥抱住

运河山东段的

峄州港,梁山港,泰安港,聊城港……

在台儿庄码头

从此

便将自己所有吨位的爱意

装上驮队,源源不断

向明天运输

海上碑

莲 娜

正逢盛夏

成熟的味道弥漫四野

海事也开始繁忙

我站在三百年前古人书写下

“星河影动”“撼雪喷云”的碑石上瞭望

让心抵达海洋

盛产浪花的大海

用丰硕回馈岸上

鱼、虾、蟹和贝类

也不再躲藏

让自己辽阔起来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站在巨石上

看碧蓝的海水激荡

炎炎夏日里

心,不再迷茫

黄海是一位长者

金色的光环停在手上

大海在落日前

是如此辉煌

胶济铁路

张 雯

一条长长的大动脉

横穿东西

一次成功的手术

让死气沉沉的半岛

山东的这只手臂

开始复活

煤炭、钢材、木材

粮食、蔬菜、百货……

在粗大的血管里

日夜不息地流动

齐鲁的身高在增速

慢慢变得挺拔起来

在中国的东方

巍然屹立

在泰山,阅读一场盛宴如何盛放于方寸之间

李建琦

1

真在幕布间,善在幕布间,美亦在幕布间

我的目光,我的身影,甚至我的灵魂

也一并沉浸在幕布之间

随它们去驰骋,去呐喊,直至灵魂被深深地震撼

听,那原汁原味的唱腔,于不经意间

已然移步换景,轻易将时空转换

一个个朴素的身影,一瓣瓣光阴的碎片

倏忽间,纷至沓来

我一手挽起昨天,一手牵着今天

仿佛一切过往,皆于瞬间触手可及,鲜活如初

2

锣鼓喧天,竹板明快,鱼鼓低沉,镲声高亢

它们齐心协力,旧物焕新章

皮影戏特有的诗意与酣畅,一波一波荡漾开来

民俗开出缤纷的花朵,曲艺生出真善美的翅膀

幕布里,皮影小人儿一举一动,逸态横生

而老艺人字正腔圆的琴书唱腔,于跌宕起伏中

陈述千古

道尽尘世的离合悲欢

3

人生如戏,戏亦人生

被赋予情感的小人儿,它们依序粉墨登场

嬉笑怒骂,辗转腾挪,栩栩如生

尽情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戏里?抑或戏外?这一刻

我终是,无法抑制内心的汹涌,与澎湃

为这一场,盛放于方寸之间的精神盛宴

风起于高岭--观齐长城遗址有感

杨 慧

号角和旌旗已幻化为遍山草木

荒芜噤声,山石动容

长风自四方涌来

一块石刻驻守于高岭

字迹抖落于风中

噎住了意欲颂歌的喉咙

农舍与庄稼始终休戚与共

耕牛醒着,铧犁醒着

土地和土地之下的古长城

已沉睡千年

蜿蜒的走势只能凭一己之力虚拟

飒飒风起,穿身而过的痛感中

一朵桃花还停在钺折戟落的河面

涟漪漾漾,如望夫女子的眉眼

铁衣已锈,良人胡不归

山河如锦,良人胡不归

猜你喜欢
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去看最大黄河象
黄河遐想
黄河放歌
我家住在黄河边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