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琳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亦庄新城是北京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2035)针对城市过度集中带来的大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短缺、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明确指出了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是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促进职住均衡发展。同时,还提出了“微中心”的概念,即与大城市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通过承担特色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形成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且自身具有一定的凝聚能力,实现职住平衡的区域性小城市。还结合北京轨道交通,让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通过一体化管控与设计,形成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功能多元的“轨道微中心”。未来的城市应该划分出更丰富的空间层次:生活、工作、购物、学习、休闲将会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
亦庄新城的宏观战略定位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示范、高端制造、绿色宜居为关键词,打造引领北京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区。亦庄新城当前主要发展目标是保持低密度、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产城融合,优化职住均衡,预防城市病。
在北京总体规划中的亦庄新城是“科技创新中心”的落实抓手“多点支撑”的新城之一。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突出高精尖产业发展。亦庄新城是处在廊带交汇处,发挥着桥头堡作用,引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走廊,并以协同共享为目标,形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带。
设计地段位于开发区景观轴线道路荣华路与荣京街的交汇位置,商务、商业开发项目和公园绿地沿荣华路两侧呈带状分布,是开发区核心区与公建带的几何中心。基地毗邻管委会和博大公园及荣京东街地铁站,是交通枢纽位置。同时,基地也是景观格局的公共中心节点,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
荣华中路与荣京东街交叉口西北象限为27#地块,现状建筑为朝林酒店和博大大厦;路口东北象限为28#地块,现状建筑为亦城财富。路口西南和东南象限现状建筑分别是35#地块的国锐金鼎和36#地块的大族商业广场。
基地周边项目均已建或在建,周边有已建成亦庄线荣京东街站和有轨电车、规划31 号线地铁。规划31 号地铁线临荣京西街南道路红线穿越35#、36#地块,但线位和站点尚有不确定性。
基地服务人口主要偏向年轻的高学历人群,对文化类、休闲类公服设施的需求较大,对服务的品质要求较高。文化设施作为市民日常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城市活力与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7#地块上位规划为科技馆/音乐厅、规划展览馆、中型图书馆等设施,但尚未落实。综合考虑目标定位与需求同时提出相关业态策划,梳理需要增设的公服设施。
现状商业以配套商业为主,商业设施开放度不高。基地地块主要以商业金融用地和非市数办公用地为主,主导功能为办公楼、写字楼酒店等。商业配套的服务对象更倾向于服务地块项目自身人群,缺少对外的开放度,对外部客流的吸引和服务性较差。
根据开发区内部组团总体运行状态显示,荣华中路地块周边道路交通总体畅通,早晚高峰东西向荣京东街的交通量较大,主要为通勤客流。地块周边的公共交通多种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整合,存在车行路线与步行路线冲突、非机动车停车挤占步行空间等问题。地面停车过多,影响城市空间品质,不利于推广公共出行
在北京总规中规定了8km/km²的道路网密度指标,折算为平均街区的尺度相当于街区宽度为250m,但现状地块内道路间距约为300 ~400m,缺少支路系统。
4 个地块内的开放空间主要为街角公园、广场,未被利用的绿地及停车场,开放空间有待系统整合,开放共享。地块内对建筑退线等形态管控要求落实情况较好,沿街界面连续齐整,建筑前区开敞。但人行道和建筑前区间为路缘石阻隔,通行宽度受限,街道空间有待一体化设计。
公共服务与产业服务交互融合,商业设施活力升级。依托行政中心,面向科创人才及市民搭建功能、交通、空间复合的“共享平台”。
3.1.1 结合绿地广场地下空间设置公共设施
围绕交通枢纽和现状商业设置,设置下沉广场+地下商业。城市转角绿地根据周边商业环境,将其定义为下沉绿地广场,形成内外相互联系贯通的一系列商业广场空间。
结合绿地广场地下空间设置商业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及图书馆、档案馆、科技展示体验馆等公共设施,凝聚地区活力。核心区域地下一层布置商业设施,其中商业建筑总量约1.5 ~2 万㎡。挖掘地下商业价值,进一步提升商业品质与活力。
36#城市转角将其定义为商业性绿地广场,边界呼应大族商业裙房流线型走向,将路口大量人流从街角广场导入内部环抱商业性更加浓厚的景观广场,形成内外相互联系贯通的一系列商业广场空间;考虑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大量客流,将大族北侧规整型用地结合地下一体化开发,进行统一开发设计,布置连续的下沉庭院,将地下空间地面化,充分吸引轨道交通人流,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空间环境。
3.1.2 结合地块内的空地增设综合科文中心
将27#地块博大大厦前广场用地改为绿地,向南置换1ha 公共服务用地。结合核心绿地增设综合科文中心(剧场、影院、音乐厅),根据区域范围相关上位规划指标要求与公众征求功能需求意见,结合自身地块,确定主要包含科教文化展示与共享交流职能;致力于将其打造为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艺术交织融合的开放式公共交流平台。
公共交通系统—通行优先,集散高效,非公共交通系统—有序组织,智慧停放。打造依托行政中心,面向科创人才及市民搭建功能、交通、空间复合的“共享平台”。
(1)围绕轨道交通的多模式交通一体化。借亦庄线和31 号线交汇,高架轻轨与地铁换乘——31 号站点与高架线紧密结合,结合线位设置换乘空间,打造多模式交通一体化组织的换乘枢纽,同时强化各地块地下空间联通。轻轨-地铁的换乘枢纽组织和空间设计将成为该片区形象提升、功能升级的关键。TOD 换乘大厅兼具地铁轨道换乘与核心区地面十字路口人行过街功能,通过地面地铁出入口与中心换乘枢纽空间结合,形成端点式最近距离换乘与过街;通过放大端点空间形成周边是多元化的零售商业,中间核心区打造靓丽的人工景观,充分提高地下空间开发价值。高架与机动车、自行车接驳——桥下空间进行景观优化,合理设置自行车停放区。结合停车矛盾突出问题,合理规划布局有限的桥下空间。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绿色节能设计,进行海绵城市设计引导,减少地表水流失,增加雨水下渗;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一般消极空间,通过置入公共创意型活动,从而充分激活桥下空间活力,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地铁与步行空间接驳——36#地块设置下沉广场+商业,与大族商业广场功能衔接。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集多种公共交通于一体的,以人为本、公交优先、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实现轨道交通为城市商业注入人流,商业客流促进轨道交通的运营与发展。
(2)公共出行优先化。有轨电车线路优化——向西改线,最大化服务居民出行以中低运量轨道交通作为轨道交通线网的加密线为亦庄线和29 号线集散客流,提高居民出行舒适度。建议将原T1 支2 线向西侧偏移,沿西环路敷设至博兴路,与T1 线相交。此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项目地块西北侧居住区,更好为地铁亦庄线和29 号线集散客流,提高换乘便捷和换乘水平。改善公共出行优先度,提高公共交通的通行能力。建议采用云巴,以减小对路面交通影响小,桥墩直径小可以适应城市环境,还有噪音低、振动小等优点。结合项目特点,区域内道路平交路口较多,对景观要求较高。同时,还要优化现有公交系统,进行公共交通换乘区域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公交出行。(3)静态交通地下化。为了科学合理安排停车设施,在亦庄核心区基本实现静态交通地下化,于27#地块核心绿地下布置集中公共停车场,同时,强化停车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现状配建停车位总体满足控规要求,但公共停车场地存隐患。地块完全开发后,带来新的停车需求,同时失去公共停车空间。此时,就需要增强地下停车配建和智慧停车系统,实现静态交通地下化。停车规划——建议核心绿地地下空间设为公共停车场,补充调节配套停车场。现状地面临时停车场,规划转至地下公共停车场,满足办公和访客停车需求。停车管理——近期单元内部停车共享,远期实现单元间的地下空间联通。共享单车与地下停车结合,规范停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充电桩需求量大幅增加,提升停车场服务质量,实现智慧出行服务。停车位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实现智慧停车服务。车管家服务提供加油、洗车、汽车美容、汽车维修、汽车保养和骑车保险等服务。还可以提供违章查缴和罚单代缴服务,实现智慧车生活服务。
打造开放活力的城市客厅,人性化的街道空间,情感认同的标识场所。依托行政中心,面向科创人才及市民,搭建功能、交通、空间复合的“共享平台”。
(1)打造核心景观地标。结合旗舰项目打造核心绿地广场空间,塑造城市核心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景观设计需与地下公服设施一体化设计,核心绿地景观设计需结合公共服务功能,联通地上与地下,将自然光导入地下空间,塑造多功能宜人场所,营造多功能的交流场所,致力于打造亦庄新城的都市会客厅。
(2)整合街角空间步行系统。在街角公园间设置换乘大厅兼具地铁轨道换乘与路口人行过街功能。换乘大厅兼具地铁轨道换乘与人行过街功能,形成聚集人气的半室外场所。可以在街角公园间设置空中步行连廊,增强空间联系与视线联系。
(3)慢行系统一体化设计。街区慢行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形成开放街区,提升街道的人性化和步行舒适度。街道一体化设计——红线内外空间统筹利用,形成一体化的街道空间。增加支路系统,拉近街区距离,打造开放街区,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优化步行系统连续性。增加城市路网密度及内部的道路密度。结合现状建设,开放出积极空间,避免形成“孤岛式”的空间。
结合现状道路情况,在地块连接处合理设置过街设施。为行人提供宽敞、畅通的步行通行空间。应对人行道进行分区,形成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分别满足步行通行、设施设置及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活动空间需求。要注重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娱乐元素、个人空间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提升开放街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办公环境。
荣华中路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应以本次研究明确的绿地广场+地下空间+科文中心内容,进行一体化城市设计。在以预留轨道交通枢纽设计为前提下,组织地块地下交通。结合未来31 地下轨道线位,城市转角绿地根据周边商业环境,形成内外相互联系贯通的一系列商业广场空间。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艺术交织融合的开放式公共交流平台。在以静态交通规划布局为前提,组织地下空间规划布局。
结合亦庄整体的规划以及定位,要重视加强亦庄新城城市设计,升级改造地块应综合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商业配套设施,交通一体化以及景观营造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产城融合、低密度、宜业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