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昶,殷赳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世界制造业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使我国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推动我国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将我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另外,湖南省提出了“三高四新”战略,明确指出,要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制造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同步提升,着力打造湖南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三高四新”的进程中,机械类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打造是关键的竞争力体现。同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转型路径,把握转型内涵,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行业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引领下,地方本科院校亟需应对局势,抓住机遇,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安排教学任务、组织开展育人活动的指导性纲领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其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高校,对于湖南城市学院而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机械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落地实施的关键性工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宏伟蓝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以“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为育人宗旨,以“党建引领、固本强基、高质量发展”为前行指南,坚持培养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机械类专业以学校的整体布局为基准,从办学历史和人才需求两方面对专业作出了明确的定位。
从办学历史来讲,机械类专业最早可以追溯至学校前身益阳基础大学于1978 年所开办的机械制造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省内外行业中的核心骨干力量,具有出众的口碑。2014 年,复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对前机械制造专业的传承与延续,继而开办的机械电子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更是对学科的有力补充。
从人才需求来讲,湖南省是工程机械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汽车及高铁产业链较为完备、配套能力较强的省份,此外,益阳市的船舶产业也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致使机械类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缺口。
综上,湖南城市学院机械类专业在巩固办学优势的前提下,面向工程机械、电气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对标准。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 ~2025 年)》等指导性文件的要求,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重能力。尊重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面向职业生涯、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能力等。
(3)显亮点。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围绕工程机械、船舶游艇和和现代农机等地方优势产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拓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路径,丰富人才联合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无缝衔接。
机械类专业是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生产实践经验,具备智能机械装备设计、开发能力,能在相关工程行业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上培养目标对品德修养、社会责任、专业基础、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进行了全方位的表述,突出了智能制造和实践应用的元素,充分呼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对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及学校办学定位,达到以下毕业要求:能运用所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文献研究方法解决机械工程及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备创新思维,兼顾社会秩序、公共健康、法律规则、文化传承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具有科技素质、社会使命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律观;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负责人及成员的角色,并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具有持续发展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意识。
以上毕业要求以机械工程技术所需要核心能力为主线,侧重于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与调试,服务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发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如图1 所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完成国家对大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与技能要求,包括基本素质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金工实训C》等。专业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完整地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确保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要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发展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不同个性需求,更深入、全面、系统地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机械创新设计》《有限元及Ansys》《机电工程综合能力训练》《工业机器人系统》等。
图1 三大课程模块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图2 所示。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必修思政课以外,规定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每门课程的教授之中。需修满4 分创新创业类学分,其中《创新创业基础》2 分,《创新创业类发展课程》2 分。
图2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贯穿
增加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实践学分占比超过34%,实践学时占比超过40%。一方面丰富了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增设了实习、实训等集中实践课程,特别是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对于理论课程,优化教考方式,在保证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客观性的同时,增加实践因素在课程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同时适当开设非标准答案考查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训练等集中实践课程,广泛推行真题真做模式,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加强对过程的监控和对学生综合表现的真实评价。对于校企合作课程,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优势,共同制定从行业实际需求角度出发的课程实施和考评方法。建立学分加权制度,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有效名次和在创业活动中的标志性成果可在相关课程中予以认可,并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的核心载体,目前,学校机械类专业存在师资数量短缺、职称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不足、教学团队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师资力量也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加大招聘※投入,完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聘请企业具有较丰富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扩充师资队伍;推动青年教师积极通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和带队参加学科竞赛等途径,尽早满足条件以完成职称晋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鼓励部分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外引内培”,双管齐下;依据专业定位,加大研课磨课力度,着重打造《机械制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一流课程教学团队群;另外,轮流选派教师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实践,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我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的要求根植入造就人才的始终。该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了育人理念,突出了思想政治、身心健康、思维潜力和学习技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方案以我校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3 个机械类专业试点实施,受益学生约400 人/年,并逐步推广至其他相近专业,同时,可作为省内同类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
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机械类专业是多前沿学科技术相互交融的结晶,其不断进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机械类专业的规律性、开放性、综合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当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上述问题,对新时代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培养适应经济形势的杰出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