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洁 刘禹璐
随着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物流企业对于物流的服务和管理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而能够满足此方面人力资源需求的,除了高等院校之外,还有中职学校,中职学校作为提供此类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自然需要高度关注物流服务与管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以保证培养出更加多高素质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对于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价值进行分析,继而探究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策略,期望由此可以使得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可以有效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效能。一些中职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候,会结合自身职业教育优势,设定重点专业,并且积极部署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期望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学科教育进入到高质量的状态。对于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行业而言,也需要能够切实参与其中,以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由此实现多方面的优化布局,继而使得专业建设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中职学校在设定重点建设专业的时候,会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重要选项之一,关注区域物流品牌建设诉求,期望可以实现仓储配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保证他们在物流业务拓展方面,在物流服务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区域城市物流发展需求,他们有着夯实的理论知识,也有着比较专业的实践能力,自然可以在未来更好地进入到职场环境中。在实现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会坚持开放性、合作性、改革性和创新性的原则,深化校企合作,依靠现代学徒制度实现双元育人机制的构建,依靠多种手段,确保使用更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关注带头人效益的发挥,实现专业师资的培育,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功能的完善,保证对外服务品牌得以构建。从上述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历程来看,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其一,可以使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保证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锻炼,由此在未来可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职业竞争中去;其二,可以使得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构建更加理想的专业教育环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协同发展,由此使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中职学校的特色专业或者品牌专业,实现职业教育声誉的不断塑造,为职业教育改革创造更加好的条件。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的过程中,要能够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作为目标,切实做好多方面的规划和部署,由此保证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机制得以生成,这样才能够使得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在此历程中,需要注意的节点有:
(一)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就需要能够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流服务和管理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得以矫正,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不断改善,保证学校和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通力合作,实现对应合作机制的构建。详细来讲述,在此期间,可以尝试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尝试引入现代学徒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也就是说,结合职业教育改革诉求,积极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确保教师和师傅能够协同参与进去,保证现代学徒制度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运作。在此期间专业服务定位是很明确的,要能够引导各种类型物流企业的参与,将培养能够在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中发挥的人才作为目标,保证他们在理货环节、在仓库管理环节、物流客服环节、调度环节、物流信息处理环节迅速适应岗位工作诉求。在专业设置的时候,要能够以产业需求满足为基础,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保持吻合性,使教学行为与生产行为是关联的,保证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协同进行,签署四方协议,保证学生在学习完毕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对应物流企业岗位中去[1]。其二,尝试以比赛促进教学,实现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在示范性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能够不断整合。由此中职学校可以积极针对物流服务与管理实践诉求,定期开展对应赛事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去,保证依靠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物流管理和服务理论使用到实践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职业技能大赛中去,对于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要能够进行激励,生成健全的激励机制,实现良好参赛环境的构建。依照职业技能比赛的要求,对于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确保比赛与教学能够联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可以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效能,继而使得物流实训课程联动建设机制朝着更加健全的方向进展。依靠上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育、学习、实践、比赛、知识运用不断整合,自然可以使得专业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二)秉持课改理念,确保课改效益不断发挥出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就是:能够让参与职业专业学习的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保证能够在知识层面上、技能层面上、素养层面上满足各种企业对于特定人才的需要,由此顺利实现自身的价值。显然,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进步,要能够以新课改理念为引导,切实进入课改的格局中去,以保证课改的效益可以不断发挥出来。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节点有:其一,以企业岗位标准为基准,对于当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也就是说能够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为挤出点,对标企业岗位标准,思考对应岗位需要人才具备哪些素质、哪些能力,继而保证专业课程的优化朝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比如对于仓库保管员而言,其可以转变为物流仓储与配送,对于现代物流综合实训而言,可以将其调整为智慧物流,这样在实际课程开展的时候,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课改理念被融入课程,核心课程系统也会因此得以架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工作机构、实施标准、培养过程和考核方式的整合,设定现代学徒制评估师资格证书制度,由此保证学生在获得对应证书之后,再去参与岗位竞争;其二,结合岗位工作任务的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实现示范性品牌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此时要发挥好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效能,保证参数到深度调研工作中去,使得课程标准和岗位之间是统一的,工学结合的理念可以成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在实际课程开展的时候,可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入更多的图片资源[2]、微课资源、多媒体资源、典型企业案例资源、题库资源等,保证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资源帮助下,更好地了解当前物流服务和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继而保证能够更好地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其三,注重校本化教材的设定,保证可以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工作诉求,实现多个教材模块的设定,科学划分课程内容,设定其阶段,并且积极实现专业混合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企业协同起来进行实训软件的开发,保证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够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格局[3]。(三)注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质量。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高素质教师起到引导性和组织性的作用,他们首先要能够成为示范性品牌建设的倡导者,接着能够在深度理解示范性品牌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不断采取措施,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以保证引导示范性平台建设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进展,这样物流服务与管理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升。由此,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其一,注重带头人效用的发挥,确保他们可以成为专业教育改革的先驱,成为示范性品牌建设的领导者。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围绕着示范性专业建设的目标,设定带头人,激励带头人不断去发挥自身模范作用,保证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团队的队伍不断壮大,确保形成良好的示范性专业品牌建设主力;其二,注重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保证针对于中职物流与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存在的问题,切实地采取措施进行优化改善,这样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才能够得以构建,对应教师才能够在更加理想的环境下不断成长,由此保证在实际特色专业打造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能[4];其三,切实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入物流服务和管理行业中有经验的人员,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到实际的品牌专业建设中去,他们可以将更加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课堂,可以将更加优秀的经验告诉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由此使学生可以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投身专业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师资队伍朝着更加壮大的方向进展[5]。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优化,需要将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作为重要方向,继而不断进行专业教育内容的优化,采取更新的教育模式,使品牌专业建设机制得以构建,也就是在这样的品牌建设环境中,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效益会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
引用出处
[1]孙统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研发[J].中国储运,2021,(11):104-105.
[2]李蓥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何以为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1:542-544.
[3]王积慧.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究[J].教育艺术,2021,(08):49+52.
[4]宋赫南.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1,23(14):195-196.
[5]农丽艳.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品牌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