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良鹏 李正垣 高自恒 安 静
(云南通衢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由法国Bouygues公司Richard[1]等采用水泥、硅灰、石英砂、高效减水剂和钢纤维,按一定配合比经高温高压养护形成的一种新型水泥复合基材料。其特点是韧性好、强度高、耐久性强以及体积稳定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目前工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外针对RPC受弯性能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表明RPC材料具有优异的受力性能。王刚[2]测定了不同配合比下RPC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研究了各组成材料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陈宏伟[3]对RPC盖板的抗弯性能展开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活性粉末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延展性能,且构件在破坏时表现为延性破坏;同时还发现影响活性粉末混凝土延性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种。孙建新[4]分别采用掺加塑性膨胀剂以及普通膨胀剂的两种配制方法,配比出了一种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且经济的活性粉末混凝土。为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RPC简支梁构件受剪承载能力,金凌志、周家亮等[5]通过对比剪跨比分别为2.25和3.0的6根2组矩形梁构件,进行了抗剪承载能力试验,同时也分析了配箍率对受剪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闫光杰等[6]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对RPC200人行道板抗弯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粉末混凝土人行道板在满足承载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具备了良好的延性材料的性能,破坏过程表现出了明显的延性。
在公路隧道中,电缆沟盖板传统上都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随着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技术的不断成熟,公路隧道中逐渐开始采用RPC盖板。两种盖板均具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二者在受力特征、破坏机理、安全状况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笔者基于公路隧道电缆沟盖板的实际工作状态,对RPC130盖板和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盖板进行了对比静载试验,研究其受力性能的异同,以便为公路隧道RPC盖板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RPC盖板采用德国佑琳生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RPC-130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隧道桥梁电缆槽盖板,钢纤维含量为4%(按重量计),材料性能要求如表1所示。盖板长宽厚尺寸为730 mm×490 mm×25 mm,数量为3块,编号为RPC-1~RPC-3。钢筋混凝土盖板长宽厚尺寸为730 mm×490 mm×10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受力主筋为4根φ12的HRB400钢筋,保护层厚度为20 mm(见图1),数量为3块,编号为RC-1~RC-3。
表1 RPC材料性能要求
图1 RPC与钢筋混凝土盖板尺寸图(单位:mm)
参照《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7]的试验方法,采用自制压力试验仪器进行试验加载,如图2所示。两种盖板加载跨径均为670 mm,采用相同的加载方式,比较两者在相同条件下的开裂荷载、破坏荷载,分析其安全系数。
图2 试验装置
盖板支承方式为简支,采用液压千斤顶进行单点集中加载,加载点设置在盖板中央,加载梁为长50 cm,宽7 cm的工字梁,工字梁下铺设5~10 mm厚细砂进行荷载调节,具体如图3所示。板底跨中处受弯拉应变采用电阻应变片测试,每片板底粘贴3片ZSM120-80AA电阻应变片,测试仪器采用DH3819无线静态应变采集仪,应变测点布置如图4所示。板底挠度采用百分表测试,两个支座和跨中处各设置1个百分表,具体如图5所示。荷载数值采用量程5 t的压力传感器直接读取。
图3 荷载加载位置
图4 应变测点布置(单位:mm)
图5 挠度测点布置图
加载方式采用分级加载,预估盖板的开裂荷载,在开裂前分8级进行加载,待每级荷载加载完成,稳定约5 min后,读取力值、百分表数值以及应变数值。盖板开裂后按位移进行加载控制,每一级加载完成后稳定5 min再读数。
数据处理时,取3个应变测点的平均值作为跨中受拉应变值;跨中百分表读数,扣除支座处的沉降值之后,作为跨中挠度数值。盖板开裂时刻主要依据荷载—应变曲线判定,跨中受弯拉应变突变时刻即为开裂时刻,并辅之以荷载—挠度曲线、肉眼观察裂缝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在盖板的整个受力破坏过程中,混凝土开裂时刻对应的外荷载定义为开裂荷载,破坏过程中最大的外荷载定义为破坏荷载。经过试验,得到钢筋混凝土盖板和RPC130盖板的挠度—荷载曲线和应变—荷载曲线,如图6至图9所示。
图6 RPC盖板荷载—挠度曲线
图9 钢筋混凝土盖板荷载—应变曲线
图8 RPC盖板荷载—应变曲线
由图6可知,RPC130盖板的破坏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全截面受力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挠度随着荷载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两者基本上成比例,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时刻,达到裂缝出现的临界点。
②带裂缝工作阶段:此阶段板裂缝迅速扩展至全宽,由于混凝土已开裂,原本由混凝土承担的拉力立即转移至钢纤维,随着荷载不断增加,裂缝宽度逐渐变宽,挠度变大,钢纤维的拉应力不断提高,其中越靠下的钢纤维拉应力越大,并由下往上,逐步达到屈服,钢纤维拉力的合力和受压区混凝土压力的合力组成力偶,当力偶矩达到最大值时,外荷载达到峰值。
③破坏阶段:因为本试验采用千斤顶加载,相当于位移控制模式。外荷载达到峰值后,继续加载,随着盖板跨中继续下挠,盖板下部钢纤维不断出现断裂或者被拔出,力偶矩逐渐减小,外荷载的数值逐渐减小。若采用力控制模式,则盖板在荷载达到峰值后,会迅速断裂。RPC盖板破坏后,板底出现一条单一的受弯主裂缝,典型破坏情况如图10所示。
图10 RPC盖板破坏形态
由图7可知,钢筋混凝土盖板的破坏呈现出典型的适筋梁破坏特征,破坏全过程与RPC130盖板相似,也呈现三阶段的特征。
图7 钢筋混凝土盖板荷载—挠度曲线
①全截面受力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未开裂,盖板处于全截面受力状态,挠度随着荷载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两者基本上成比例,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时刻,达到裂缝出现的临界点。
②带裂缝工作阶段:在全截面受力阶段的末点,混凝土拉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迅速开裂,并将承担的拉应力转移至受拉主筋,随着荷载不断增加,钢筋应力不断增大,裂缝不断变宽,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也有所减小,在这一阶段的末尾,钢筋达到屈服。
③破坏阶段:钢筋达到屈服后,钢筋应力保持不变,随着挠度增大,受压区高度仍有轻微上移,外荷载仍有少量增加,当受压区混凝土完全压碎破坏后,外荷载达到峰值,继续施加位移,外荷载数值反而减小,盖板完全破坏,典型破坏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钢筋混凝土盖板破坏形态
对比两者的破坏过程,均表现出适筋梁的破坏特征,最终的破坏荷载均大于开裂荷载。
根据荷载—应变曲线中的应变实变点,判定盖板开裂时刻,得到盖板的开裂荷载、破坏荷载、开裂应变、开裂挠度等实测值;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10002—2017)[8]当中的人行道板的竖向集中荷载1.5 kN检算,计算得到各片盖板的安全系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以下几个方面。
表2 静载试验实测数据
相对于设计荷载1.5 kN,RPC130盖板的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的平均安全系数分别为2.19和3.08,钢筋混凝土盖板则分别为9.93和16.87,均大于2,满足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盖板平均抗弯承载能力约为RPC盖板的5倍,相对于设计人行荷载1.5 kN来说,过于浪费。
RPC130盖板开裂应变平均值为219 με,明显大于钢筋混凝土盖板的128 με,说明相比于普通混凝土,RPC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性。
每片钢筋混凝土盖板的重量约为86 kg,RPC盖板的重量约为26 kg,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采用RPC盖板可大幅降低结构自重荷载,降低安装劳动强度。
①RPC盖板中钢纤维的作用类似于钢筋混凝土梁中的受拉钢筋。由于适量钢纤维的存在,RPC盖板的破坏过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板相似,呈现典型的适筋梁破坏特征;通过增加钢纤维的含量,可提高RPC盖板的抗弯极限承载力。
②RPC130盖板开裂应变平均值为219 με,明显大于钢筋混凝土盖板的128 με,说明相比于普通混凝土,RPC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性。
③相对于设计荷载1.5 kN,RPC130盖板和钢筋混凝土盖板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的平均安全系数均大于2,承载能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RPC盖板的重量约为26 kg,不到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板重量的1/3,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采用RPC盖板可大幅降低安装劳动强度,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