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豪 林梓瀚 李静慧
普宁华侨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揭阳市 515300
内镜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提高了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检出率。研究证实[1-2]: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效果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且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因此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腺癌等消化道早期肿瘤。然而ESD的切割深度达黏膜下层,因此术后引起的溃疡深度和面积较大,易发生术后穿孔、延迟性出血等并发症[3]。使用质子泵抑制(PPI)抑制胃酸分泌是主要的治疗思路,临床普遍选择艾司奥美拉唑,其通过阻碍氢离子分泌到胃腔中形成盐酸,提高胃内pH,从而形成利于溃疡愈合的条件。但实践中发现PPI治疗的效果存在一定局限,可能是因为在PPI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胃中残留的胃酸还会影响凝血过程[4]。铝镁加混悬液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铝镁加直接覆盖在胃黏膜表面,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PPI联合铝镁加混悬液用于治疗ESD术后溃疡,或能提高溃疡愈合的效果,减少术后延迟性出血。基于此,本文将探讨PPI联合铝镁加混悬液治疗ESD术后溃疡的临床价值。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消化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ESD术后溃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便利抽样法分为C组和O组。纳入标准:(1)符合ESD指征[5],伴有术后溃疡;(2)ESD术后创面<25cm2;(3)近期未使用过PPI或黏膜保护剂、H2受体抑制剂。排除标准:(1)既往有肝胆、胰腺、胃肠道等消化系统手术史;(2)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3)凝血功能障碍者。其中C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1.69±7.20)岁;创面最大径2~5cm,平均最大径(3.68±1.04)cm;病变类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腺癌6例,腺瘤2例,间质瘤9例;病灶定位:胃上1/3 有6例,中1/3有10例,下1/3有14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阳性12例,阴性18例。O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2~61岁,平均年龄(51.48±7.86)岁;创面最大径2~5cm,平均最大径(3.53±1.12)cm;病变类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腺癌7例,腺瘤4例,间质瘤4例;病灶定位:胃上1/3有8例,中1/3有10例,下1/3有1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阳性9例,阴性21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观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C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40mg/片,H20046380),40mg,qd,共治疗8周。O组:在C组基础上增加铝镁加混悬液(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15ml∶1.5g,H10980322)治疗,口服本品5ml,tid,共治疗8周。均观察至治疗8周结束后。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愈合率[6]:治疗8周结束后复查胃镜,采用S凯塔-Fukutom溃疡分级方法评价溃疡愈合情况。分为活动期(A1、A2期)、愈合期(H1、H2期)、瘢痕期(S1、S2期)。治愈:胃镜下见溃疡瘢痕愈合或无痕迹;有效:胃镜下见溃疡溃疡最大直径缩小≥50%,达H1、H2期或减轻一个级别;无效:胃镜下见溃疡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处于H1、H2期),或创面处于A1、A2期。(2)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分别采集静脉血液,分离血清后进行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三菱, PATHFAS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试剂盒由日本荣研化学株式会社提供。(3)术后不同时间的溃疡面积:用药前、术后4周、术后8周,在内镜下观察溃疡面积。(4)延迟性出血:ESD术后2~30d内,如出现需内窥镜止血的呕血、黑便或便血;胃内镜下明确观察到活动性出血、血栓或暴露血管;血清血红蛋白水平下降>2g/dl;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或脉率≥110次/min[7]。
2.1 两组临床治愈率与延迟性出血情况对比 O组的治愈率高于C组(P<0.05),两组延迟性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愈率与延迟性出血情况对比[n(%)]
2.2 两组血清PG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的PGⅠ、PGⅡ、PGR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周、8周,两组间的PGⅠ、PGⅡ、PGR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PG水平对比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溃疡面积对比 两组在用药前的溃疡面积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周、8周,O组的溃疡面积均小于C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溃疡面积对比
研究表明[7],ESD术中采用电热止血钳等处理创面血管,使得胃黏膜的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ESD术后溃疡属于人造胃溃疡,不同于普通的消化性溃疡,ESD术后溃疡具有其独特性。首先,术后溃疡面积较大,直径超过2cm 的巨大溃疡常见;其次,溃疡可发生于胃内的任意部位;再者,ESD术后溃疡的深度达黏膜下层,创面整齐。胃酸的存在会激活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消化已在溃疡创面形成的血栓,不利于溃疡创面的愈合,因此临床首选抑酸剂PPI治疗,艾司奥美拉唑具有起效快、抑酸能力强且持久等特点,可抑制胃酸对溃疡创面局部凝血的影响,然而有研究表明单纯应用PPI的效果欠佳,可能与创面凝血过程中缺乏保护有关[8]。镁铝加混悬液除有快速中和胃酸的作用外,还可保护胃黏膜、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提供创面愈合的有利条件。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以期能提高ESD术后溃疡愈合的效果。迟发性出血是ES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52d内有呕血或黑便等临床表现,调查显示[9]其发生率在2%~10%。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O组的治愈率高于C组(P<0.05),两组延迟性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联合用药方案可提高ESD术后溃疡的愈合效果,但降低延迟性出血的效果有限。ESD术导致的急性溃疡形成后,机体启动凝血机制,血小板大量聚集在创面,并出现血凝块,以阻止创面出血,而胃酸可降低血小板的凝血功能。首先艾司奥美拉唑通过抑制 H+/K+-ATP 酶,阻断质子泵驱动的胃壁细胞内H+与小管内K+的交换过程,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升高胃内pH值,有利于血小板发挥止血功能,同时提高创面处血凝块的稳定性。同时使用镁铝加混悬液口服后可中和胃酸,并在溃疡创面表面形成黏膜保护剂,防止胃酸对血小板聚集、形成凝血块等过程的侵袭干扰,形成有利于溃疡创面愈合的条件。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创面两方面高效促进ESD术后溃疡愈合,减少术后延迟性出血,这一发现与卢桂芳等[10]研究结果相似。而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方案在降低延迟性出血的效果有限,可能与本研究纳入观察的样本量偏少有关。
本文结果发现:术后4周、8周,O组的溃疡面积均小于C组(P<0.05),说明PPI联合镁铝加混悬液可有效促进ESD术后溃疡患者的溃疡面积缩小,ESD导致胃溃疡的机制是机械性的,为医源性溃疡,黏膜溃疡周围组织具有完整的肌肉群和正常的收缩性,愈合主要依靠局部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镁铝加混悬液一方面可协同PPI拮抗胃酸的释放,提高胃内pH,另一方面其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网状结构的保护层,同时减少食物残渣、胃酸对创面的侵蚀,减少胃黏膜细胞受损;另外该药还可促进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等物质的生成,利于溃疡创面局部肉芽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促进溃疡愈合。
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PGⅡ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血清PGⅡ水平主要反映不同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血清PGⅠ主要评价胃泌酸腺细胞的功能。ESD术后患者的胃黏膜被破坏,主细胞及壁细胞数量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大量分泌,导致PGⅠ、PGⅡ进入血循环。而本文结果发现,两组间的PGⅠ、PGⅡ、PGR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联合用药方案在调节PG水平的效果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血清PG受多种因素影响,如Hp感染、患者的个体胃黏膜状态、术中造成的胃黏膜损伤程度、是否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因素。需在更大量病例中进一步验证镁铝加混悬液对PG水平的影响。
综上所述,PPI联合铝镁加混悬液可提高ESD术后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效果,缩小溃疡面积,但调节PG水平和降低延迟性出血的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