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旭艳 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旗袍自产生到定型共经历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初叶、20 世纪 50 年代中叶至 70 年代这3 个重要历史时期,根据其结构特征划分为旗袍古典时期(前旗袍时代) 、过渡时期(旗袍时代) 和定型时期(后旗袍时代)[1]。学者通常从旗袍艺术文化的角度[2]、旗袍的造型方法[3]、旗袍的装饰研究[4]等方向进行研究,极少有专门针对旗袍立领款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宋良敏[5]对旗袍领型结构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但是并未阐述领型的工艺特点。
旗袍多为修身造型,其款式变化多出现在领子、袖子、开襟、开衩、裙摆等部位,其中领子变化最多,并多以立领为主。本文从旗袍立领的起源、变化、结构设计、工艺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在丰富旗袍立领研究的同时,为传统旗袍立领结构特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立领是一种将领片竖立在领围线上的领型, 所以又称竖领[6],明朝的立领形式表现为方领口、直线斜襟,并且在领口处用金属扣系住。在20 世纪初期,一种名为“元宝领”的高领服装应运而生,其高度可达15~17 cm,外观呈现出元宝般的形状。这种领子的显著特点在于其高度接近鼻尖,延伸至耳朵下方,并以适当的角度穿过脸颊,从而塑造出一个精致的脸形轮廓[7]。最初,这种领子是由舞者所创制,其硬质的领衬使得脸颊被直接切割,因此受到了清末追求美的女性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立领的高度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女性普遍认为,领子越高就越时尚。她们为了让颈部看起来更修长,将纽扣的数量从一开始的一排增加到了四排甚至五排。这种高领不仅能塑造出完美的颈部线条,还能起到修正脸形的效果。
自1936 年起,女性开始感受到高立领所带来的压迫感,因此,她们在夏天选择将纽扣松开并翻下领子,这种穿着方式最终演变为翻领旗袍。随着门襟盘扣设计的变化,纽扣的布局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原本密集的一字扣开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琵琶扣或其他形式的盘扣,只在一排上使用,以减少束缚感。在40 年代初,领子的设计趋向简约,盘扣的使用频率也在下降,同时领子的高度也有所调整,降低了一半的高度,一字扣领再次回归。40 年代中后期,领子的高度继续降低,几乎接近无领的状态,仅有约2 cm 的高度。最后,在40 年代末,领子的高度有所上升,但仍然未达到5 cm。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立领的高低变化、领口的形状转变以及面料和细节的设计都影响着旗袍立领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旗袍的样式,还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领型以其简约、挺直、优雅的特质,展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这种设计不仅突显了女性的修长颈线,而且能与下半身的优美曲线相融合,创造出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旗袍的领型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领型无疑是女性展示美丽的重要体现。
1.传统的旗袍立领形态
旗袍的立领形态可以细分为两类。首先,我们可以依据领子前端的圆弧大小来区分,包括大圆领、中圆领、小圆领以及方形领等类型。其次,也可以根据领子与颈部接触的方式来进一步分类,包括直立型、外倾型、内倾型以及连衣型。其中,直立型的立领设计意味着领底线的长度与领口上线的长度大致相等,形成一个90°的直立状态,然而这种设计的贴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旗袍的设计中应用较少。内倾式的立领,其特点是领底线长度超过领口上线,形成一个类似圆柱体的形状,这种设计正好适应了人类颈部的自然构造,因此在旗袍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外倾型的立领,它的领底线长度小于领口上线,这一设计在旗袍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在20 世纪30 年代的翻领设计中有所体现。最后一种是连身立领,它通过将立领与衣身的裁剪连接起来,以确保衣片的完整性。无论哪种类型的立领出现在旗袍中,它们都能提供强烈的立体感,简洁而优雅,同时也能延伸并塑造颈部线条,从而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颈部被拉伸的效果。
2.领口的高度
领口上的高度我们称为“立领高度”,它会因各种服装设计风格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这种变化与领口深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立领高度通常遵循一定的规范,例如,直立领的高度一般在2.5~5 cm 之间,而内倾式的立领高度则在3~8 cm 之间。对于外倾式的立领设计,其领高的设定必须超过9 cm,并且需要考虑领子后部翘起的角度以及领子上口线长度的优化。尽管旗袍立领的变革程度相对较小,然而它却直接影响到了领子的外观特性,展示了当时的穿着风格和审美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旗袍立领的多元化不仅符合女性的各种审美偏好,而且能凸显女性独特的魅力。
在旗袍设计的核心理念中,立领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领型以独特的竖立形状为特点,成了旗袍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的存在既满足了审美的需求,也具有实用的价值。首先,立领具有保暖的功能,有效地保护了颈部免受寒冷侵袭。其次,立领的设计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潮流风向。从外形上分,常见的旗袍立领有元宝领、凤仙领、水滴领、波浪领、V 字领、方领、圆领等;从领片竖立形状可分为直立式立领、内倾式立领和外倾式立领三大类(见图1)。根据领片与衣身的装接方式可分为单立领和连身立领。怎样将柔美的旗袍立领由一个平面的款式图变成实物,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主要分成三步:第一步,分析款式图;第二步,进行结构设计;第三步,裁剪、制作。下面我们从领片竖立形状这一角度来分析常见的旗袍立领。
图1 立领的三种形态
直立式立领的特点是呈圆柱造型,这种造型的立领由于不太贴合脖颈,在旗袍中运用不多,常见于外套、夹克衫等服装。
内倾式立领是最基本的领型,也是最常见的旗袍立领,与人体的颈部吻合,呈圆台型。有低内倾式立领和高内倾式立领之分。下面介绍的圆领、方领、水滴领、竹叶领、吊领都属于低内倾式立领,立领部分小于等于6 cm,凤仙领属于高内倾式立领,立领部分大于等于6 cm 并小于等于9 cm。
1.圆领
作为旗袍的一种典型领型,圆领无疑是对这种传统服饰古老韵味的最佳诠释。其精细的剪裁方式完美地贴合了女性的颈部线条,展现出女性严谨而细致的生活态度以及深藏于内的东方之美。
这种领子的特点是领子前端为圆形,根据曲率大小分为小、中、大圆领。圆领的前面会装饰各种材质的纽扣结,衣领越高,使用的纽扣越多,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如图2 所示,此款圆立领,假设领围为36 cm,领高为4cm,它的结构设计如图3。
图2 圆领
图3 圆领结构设计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领底弧线长大于领圈弧线0.3 cm 左右,领子前端画出圆形,根据圆形曲度的不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圆领效果也会稍有差别,下端要起翘2 cm 左右。
2.方领、水滴领、竹叶领、吊领
(1)方领。旗袍中的方领与中山装的立领相似,中规中矩、方方正正,给人端庄大气的感觉,它与圆领在外形上的区别就是领子前端造型一个为方角,一个为圆角(见图4)。
图4 方领
(2)水滴领。立领部分跟圆领一致,另外在旗袍领口下方剪裁出一个水滴状的口子,让女性白皙肌肤露出些许,从而增添女人的风情,内敛中显露出一些性感(见图5)。它的结构设计可以是圆领加水滴部分。
图5 水滴领
(3)竹叶领。立领部分跟圆领一致,因为衣领处的镂空形状很像竹叶而得名。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竹叶领很像上面提到的水滴领,但比水滴领瘦长(见图6)。它的结构设计可以是圆领加上瘦长的竹叶形状。
(4)吊领。立领部分跟圆领一致,另在衣领处增加了镂空设计,露出一点点皮肤和锁骨,更加时尚。它是当今旗袍中比较常见和流行的项圈形,当全身裹在旗袍里时,项圈形的镂空给人以美的释放和享受,穿上这样的旗袍显得优雅温柔(见图7)。它的结构设计可以是圆领加上项圈状的镂空造型。
以上四款领子跟圆领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如果同样领围为36 cm,领高为4 cm,那么它们的结构设计如何绘制呢?其实分析一下不难理解,首先从外形上看,它们都具备了圆领的特征,我们只要以圆领为基础版型,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出其他领型的特征结构就可以了(见图8—图11)。
图8 方领结构设计
图9 水滴领结构设计
图10 竹叶领结构设计
图11 吊领结构设计
3.凤仙领
凤仙领属于高内倾式立领,款式比较新潮,如花托衬托容颜,给人娇俏柔美的感觉。这种领型没有领座,领口犹如瓷器花瓶的瓶口,圆润、自然地翻折下来,并常常辅以造型复杂的盘花扣作点缀(见图12)。
图12 凤仙领
它的领高较高,前端会有重叠,但翻折后像花托托起脸蛋,非常娇媚。假设领围为36 cm,领高为8 cm,它的结构设计如图13 所示。
图13 凤仙领结构设计
以元宝领为主。元宝领的设计独特且富有历史感,其覆盖了双颊并向下延伸至下巴,呈现出一种古典旗袍的风格。这种领型不仅能塑造出精致的小脸,而且通过遮挡脸部两侧,使得脸部轮廓如同瓜子一般迷人。当穿着带有元宝领的旗袍时,需要特别注意调整头部姿势,保持颈部的挺直,这样可以展现出优雅的姿态。此外,元宝领也是秋季和冬季旗袍的重要元素之一,通常会在领口周围加上毛边或绒线,以达到保暖的效果,如图14 所示。
图14 元宝领
元宝领的结构与圆形立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立领前端为圆形造型,不同之处是元宝领领子高度较高,上领口弧线比下领口弧线长出很多,整个立领向外倾斜,外形属于外倾造型。假设领围为36 cm,领高为12 cm,那么这个领子的结构设计如图15 所示。
图15 元宝领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在立领结构设计中,前中的起翘量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般说来,内倾合体型立领起翘度为0°~9°,即起翘量为0~2.5 cm,起翘量可根据立领与颈部的空隙调整,空隙越小,起翘量越大,对颈部活动的限制越大,通常起翘量不超过8 cm。为了改善立领的舒适性,可将侧颈点开大,使立领上口线大于颈围。另外,领高大于4 cm 时,起翘量不宜过大,若领高超过颈部,为保证头部活动舒适,应加大上口线,并加大下翘量(见图16)。总之,起翘量的设置一是以保证人体头、颈部的活动舒适为出发点,二是出于立领造型的需要。
一件优雅的旗袍离不开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思想、合体的版型和精妙的制作技艺,它是三者合一的完美体现;一个合适的旗袍立领能与身材完美地契合,还能与旗袍整体契合,使穿着旗袍的人具有出众的气质。俗话说得好,三分裁剪七分做,可见制作工艺的重要性。旗袍的制作工艺大致可简化为九个字: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在立领的制作中,滚、镶、嵌、宕、盘等技艺用得特别多。如在领子的上领口经常会用到滚,也就是滚边,一般会挑选质量上乘的布料做滚条,同时要与旗袍的主材料相辅相成,使面料的毛边不外露,给旗袍增加美感。滚边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窄窄的几毫米要做到宽窄一致、左右领对称是很不容易的,况且还有一些立领上还滚了1~3 条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边,那难度就更大了。在领子的上领口和下领口用镶的手法也挺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布料镶上去,即在旗袍的领口部位,用另外一块布料拼接或者缝贴到主题面料边缘,使各个图案更有层次感,不仅起到装饰效果,还使旗袍更加耐磨,增强实用性。嵌的手法也经常用到,这种工艺是通过选择特定颜色的镶条,并与旗袍的色彩以及花卉图案的色彩相融合,然后利用专用的纺织材料将其塑造成条纹形状。接着,这些条纹被精细地缝制在镶条的边缘,其暴露出的宽度为0.1~0.2 cm。这种设计通常用于装饰滚边,从而增强了整体的层次感。宕的手法在旗袍立领的制作中常常用到,指将具有强烈对比度的单一颜色真丝绸缎裁剪成流畅的线条或波浪形状,在距离上衣领口1~1.5 cm 的地方将其缝合,形成一个与上衣领口曲线平行的元素,从而提升整体的层次感。盘是旗袍立领制作技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是旗袍不可缺少的附件,通常采用真丝绸缎,根据花形图案,用手工弯曲成纽扣状,缝制在立领的前中拼合处,将左右领连接起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评价一件旗袍是否精美,不但要看它的款式是否新颖、版型是否合理,更要看它的做工是否精致。如果说旗袍的款式是人的肌肤,那制作旗袍的手工技艺则是旗袍的灵魂。
立领是旗袍重要的设计元素,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在设计款式时我们不能只把它当作是形式美感的表达,更多的要让它成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在处理旗袍立领版型时,一定要在考虑立领造型的同时考虑人体的活动量和舒适度;设计立领结构时前中的起翘量是解决旗袍立领是否合体和舒适度的法宝;精细的旗袍制作技艺是对款式设计、版型设计的实现,只有把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才能制造出优雅、经典的旗袍。不管是服装设计师、版型师还是工艺师都要扎实掌握设计、打板和制作这三项技能,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