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朱五一
(1.蚌埠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2.合肥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随后,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和其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应地,如何实现教育领域的提质增效,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学校体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无论是实现体育强国梦,还是培养时代新人,都离不开体育教育。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当下,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为此,研究立足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主题,聚焦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梳理其现存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就是从“扩量”逐渐转移到“提质”,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来引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校高质量体育教学的核心内涵可从3 方面理解:首先,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是有较高应变能力的教学,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与社会变局的。当前,新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落实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理念的核心场域之一,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促进高校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加快改革教育教学工作,确立符合体育强国建设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新的教学目标,促进体育教学工作向高质量转型,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在锻炼心志、陶冶情操、培养品格等方面的作用,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其次,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是具有较高效率产出的。学校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健康、德行更高尚的学生”[3]。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体系就是要找到通过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达到体育育人理想效果的方式方法,通过面向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赋予体育教学较高的效率产出。再次,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是有较强实用性,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学校体育包含多重功能,最本质的是强身健体,如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生身体功能、调节学生心理、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等。此外,学校体育还承载着提升学生教养、促进学生社会化、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多重功能。高质量体育教学的核心要义是以让学生更好享受未来生活为己任,赋予体育教学较强的实用功能,增加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谋生就业的基本本领,促成学生未来美好生活的实现。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困囿,如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教学内容设计吸引力不足,教学方法不够多样等。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产出效率,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依据,目标设计得好,将会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目前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不够。
1.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失之偏颇。高校体育教学对运动能力的培养偏重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忽略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教学偏重于为学生安排篮球、足球、排球等传统的体育项目,缺乏瑜伽、攀岩等当下流行的运动项目,忽略了学生参与流行运动项目的兴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能力,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体育的历史、规则、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2.缺乏对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培养。第一,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关注不够。学生在体育课上可能会出现过度训练、运动损伤等问题,但由于缺乏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这些问题经常会被忽略或被视为正常现象。同时,缺乏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的引导,学生无法有效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第二,教学目标设计忽略对学生情绪管理、社交等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竞争激烈,学生在面对比赛失利、压力等情境时,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与他人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学设计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没有进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应对情绪、与他人进行平和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高校体育教学大多将学生置于个人竞技的环境中,忽视了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本身是社交的过程,学生在体育课应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作,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多时候表现出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问题。
3.缺乏对学生体育品德养成的培养。第一,高校体育教学将竞技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努力拼搏等,但由于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将这些要素纳入其中,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些价值观,缺乏体育精神。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忽略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但应对自己负责,还应对同伴负责,若忽略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可能缺乏对责任的意识和认知,不了解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明白责任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团队项目中,责任意识的匮乏会导致学生不愿为集体利益付出努力或牺牲个人利益。第三,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忽略对学生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都是有规可循的,但有些学生缺乏规范意识和道德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有不顾同伴安危、随意违背规则等行为,这都是缺乏道德规范意识的表现。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若不关注这些要素,不注重学生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会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1.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缺乏新兴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主要表现在:教材或教学内容可能停留在以往的理论知识上,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例如,教学内容可能仍然强调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技能,没有及时反映和关注当代体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学生关注的流行项目,例如,没有涉及电子竞技、攀岩、滑板等新兴体育项目,也没有涉及体育科技的应用和创新。但当下的学生多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他们对这些新兴体育项目兴趣浓厚、关注度也更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滞后,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项目的设置不够丰富,没有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未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期待。
2.教学内容通用化,未能兼顾学生的特殊需求。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而体育课可以提供缓解压力的机会。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的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心情和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压力感。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通用化,未能充分兼顾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等多方面的特殊需求,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显得娱乐性不足、趣味性不够,无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放松。
3.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未能兼顾学生多维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多维度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还不够丰富,不能兼顾学生的多维需求,为学生提供足够支持。如大学生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运动安全防范意识,但高校体育教学缺乏这些内容,不能为他们提供健康锻炼指导和运动安全指导;再如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的欲望,但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的内容设计,不能将民族体育与大学体育融合起来,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学习机会。
好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不当的教学方法则会事倍功半。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缺乏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的体能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不同,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法。但多数体育教师只关注整体班级的教学进展,忽视了个别学生的差异和需求。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个性化指导和反馈,无法针对自身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高校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缺乏个性化训练内容和方法的情况。多数教师只采用一种通用的训练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会导致学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训练,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优势。
2.忽略实战训练。实战训练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的比赛和对抗,学生可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参加实际比赛和对抗的机会。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战对抗,很难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
3.忽略以赛代练。以赛代练是以比赛竞技的教学模式代替单纯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它符合竞技能力形成的规律,可满足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竞争欲望和表现欲望,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习得和技能习得效率作用明显。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缺乏高水平竞赛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只安排一些强度较低的比赛和对抗,忽视了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的需求,也缺乏对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的指导,学生无法通过参加高水平竞赛来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最终是要实现高质量育人,培养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养时代新人[4]。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适应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抓住关键要素。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的规定或设想,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有重要指导作用,布鲁姆高度肯定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他指出“有效地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而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是高质量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5]。因此,要构建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体系必须首先确定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体育课程目标。就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来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要义。按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将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划分成3 个基本维度,即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养成、体育品德养成。
1.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第一,要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动机的生成和提升。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产生探索、尝试的意愿源于内部学习动机,若自身不喜欢某项运动,也没有探索欲望,参与动力就会明显不足。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将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等作为重要依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强调体育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文化是根,教学目标设计应当突出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体育运动蕴藏的文化知识,提升他们发现、感知、欣赏、评价体育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这是提升学生体育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6]。第三,强化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教学目标设计不但要关注学生乐学善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探究、思辨、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体育学习,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这是终身教育观的内在要求。
2.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第一,强调让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当体现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良好健康的锻炼习惯等要求。除了让学生通过体育课掌握几门运动技能,还要向他们传授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如知道一些常见体育器械的锻炼原理、方法及对身体机能的改善意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养成会锻炼、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在长期的坚持中增强体质。第二,关注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社交等能力的提升。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应关注体育运动在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复杂体育情境、竞赛等的设计,让学生在其中感受情绪调控、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等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触动他们,帮助他们养成健全人格。
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体育品德养成。第一,体育精神培养。对学生而言,体育精神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不但要突出快乐体育,还应突出对学生正视挑战与挫折、克服困难与怯弱等品质的培养,比如设计一些具有较大难度的体育技能动作、体能练习情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亲身感悟,领悟体育精神的核心,得到意志的锤炼。第二,责任意识的培养。培养负责任、能担当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设计多样化的可以增进学生对责任、义务等理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担负起时代新人的使命。第三,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时融入公平正义、公平竞争等意识的培养,如通过体育竞赛视频讲解竞赛规则,或设计具有明晰规则的竞赛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育道德规则和规范的训练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规范意识。
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体系要包含有价值且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等3 方面的要求[7]。体育学科自身的属性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涵盖运动技能这一主要内容。随着全年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健身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可以运动技能和健身参与为基点,面向学习者自身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进行设计。
1.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项目种类。除了常规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有氧健美操等运动,增加一些动感单车、攀岩、飞碟、保龄球等较流行的体育项目。细化教学内容的分类,以个体运动、团队运动和个人体适能锻炼等对项目进行分类,突出不同体育项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达到预期锻炼目的。细化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还能展现自我、与同伴交流,这些都是高质量体育教学所倡导的。
2.设计能满足学生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不同阶段需求也有所差异,大学阶段,学生不但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加上无形的就业压力,学生的精神负担明显加大。高校体育教学可做出调整,既注重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和体适能水平提高,还推出有助学生放松身心、调整紧张和焦虑的精神状态,具有较强趣味性的休闲运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喜爱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个体需求,让学生以更愉快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
3.设计满足学生多维需求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学生心理、生理、安全等多方面诉求的体育教学内容[8]。高质量体育教学体系要求提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丰富性,通过多元内容的融合满足学生多方面诉求。如将健康知识内容、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以健康教育推动体育教育;将各类体育运动的特点、安全隐患及损伤预防知识等融入教学,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主动防范风险,加强自身防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包括遴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抛绣球等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和体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教育带动体育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关乎教学目的实现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体系中,采用较高认可度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既能保证学生的知识习得,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学习需求,达到增强体质、体育育人等多重目的。
1.采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教学方法。“个体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依据自我了解、自我身体情况来决定体育项目。就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中完全的“个体化”尚无法实现,可在某些环节采用“个体化”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如在热身运动中,就可充分采用“个体化”教学方法。一般在体育课开始阶段,都会给学生几分钟的热身时间。以往是由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统一进行热身运动,但事实上,很多学生不喜欢这种热身方式。体育教师可在每次体育课前,为学生提供热身运动选项,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多样化的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热身运动类型,如选择跑步热身、拉伸热身,也可选择徒手力量训练、高抬腿热身等。热身运动选择的“个体化”,对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身心的放松和对体育活动的适应都十分有益。同时,在“个体化”的热身中,学生可逐渐掌握自我身体规律,控制热身运动的活动量,对培养他们的自主锻炼习惯有积极作用,使他们在体育课开始之初就保持愉悦的心情。
2.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大学阶段,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此阶段的体育教学应当以“要领式”教学为主。即教师利用较少课时对要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动作的基本概念、动作要领。之后,教师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练习上,引导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改进动作技术,进行强化练习。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重点再次发生变化,进入以不同形式竞赛为主的巩固与运用阶段。给学生创造在比赛中运用技术技能的机会,这样的以赛代练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容易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
3.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大学体育竞赛体系。大学体育与初高中阶段的体育有明显不同,应当注重体育竞赛文化的塑造,通过高水平的、常规化的竞赛促进教会、勤练,达到高校体育高质量教学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学生体育技能水平分层级设置班级、年级、校级竞赛体系[9]。这样的竞赛体系核心在于兼顾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各层级学生的竞赛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体育技能,竞技水平得到锤炼和提升。
高质量体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的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极为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探索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期,高质量理念的提出明确了这一时期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除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还应完善高校高质量体育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发力,强化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督导;促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融合,形成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合力;强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体育教学的基座。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